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暑假特训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一)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新旧更替的哲理。
《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昭示舍生取义的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兴亡之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________的《________》。
(二)语段综合运用(共1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碎片化睡眠”成为现代人通病:刷手机入睡,闹钟叫醒。深度睡眠被切割成“片段”,梦境也被热搜替代。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夜无梦到天明;今人屏幕作光源,蓝光作月光,凌晨两点仍在刷新“未读”。当睡眠沦为背景,我们是否也在失去与黑夜对话的耐心?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碎片化睡眠”的忧虑。(不超过25字,3分)
文中“蓝光作月光”有何讽刺意味?(3分)
请从句式角度赏析“失去与黑夜对话的耐心”。(4分)
学校将举行“无屏睡眠周”活动,请写一句倡议口号,不超过16字。(5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5题。
老漆匠把桐油刷在木桌上,木纹像被唤醒的河流。
“漆会呼吸。”他说。
女孩举着喷罐:“喷漆更高效。”
老漆匠递给她一块漆片:“闻闻。”
淡淡的松香混着木味,像雨后森林。
女孩闭眼,指尖感到木纹里藏着风的形状。
“木纹像被唤醒的河流”有何含义?(4分)
“漆会呼吸”一句如何体现匠人观念?(4分)
女孩“闭眼”的细节有何作用?(4分)
文中“风的形状”象征什么?(4分)
结合全文,谈谈“效率”与“温度”如何平衡。(4分)
请从“生态美学”角度,谈谈老匠行为的意义。(不少于80字,5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1.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16—18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意象有何作用?(4分)
“共剪西窗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全诗构思有何妙处?(4分)
2.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9—20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释下列加点词。(每小题1分,共4分)
(1)小大之狱 狱:____
(2)虽不能察 察:____
(3)必以情 情:____
(4)忠之属也 属:____
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4分)
三、写作(共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材料: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我们如何在高楼林立间实现“诗意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一)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陆游 《游山西村》
(二)语段综合运用(15分)
忧虑睡眠被切割,失去与黑夜对话的耐心。(3分)
讽刺现代人用蓝光替代自然月光,扰乱生理节律。(3分)
拟人兼反问,增强批判力度,引发反思。(4分)
示例:熄屏一小时,深睡一整夜。(5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既写木纹之美,又暗示木材经漆唤醒后重获生命。(4分)
把漆人格化,强调自然材料与人相互成就。(4分)
表现女孩由怀疑到被触动的转变,完成情感升华。(4分)
象征自然与匠心的无形力量,提示人应感知细微之美。(4分)
效率满足需求,温度滋养心灵;二者兼顾,方可可持续发展。(4分)
示例:老漆匠让漆与木呼吸,把森林气息封存于桌面,提醒人们在效率追求中保留生态温度。(5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渲染孤寂,寄托思念。(4分)
渴望团聚,温情脉脉。(4分)
以未来回忆现在,时空交错,情深意长。(4分)
(1)案件 (2)明察 (3)实情 (4)类(每小题1分)
司法公正,以情度理,体现民本思想。(4分)
三、写作(50分)
立意示例:以自然与匠心构筑诗意栖居;或:在钢筋水泥间栽种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