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2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2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1 20: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薇(wēi)  (yán)狁  靡(mǐ)室靡家
B.不遑(huánɡ)
归聘(chěng)
王事靡盬(ɡǔ)
C.孔疚(jiù)
戎(rónɡ)车
四牡骙骙(kuí)
D.所腓(fēi)
象弭(mǐ)
雨雪霏霏(fēi)
【答案】 C(A.:xiǎn,B.聘:pìn,D.腓:fé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薇亦作止(停止)
莫止(同“暮”)
狁之故(缘故)
B.不遑(闲暇)
归聘(问)
载饥载渴(又……又……)
C.忧心孔疚(很)
不来(回家)
彼路斯何(那)
D.四牡业业(雄马)
所腓(遮蔽)
狁孔棘(同“急”)
【答案】 A(止:句尾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答案】 B(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答案】 D(决绝,刚烈。)
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答案】 D(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
D.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是棠棣花。
【答案】 C(“来”当回家讲。)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8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7.从哪里看出时间的推移的?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发出嫩绿的芽尖。
B.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C.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D.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赋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及戍卒的思归。
【答案】 D(没有赋)
8.每章开头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是使用比兴的手法。不仅引出下文,还有显示时间变化的作用。从春到秋薇菜由刚出嫩芽到变老,说明士兵戍边时间之长。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 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答案】 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1~14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答案】 D(D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
1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答案】 A(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1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答案】 A(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
1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答案】 B(A项中说通过“我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四、高考热点
1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
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
②“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
③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
④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⑤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⑥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
【答案】 ②⑥③⑤①④(本题中⑥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的是菜的形、味,衔接紧密;而⑤中“并且还”与⑥中“这是因为”相呼应,由此可确定⑥③⑤需排在一起;④中“因此”“无菜不蒸”紧承①“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由此可确定①④排在一起,并有总结的作用,所以应放在最后;而②中的“更值得推崇”与上文“但”相呼应,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②⑥③⑤①④。)
16.读某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图,按要求完成填空。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对文学
74
72.55%
22
21.57%
6
5.88%
对语文
47
46.08%
37
36.27%
18
17.65%
对语文课
16
15.69%
39
38.24%
47
47.08%
兴趣比较表显示,学生对文学、语文、语文课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尽管语文课是教语文的,而语文又离不开文学。因此,要重振语文教学的精神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字以内)
【答案】 (1)兴趣依次减少 (2)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新京报快讯(记者许路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9月4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要求,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告别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传统高考,将上升为国家级考试,教育部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一是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命题,二是考试在国家标准考场进行,三是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意见》显示,将于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新闻,自选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标题部分
①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②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③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公布
(2)参考立论角度
①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制度,把考生和家长从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中解放出来。
②不分文理科,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权,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③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了公平竞争。
五、写作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人文传统、人文关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作品或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或表现出对民族的忠贞,或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或表现出对亲情的怀念,或表现出对友情的珍爱……这些诗歌都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
请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个传统的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难度不大,须注意三点:(1)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意。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的、“古典”的。“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提供的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①对生命的关爱;②对民族的忠贞;③对故土的眷恋;④对亲情的怀念;⑤对友情的珍爱。在此基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2)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明末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可为佐证,“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他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3)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
【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记得作家李国文曾说过:“在古代,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
( http: / / www.21cnjy.com )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是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文最大亮点是思绪灵动,旁征博引。“念此私自愧”、“十指不沾泥”等诗句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李国文、余秋雨等名家名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