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漪(yī)澜
媛(yuán)女
鹢(yì)首
袅娜(nuó)
B.羞涩(sè)
蟋蟀(shuai)
敛裾(jū)
婆娑(shuō)
C.陪衬(chèn)
瞥(piě)见
隽(juàn)永
澄(chéng)清
D.宛(wǎn)然
颤(zhàn)栗
氛(fēn)围
创(chuāng)伤
答案
D
解析
A项,“媛”应读“yuàn”;B项,“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i”;“娑”应读“suō”;C项,“瞥”应读“piē”。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答案
B
解析
A项,“翻”应为“番”;C项,“度”应为“渡”,“州”为“洲”;D项,“击”应为“激”。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和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消防队员数次进入商场,均被浓烟逼出。1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58分,商场二楼面向宝石南路方向有明火蹿出3米多高,玻璃幕墙碎落,声势惊人,随后大火从二楼中间地带向两侧______,千余架水龙齐喷也挡不住火势。
②在澳门,如果你是一名偶尔到此一游的观光客,你可能会对街头______的名表店留下深刻印象。
③“______”,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A.曼延
鳞次栉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蔓延
琳琅满目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C.曼延
琳琅满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蔓延
鳞次栉比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答案
D
解析
①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②栉
( http: / / www.21cnjy.com ):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句是描写冬景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省公安厅要求各级公安局长着力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警械、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随意扣押财物、巧立名目收取办案费。
B.中国气象局写过一份内部报告,向上级反映灰霾问题,一些环保专家也提过建议但对这份报告和专家的建议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C.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还有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旺盛。
D.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当前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这一举措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结尾加“的问题”。B项,主客倒置,去掉“对”。C项,句式杂糅,“之所以蓬勃发展”或“蓬勃发展的原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⑤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
B.③⑥④①②⑤
C.③⑥⑤①④②
D.⑥③①②⑤④
答案
B
解析
③紧承“牛顿晚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段话”,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二、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明清小说与运河
研究明清小说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有着重要的关系。
运河沿岸城市和市镇中商业的繁荣与文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生活的关注促成了明清小说题材的拓展。明清小说的全面繁荣,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多和创作技巧成熟,更表现在作品创作题材的开拓。明清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人题材。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繁荣带来沿途商业的繁荣,沿岸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同时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城市和市镇,不仅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也涌进了不少留恋繁华城市、习惯于出入市井的文人。他们开始关注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与个人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创作或改编的小说中,商人生活的题材出现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三言”与“二拍”,他们的编撰者冯梦龙与凌濛初都是长期生活在运河沿岸城市并熟悉商人生活的文人。
冯梦龙的籍贯在长洲,那是一个“舟楫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集”的工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作为一个科场屡屡失利、长期生活在下层的文人,他充分接触并且熟悉了当时的商人生活,因此“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有些甚至具体写到一个商人的发家史和经营的全过程。凌濛初籍贯乌程,此地亦属于运河流域苏杭经济圈范围,他本人还有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凌濛初家是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因此,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
运河是一个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北方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到苏浙,或转道福建、广东,或西去四川等地都需要借助这条黄金水道。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故事的展开要有一个广阔的背景,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这给小说家叙写故事提供了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因此,许多明清小说,其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地方也往往被放在运河沿岸。如《梼杌闲评》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属于时事小说。史载魏忠贤本是明代肃宁(今河北省境内)人,但为了能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这部小说把魏忠贤的出生地放在了临清,他进北京做太监之前的活动也主要在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小说的繁荣也起了推动的作用。大量民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版印行,有赖于民间书坊。明清两代,民间书坊主要集中在运河流域,运河的起点杭州与终点北京始终是民间书坊的集中地,沿岸的苏州、扬州以及离运河不远的南京也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南京成为彩色套印和大量刊行小说、戏曲的中心,一些著名的书坊都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清代道光年间以后,北京著名的书坊也都刻印了大量精美的明清小说。清后期东昌府最大的书坊叫书业德,被称为“闲书”的小说类是其刻印图书的一大门类,它还专门设有“小说版库”,光是小说类书版就有200余种,占其所拥有书版的五分之一。一些著名明清小说的出版,也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凌濛初为《拍案惊奇》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二拍”更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
6.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河交通的繁荣使运河沿岸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明清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而扩大到了商业生活。
B.运河交通带来了商业繁荣,大量文人涌入沿岸商业城镇,商人们的经营过程与个人生活,开阔了作家的视野。
C.运河交通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读者的大量存在也促进了小说的创作。
D.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它连通了苏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成为小说故事的广阔的人文背景。
答案
D
解析
范围扩大。原文说运河沿岸提供了广阔的人文背景,本项则扩大到了苏浙闽广川大片地区。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三言”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
B.时事小说《梼杌闲评》把主人公魏忠贤的出生地由肃宁改在了临清,把他进京之前的活动也大都放在了运河沿岸城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C.小说创作的繁荣,使得明清时代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书坊聚集地,南京、北京、杭州等地都成了小说刊行中心,并设有“小说版库”。
D.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凌濛初出生在亦商亦宦的家庭,有着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
答案
C
解析
信息表述错位。杭州、北京、苏州、扬州和南京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南京是小说刊行中心,东昌府的书坊书业德专门设有“小说版库”。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繁荣,有很多文人留恋城市繁华,习惯于出入市井,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说明在此之前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
B.许多作家之所以把小说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情节展开的背景选在运河沿岸,是因为这里经济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意义重大的写作素材。
C.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到高峰,并出现四大名著,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二是如冯梦龙、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出现。
D.凌濛初的“二拍”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一些著名书坊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可见明清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
答案
D
解析
A项,“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以偏概全;B项,移花接木;C项,强加因果,“冯梦龙、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出现”是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
雪
屋
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答案
A
解析
造:前往,到。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答案
C
解析
首先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理解为“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或C,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
D
解析
解答该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综合判断;要注意文段中“也”字以及判断句标志“者……也……”句式的提示作用。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能够消除灾祸的是白雪,而不是白雪之下“孕育的生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茅屋)已经落成,又恰逢下起了大雪,于是就用“雪屋”来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结交的官宦、乡绅,都写诗来歌咏赞颂雪屋,并招请我为它作记。
(3)人栖息在树上就容易跌落,住在洞穴里就容易生病。
解析
(1)关键词:既、适、名。(2)关键词:缙绅、歌咏、征。注意“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定语后置。(3)关键词:处、颠、病。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儒生叫徐孟祥,读书写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向行为高远纯洁,家住光福山中。跟随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名声私下里传到大都市。士大夫到西山游学的,一定造访他的住所。孟祥曾经建造了几间茅屋,用白茅覆盖屋顶,不追求华丽的装饰,只用白粉粉刷内壁,真像是雪屋一般。(茅屋)已经落成,又恰逢下起了大雪,于是就用“雪屋”来给它命名。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体为“雪屋”题写了匾额,与徐孟祥结交的官宦、乡绅,都写诗来歌咏赞颂雪屋,并招请我为它作记。
冬神发号施令,草木凋谢枯萎,是冬天到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候。天地积聚阴湿之气,湿气化成雨水,寒气化成雪,缓缓降下,千里大地为之洁白,雪覆盖了山林大地。万物都埋没起来什么都看不见,它们的生机不是几乎消失了吗 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其中了。所以冬至这个节气,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种生机已经产生于阴气之下了。因此腊月里有降雪,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没有疾病灾患。雪这种事物,并不是单单因为它的色泽洁白而被推崇啊,是因为它有孕育生机、消弭灾患的功能啊!远古时代的人们,有的筑巢居住在树上,有的挖穴居住在洞穴。人栖息在树上就容易跌落,住在洞穴里就容易生病。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只是希望免除这两种祸患罢了,当初并没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啊。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编织茅草建造房屋,不追求华丽奢侈,不是古人的风范吗 现在又加上白雪的衬托,岂不也显示出他高洁的志趣行为吗 难道只是这些吗 孟祥隐居在深山之中而不被当事者重用,处境穷困,就像冰雪寒冷的隆冬啊。至于他以自己的善行推己及人,又有成就自己同时成就他人的善心,而暂时没有明显效果的原因,又像是白雪有孕育生机、消弭祸患的功能一样啊。用雪来命名房屋,难道不是正确的吗 至于推开屋门来观赏白雪的气度姿态,已经见于诸位作者的描述中了,我也来不及有更多的记述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8分)
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眠。
(1)简析诗中的“铺”和“弄”二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铺”从视觉的角度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草的茂盛和“横野”的辽阔无垠,给人以平缓舒坦的感觉;②“弄”从听觉的角度传达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以及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评分标准:共4分。描写的角度2分,草和笛声的特点以及人的主观感受2分。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了一个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无羁无绊,自由自在,自然天真的牧童形象。寄寓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共4分。人物形象2分,情感2分。答“对牧童的喜爱之情”给1分。意思对即可。
15.名句填空(6分,每空1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月光如流水一般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濯清涟而不妖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南
京
朱自清
①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②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遗痕。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③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④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那里。
⑤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罢;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的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⑥秦淮河我已另有记。但那文里所说的情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在已大变了。现在想到自己十多年前身历的情形,怕也会有沧桑之感了。前年看见夫子庙前旧日的画舫,那样狼狈的样子,又在老万全酒栈看秦淮河水,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气的所谓秦淮小公园,简直有些厌恶,再别提做什么梦了。贡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现在早拆得只剩一点儿了。民国五年父亲带我去看过,已经荒凉不堪,号舍里草都长满了。现在贡院已变成碎石路。
⑦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
⑧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的确惊心动魄。但到了上边,逼窄污秽,毫无可以盘桓之处。燕山十二洞,去过三个。只三台洞层层折折,由幽入明,别有匠心,可是也年久失修了。
⑨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王陵寝用红墙黄瓦不同。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享堂进去也不小;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
1934年10月
(有删节)
16.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描写各处景观时,善于抓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彼此之间多无过渡和勾连,有支离零散之感,但线索明显,结构严谨。
B.作者写莫愁湖时,抒发对莫愁姑娘的赞美;写胜棋楼时,流露对明太祖俗人做雅事的赞美;写明故宫时,渗进了怀古之幽思。
C.《南京》与一般游记略有不同,它实录了一次游览南京的过程,内容上以史迹描写介绍为主,纯自然景观和现实世俗人情少有涉及。
D.文中恰当地嵌入历史典故、古典诗词,既显示出作者文史修养的深厚,又与古都风格极为协调,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E.与《荷塘月色》表现个人的“心里颇不宁静”不同,本文浸渍的,是作者观赏古都史迹,抚今追昔、触景而生的一种历史情思。
答案
DE
答案
A项,“有支离零散之感”错,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全文浑然一体。B项,“流露对明太祖俗人做雅事的赞美”错,应该是“戏讽”;C项,“实录了一次游览过程”错,它不是实录某一次游览过程,而是综合作者多次游历所得印象写成。
17.指出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技巧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复。连用三个“异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战争给南京带来灾难和苦难;②叠词。“汹汹涌涌”叠词的运用,形象生动真切,写出军队来势凶猛似乎难以阻挡的情状。表达效果:这些反复与叠词的运用反映出作者对历史发展所伴随之痛苦的沉重感受。
18.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玄武湖景色,运用了哪些表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手法:①对比:一是与前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写的以前玄武湖景色的对比;二是与西湖的静绿的对比,揭示玄武湖的一种水白波兴、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和风格。②想象:“若在微醺之后”,描绘出一幅令人悠然神往的“玄武湖月夜泛舟图”,使玄武湖之美不仅有“景”,而且有“韵”。表达了作者对玄武湖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赞美之情。
19.结合全文,探究此文在选材和组织材料方面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为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统摄全文;②选取了南京富有特色的景点,善于抓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进行描写;③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对照描写;④它不是写某一次的游历,而是结合多次游历所得的印象来写。
六、文字运用题(10分)
20.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6分)
中国社会早期的自然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是相对恶劣的。北温带的适宜气候既利于人类生殖,①_________,以至于形成“人民少而禽兽众”的险恶局面。同时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加之土质松软,②_________,更是经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繁衍。洪水猛兽的逼迫,需要人类更自觉地联合起来,③_________
。因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现实社会自身内部的凝聚、稳定、平衡、和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更利于禽兽繁殖
②所以洪水不断泛滥
③更加协调一致地同自然界作斗争
21.阅读下面的寓言,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指出这则寓言的寓意。(4分)
一支温度计,外界气温一上升,它里面的水银也随之上升;外界气温一下降,它里面的水银也随之下降。
温度计为自己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得意。
一日,温度计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满是热水的锅里,热水的高温使温度计里面的水银迅速上升,很快到了温度计的顶端,随着“嘭”的一声响,温度计炸破了。
人生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做人没有主见,轻易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一味地改变自己而去附和别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和毁灭。
解析
首先要认真阅读寓言,抓住“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得意”以及“炸破”等词,然后努力从做人的角度来组织语言,揭示寓言。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你的感悟或认识,写一篇文章。
电话和手机普及了
随时可连接起
任何遥远的两端
一次给家里打电话
弟弟说
不识字的母亲
拿着十年前的信笺
眼眶里
泪珠打转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体裁;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