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寒假特训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寒假特训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20: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寒假特训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字音字形与语境运用(6分)
1. 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每空1分,共4分)
(1)在莅( )临草原的那一刻,少年的心chàn( )动着,仿佛与天地同频。
(2)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qí( )异”百草园,我们需zhù( )蓄想象力。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他在阅读课上囫囵吞枣,却自诩“一目十行”。
B. 研学途中,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雪野,小心翼翼地捧起第一片雪花。
C. 面对《诫子书》的“静以修身”,他不以为然,依旧喧哗。
D. 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他无动于衷,令人唏嘘。
(二)古诗文情境默写(8分)
3.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在“四季诗会”上,朗诵《次北固山下》“ , ”,感受海日初升的壮丽。
(2)“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班会,引用《<论语>十二章》“ , ”,强调学思结合。
(3)参观科技馆后,同学们齐诵《天上的街市》“ , ”,畅想科技未来。
(4)劳动实践基地里,大家轻声背诵《峨眉山月歌》“ , ”,记录劳作后的宁静。
(三)语段综合(6分)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略)
材料:2025年“世界儿童读书日”,七年级开展“AI伴读小助手”体验活动。部分同学发现:AI能快速生成《朝花夕拾》思维导图,却无法回答“为什么鲁迅怀念百草园胜过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矛盾,不超过20字。(2分)
(2)为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运用比喻,不超过16字。(2分)
(3)结合《猫》中“我”的情感变化,谈谈“深度阅读”对理解人性的意义。(2分)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节选,有删改),完成5—8题。
【文本略】
5. 作者为何反复描写牧羊人“沉默地挑选橡子”?(4分)
6. 文中三次出现“风吹树梢”的描写,其作用是?(4分)
7. 文末“我”在荒原上看到“溪水淙淙”,这一细节有何深刻含义?(6分)
8. 结合“碳达峰”背景,谈谈本文对“个体与生态”关系的启示。(6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狼》与《宋定伯捉鬼》整合文本,完成9—12题。
【甲】一屠晚归……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乙】南阳宋定伯……鬼大呼,声咋咋然。
9. 两文都写“人胜鬼/兽”,其取胜方式有何不同?(4分)
10. “顾野有麦场”中“顾”字妙在何处?(4分)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4分)
12. 结合“青少年防诈骗教育”,谈谈《狼》的现实意义。(8分)
三、写作(40分)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2025年,学校开展“我与AI共读写”实验。一个月后,七成同学作文出现“套路化”金句,却丢失了“第一次养蚕”时那种“桑叶的清香”。
任务:请以“那一次,我找回了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在班级“真实写作”分享会上朗读。
要求:
①补全标题,聚焦一次真实体验;
②运用七上课文中至少两种描写方法(如《春》的比喻、《秋天的怀念》的细节);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一)1.(1)lì;颤 (2)奇;贮
2. B(A“囫囵吞枣”含贬义;C“不以为然”误用;D“无动于衷”贬义)
(二)3.(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4)夜发清溪向三峡
(三)4.(1)AI速读难解情感深度。(2)例:AI是舟,深度阅读是桨。(3)《猫》中“我”因主观臆断致猫死亡,深度阅读需共情,避免技术理性遮蔽人性。
二、阅读理解
5. “沉默挑选”暗示专注与敬畏,表现牧羊人把植树当作信仰,突出平凡中的伟大。
6. 第一次写风渲染荒凉,第二次衬托树苗脆弱,第三次以树梢沙沙声象征生命复苏,形成对比。
7. “溪水”象征希望循环:个体坚持撬动生态复苏,暗示“滴水穿石”的环保力量。
8. 文本提示:碳减排不仅是国家工程,更是“每人种下一棵树”的微行动;牧羊人证明“长期主义”可逆转荒漠化。
9. 《狼》靠机智勇敢,《宋定伯》靠谎言欺骗;前者彰显正胜邪,后者体现民间幽默。
10. “顾”写出屠户急中生智的环视,凸显紧张氛围。
11. 宋定伯于是把鬼背在肩上,紧紧捉住它。
12. 狼的“假寐诱敌”提示诈骗常伪装善良;教学可模拟情境,训练学生“识狼”能力。
三、写作
【评分标准】
一类文(36-40分):标题补全贴切,细节描写生动,如“第一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家”,能化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低唱”式听觉描写。
二类文(30-35分):事件真实,但描写单一,议论略多。
三类文(24-29分):套作痕迹明显,缺乏真实体验。
【解析】可借鉴《雨的四季》“树枝的手臂顿时柔软了”之拟人,将找回的体验写得鲜活,如“那一次,我找回了桑叶的清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