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特训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字音字形与词语运用(6分)
1. 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每空1分,共4分)
(1)面对“双减”政策下的作业改革,教师更需斟( )酌学情,摒( )弃机械刷题。
(2)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应学会qū( )别精读与泛读,cuò( )置阅读节奏。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面对网络暴力,他义愤填膺地发表了长篇微博。
B. 这篇科普文章言简意赅,却将黑洞的形成讲得扑朔迷离。
C. 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学们按部就班地体验了插秧、除草等农事。
D. 他对《红楼梦》人物关系如数家珍,却对《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一知半解。
(二)古诗文情境默写(8分)
3.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双减”背景下,学校开展“轻负高效”课堂研究,恰如《礼记·虽有嘉肴》所言:“学然后知不足, 。”
(2)研学旅行至黄河壶口瀑布,同学们齐诵《壶口瀑布》中“ , ”,感受水石相搏的磅礴。
(3)在“青春与责任”主题班会上,班长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号召大家胸怀天下。
(4)“低碳生活”倡议中,学生会引用《庄子·北冥有鱼》“ , ”,倡导顺应自然、减少能耗。
(三)语段综合(6分)
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略)
材料:2025年“世界读书日”,某校八年级开展“AI时代的深度阅读”辩论赛。正方认为AI可提供个性化书单,反方认为算法推荐会窄化视野……
(1)用一句话概括反方观点,不超过20字。(2分)
(2)请为正方拟一条反驳标语,要求:运用对偶,不超过14字。(2分)
(3)结合《经典常谈》中“《史记》的笔法”一节,谈谈“深度阅读”对突破“信息茧房”的意义。(2分)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有删改),完成5—8题。
【文本略】
5. 作者为何将“冰塔林”比作“时间的水晶档案”?结合文本分析。(4分)
6. 文中三次写到“风”,其描写角度有何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7. 文末“我”在冰面上用冻伤的手指写下“敬畏”二字,有何深层意蕴?(6分)
8. 结合“生态整体主义”理念,谈谈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6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整合文本,完成9—12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 两文都描绘了理想社会,其“社会秩序”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
10.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并”字妙在何处?(4分)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4分)
12. 结合“乡村振兴”背景,谈谈《桃花源记》对当代乡村建设的启示。(8分)
三、写作(40分)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2025年,教育部发布《青少年数字素养框架》,提出“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保持人的主体性”。
任务:请以“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成长论坛”上发言。
要求:
①结合八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演讲”技巧;
②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一)1.(1)zhēn;bǐng (2)区;措
2. D(A“义愤填膺”不可接“地发表”;B“扑朔迷离”与科普文矛盾;C“按部就班”含贬义)
(二)3.(1)教然后知困 (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三)4.(1)算法推荐导致阅读窄化。(2)例:AI荐书广视野,深度阅读破茧房。(3)《史记》“互见法”要求读者跨篇章关联,类比深度阅读需跨文本整合,避免算法单一推送。
二、阅读理解
5. 冰塔林记录冰川千万年演变史,其层理如档案存留自然记忆,喻指人类对时间的敬畏。
6. 第一次写“风”为触觉(凛冽如刀),第二次为听觉(冰裂时的呜咽),第三次为视觉(卷起雪雾的舞蹈),层层递进。
7. “敬畏”是对自然伟力的谦卑,也是对人类探险行为的反思,暗示科考需以生态伦理为界。
8. 文中“我”的伤痕与冰塔林的永恒对比,揭示人应摒弃征服欲,以“生态整体”视角实现共生。
9. 同:均无剥削、和睦共处。异:桃源重“避世自治”,大同尚“天下为公”。
10. “并”字凸显老幼共享安乐的平等性,暗含儒家“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理想。
11.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丢弃在地上,(但)不一定要私藏在自己家里。
12. 桃源的“阡陌交通”启示乡村建设需保留自然肌理;“怡然自乐”提示产业兴旺需以村民幸福感为核心。
三、写作
【评分标准】
一类文(36-40分):紧扣“主体性”,结合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排比手法,论证虚拟世界的工具性;结构严谨,语言有感染力。
二类文(30-35分):观点明确,能联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比实验精神,但论证稍浅。
三类文(24-29分):仅罗列现象,未深化“主体性”内涵。
【解析】演讲需体现“针对性听众意识”,如开头设问“同学们,你可曾想过,刷短视频时,究竟是你选择了信息,还是信息绑架了你?”结尾可化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句式:“此刻,让我们共同抉择——做虚拟世界的舵手,而非流量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