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如图列举了四大文明古国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
A.开放性 B.交融性 C.多样性 D.包容性
2.如表是小澍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汉谟拉比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3.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贸易 D.发展手工业
4.下面材料是某历史教师教学PPT展示的学习内容。这体现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突出特点具有( )
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域 欧洲的爱琴海地区 文明成果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 古代印度的梵文和种姓制度等 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掷铁饼者》等
A.差异性 B.共容性
C.多元性 D.发展的不平衡性
5、阿育王在印度知名度较高,他在位时,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当时的首都是( )
A. 哈拉帕 B. 华氏城
C. 摩亨佐达罗 D. 迦毗罗卫城
6、下列各项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是( )
①孔雀王朝 ②种姓制度 ③两河流域 ④佛教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
A. 印度早期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B. 古印度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C. 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D.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
8、“面对雅利安人的等级制度,它以‘众生平等’相抗,反对婆罗门特权。并在之后传到亚洲其他地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金字塔修建 B. 种姓制传播
C. 佛教的发展 D. 基督教诞生
9、如图所体现的等级制度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不得跨等级从事职业和通婚。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古印度 B. 古巴比伦
C. 古埃及 D. 古希腊
10、佛教教义中,哪一条体现了反对婆罗门特权的要求( )
A. 消除欲望 B. 众生平等 C. 忍耐顺从 D. 因果报应
11.公元前500年前后,东西方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印度出现的伟大“精神导师”是( )
A.释迦牟尼 B.孔子
C.汉谟拉比 D.胡夫
12. 若要排练有关种姓制度的历史剧,以下场景符合史实的是( )
A.婆罗门在田地里辛勤劳动
B.刹帝利率领部队作战
C.首陀罗主持祭祀活动
D.吠舍参与国事管理
13.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如下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 )
A.雅利安人创造的
B.早期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
D.佛教的起源地
14.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次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中涉及佛教的( )
①产生背景 ②传播路线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16、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17.古代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古代印度文明进入鼎盛时期,该时期是 ( )
A.哈拉帕文明时期 B.摩亨佐·达罗时期
C.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D.汉谟拉比统治时期
知识点2 种姓制度
18.“首陀罗是第四等级,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材料描述的是( )
A.古埃及法老的统治 B.古巴比伦等级制度
C.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D.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19.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货币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婆罗门就要罚款150帕那到200帕那,首陀罗则要被处以酷刑。此规定说明了古印度社会中四个种姓( )
A.法律地位不平等 B.宗教权利不平等
C.宗教等级界限分明 D.职业世袭不能改变
20.佛教一度成为古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能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
A.众生平等 B.因果轮回
C.职业世袭 D.忍耐顺从
21.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精神历程中,出现了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非凡的事集中在那个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 度、巴勒斯坦等地出现。对“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理解准确的是( )
A.李白\伯利克里\穆罕默德
B.秦始皇\尼赫鲁\汉谟拉比
C.孔子\乔达摩 悉达多\耶稣
D.孟子\穆罕默德\伏尔泰
22.如图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文明古国( )
A.都产生于水土肥沃的大河流域
B.都延绵不绝一直持续到今天
C.这些文明之间有着频繁的交往
D.都产生了影响全世界的宗教
23.说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区( )
A.最早出现农业 B.最早出现了私有财产
C.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 D.最早产生了文字
24.“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段史料反映了古印度( )
A.社会等级森严 B.佛教传播广泛
C.奴隶制度发达 D.人际关系和睦
25.“这一制度在理论上把人划分成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一制度”是(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制度
C.罗马帝国的元首制 D.西欧的封君封臣制
二、非选择题
26、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追随摄制组的足迹,共同见证人类的早期文明。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灿烂的亚非文明
问题一:材料中的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些大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问题二:图1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图2法典的名称是什么?图3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国王属于什么等级?
问题三:材料中的三幅图片所示文明都适合什么耕作?政治上有哪些共同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以后,自以为他们的文化比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的文化要优越得多,无形中在两族之间形成一条宽阔的鸿沟,这种种族间的相互冲突使种姓制度的产生具备了土壤。雅利安人最初只有一种阶级,其中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雅利安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耕种,所有雅利安人都是农民,都可以同时充当僧侣、军人和商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的原因,并指出雅利安人后来“专业化”成哪些不同的职业。
材料二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古代印度法律条文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并指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分别是哪些阶层。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
28、古代印度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勤劳、虔诚的古代印度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印度,进行探究吧!
【图片中的文明】
材料一 如图
(1)结合所学说说图中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哪一流域。举出这一流域早期文明遗址的两处代表。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二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三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婆罗门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据材料三,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4)据所学知识,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胡夫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都将降临到他的头上。”
材料二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理发师应断指”。
材料三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害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杀害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杀害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
(1)材料一中的金字塔是哪个国家的文明象征?该国处于什么流域?
(2)材料二选自哪部法典?该法典源于哪一文明古国?
(3)材料三这些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是什么制度?
(4)依据材料三,由高到低列出四个阶层的社会等级。请写出国王的等级名称。
答案
1-5CAACB 6-10BCCAB 11-15ABBDC 16-20DCDAD 21-25CACAA
26、(1)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刹帝利。
(3)农业耕作;奴隶主专制制度。
27、(1)原因:种族间的相互冲突。职业:僧侣(或祭司)、军人(或武士)、商人、农民等。
(2)特点:等级森严。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被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
(3)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28、.(1)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2)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刹帝利和吠舍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4)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29、(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2)《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
(3)古印度;种姓制度。
(4)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刹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