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历史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2023年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化石相关研究成果,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如图为“‘奇异福建龙“复原图”和“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地貌和岩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矿物 D.地层和化石
2.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3.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藻类 B.爬行类
C.哺乳类 D.海洋无脊椎动物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题。
4.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 )
A.花粉化石 B.恐龙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虫化石
5.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在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历史时期( )
A.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B.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C.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D.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
某中学学生在观看某电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静,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高大的梁龙!重有10吨,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忽然,凶猛的霸王龙飞扑过来,张着嘴向我咬过来,啊!怎么回事,原来在做梦”完成7﹣8题。
7.该学生描述的地质年代发生在(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新近纪
8.推测材料中梁龙的食物来源是( )
A.其他小型恐龙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雁荡山是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如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9﹣9题。
9.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
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
猛犸象是地质历史上曾经活跃的哺乳动物,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如图为猛犸象复原图,据此完成10﹣10小题。
10.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地层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b地层含有大量鱼类化石,C地层含有大量两栖类动物化石,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且含有煤层,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层—前寒武纪 B.b地层—早古生代
C.c地层—晚古生代 D.d地层—新生代
12.形成d地层煤层的主要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3.e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②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一此高大山脉形成
③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④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园地区三叠纪时地层由板岩构成,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胶结形成构造糜棱岩,后糜棱岩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读石林景观局部图。完成14﹣15题。
14.从三叠纪到第四纪,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
A.鱼类出现 B.两栖动物出现
C.三叶虫灭绝 D.恐龙灭绝
15.三叠纪以来,石林所在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地壳运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显生宙
17.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寒武纪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
18.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
B.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
C.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
D.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9﹣19题。
19.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0.(2024秋 安溪县校级月考)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整理自己的学习作品,并提出一些问题,以期更深刻地从时、空角度认识地球。阅读相关作品,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这位同学完成整理任务。
活动一:读图1太阳系模式图、图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图3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从空间角度看地球。
(1)据图1,简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2)地球从外向内进行了圈层结构的划分,图2中存在的错误之处是 ,修改后应是 。
(3)图3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中圈层丁的名称是 ,通过图3,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是 、 。
活动二:读图4地球动物演化示意图,从时间角度看地球。
(4)读图可知,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演化的特点是 、 ,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的地质时期是 ,该时期 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
21.(2023秋 漳州期中)如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分别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 (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
②被子植物繁盛
③可能是鸟类化石
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5)甲处若有煤层,推测其形成时当地的古地理环境。
22.(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 (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
②被子植物繁盛
③可能是鸟类化石
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历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2023年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化石相关研究成果,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如图为“‘奇异福建龙“复原图”和“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地貌和岩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矿物 D.地层和化石
【分析】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可通过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推测地球的历史。化石是了解地质时期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据研究,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并结合地质年代可知,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与题干材料相符,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3.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藻类 B.爬行类
C.哺乳类 D.海洋无脊椎动物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结合上题可知,该物种生存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繁盛,B对。
藻类繁盛时期为前寒武纪和古生代早期,A错。
哺乳类繁盛时期为新生代,C错。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震旦纪(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代早期),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题。
4.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 )
A.花粉化石 B.恐龙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虫化石
【分析】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宙(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解答】解:恐龙所在的时期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是在二叠纪之后,并不是最早的造煤时期,B错误。
珊瑚是古生代早期所形成的,比石炭—二叠纪时间过早,故不能成为造煤时期的判断依据,C错误。
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期早期,昆虫各时期均有大量分布,并不能作为成煤时期的判断依据,D错误。
根据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造煤期是约2亿年前的晚古生代造煤期,地质学上称之为石炭—二叠纪造煤期,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成煤作用。
【解答】解:晚古生代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藻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早于造煤时期,A错误。
石炭—二叠纪是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晚期,B正确。
裸子植物主要在中生代时期繁盛,晚于造煤时期,C错误。
被子植物主要在新生代时期繁盛,晚于造煤时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在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历史时期( )
A.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B.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C.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D.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
【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此时期处于志留纪末期到泥盆纪早期之间,处于为早古生代向晚古生代过渡时期。该时期,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C正确。
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发生在中生代,D错误。
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是由于蓝细菌大爆发引起的,发生在前寒武纪,A错误。
早期鱼类大量繁衍发生在晚古生代,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某中学学生在观看某电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静,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高大的梁龙!重有10吨,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忽然,凶猛的霸王龙飞扑过来,张着嘴向我咬过来,啊!怎么回事,原来在做梦”完成7﹣8题。
7.该学生描述的地质年代发生在(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新近纪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梁龙是中生代的蜥脚类恐龙,繁盛于侏罗纪,C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寒武纪、志留纪属于古生代,没有出现恐龙,AB错误。
新近纪属于第四纪,恐龙已经灭绝,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8.推测材料中梁龙的食物来源是( )
A.其他小型恐龙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可知,梁龙应为食草性恐龙,不会是其他小型恐龙,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属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生,B正确。
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C错误。
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最为繁盛,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梁龙的食物来源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雁荡山是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如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9﹣9题。
9.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
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
【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地壳演化的大致历程是三叠纪末期形成联合古陆,之后古陆解体,在6500万年前海陆轮廓出现,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解答】解: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一,B正确。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
两栖动物盛行也是晚古生代,C错误。
海洋面积未出现明显扩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猛犸象是地质历史上曾经活跃的哺乳动物,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如图为猛犸象复原图,据此完成10﹣10小题。
10.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猛犸象生活在第四纪,第四纪属于新生代的一个时期,因此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地层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b地层含有大量鱼类化石,C地层含有大量两栖类动物化石,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且含有煤层,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层—前寒武纪 B.b地层—早古生代
C.c地层—晚古生代 D.d地层—新生代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图中a地层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时期,A错误。
b地层含有鱼类化石,最早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错误。
c地层含有两栖类动物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后期,C正确。
d地层含有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时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12.形成d地层煤层的主要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中生代代表性的动物是爬行动物。
【解答】解:根据材料,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时期,该时期形成煤炭的主要植物类型是裸子植物,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13.e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②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一此高大山脉形成
③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④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地壳演化的大致历程是二叠纪末期形成联合古陆,之后古陆解体,在6500万年前海陆轮廓出现,新生带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解答】解:根据材料,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于新生代时期,该时期联合古陆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①正确。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一些高大山脉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形成,②正确。
新生代的第四纪时期,地球气候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③正确。
两栖动物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是在古生代末期,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壳演化的规律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园地区三叠纪时地层由板岩构成,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胶结形成构造糜棱岩,后糜棱岩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读石林景观局部图。完成14﹣15题。
14.从三叠纪到第四纪,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
A.鱼类出现 B.两栖动物出现
C.三叶虫灭绝 D.恐龙灭绝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从三叠纪到第四纪是从中生代进入新生代,该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D正确。
鱼类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纪时期,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三叶虫灭绝出现在古生代时期,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15.三叠纪以来,石林所在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地壳运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材料,石林所在地区首先经历变质作用形成板岩,之后在第四纪时期经历地壳运动,遭受挤压、剪切,之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了构造糜棱岩,然后构造糜棱岩随着地壳抬升裸露出地表而遭受风霜雨雪等外力的风化和侵蚀,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地貌的形成过程。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显生宙
【分析】显生宙:(1)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2)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隐生宙:(1)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2)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处于远古宙,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史,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寒武纪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
【分析】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
【解答】解: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18.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
B.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
C.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
D.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中生代的植被以裸子植物为主,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之一,A正确。
中生代末期下部的应为中生代中期的地层,上部的岩层可能是新生代的地层,BC错误。
人类最早出现在新生代末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规律。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9﹣19题。
19.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分析】第四纪为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为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白垩纪出现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为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震旦纪为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太古是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解答】解:据图可知,在距今25亿年以前,真核生物出现时期,地球上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迅速上升,A正确;
由图可分析出,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B错误;
由图可知,氧气大约距今5亿年后基本稳定,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C错误;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考核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并学以致用。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0.(2024秋 安溪县校级月考)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整理自己的学习作品,并提出一些问题,以期更深刻地从时、空角度认识地球。阅读相关作品,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这位同学完成整理任务。
活动一:读图1太阳系模式图、图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图3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从空间角度看地球。
(1)据图1,简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2)地球从外向内进行了圈层结构的划分,图2中存在的错误之处是 岩石圈 ,修改后应是 地壳 。
(3)图3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中圈层丁的名称是 大气圈 ,通过图3,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是 相互联系 、 相互渗透 。
活动二:读图4地球动物演化示意图,从时间角度看地球。
(4)读图可知,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演化的特点是 由简单到复杂 、 由低级向高级 ,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的地质时期是 中生代 ,该时期 裸子 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
【分析】(1)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3)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从地表到大气上界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4)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解答】解:(1)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适宜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适中,地球自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外部条件是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图一可看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2)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图中包含范围不对,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
(3)圈层丁可以降水给甲圈层,丁应为大气圈。图3各圈层之间的双向箭头说明其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4)读“地球动物演化示意图”可知,地质年代从前寒武纪到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动物演化由无脊椎到脊椎到两栖到爬行到哺乳到鸟类到人类,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演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从水生到陆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典型的代表是恐龙,该时期是裸子植物繁盛,也是重要成煤期。
故答案为:
(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2)岩石圈;地壳
(3)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4)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中生代;裸子
【点评】本大题以学生探究活动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历史、圈层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21.(2023秋 漳州期中)如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分别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 ①⑤ (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
②被子植物繁盛
③可能是鸟类化石
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5)甲处若有煤层,推测其形成时当地的古地理环境。
【分析】(1)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中生代: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2)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宙(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3)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5)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
(2)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①正确。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②错误。
鸟类出现在恐龙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错误。
阿尔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错误。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正确。
故选:①⑤。
(3)由图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变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变化幅度很大,气候变得很湿润。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和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大灭绝。
(5)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故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
故答案为:
(1)古生代;中生代。
(2)①⑤
(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5)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
【点评】本题以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历史等相关知识。
22.(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 ①⑤ (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
②被子植物繁盛
③可能是鸟类化石
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分析】(1)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
(2)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由此判断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
(3)图2中横坐标代表地质年代,左侧纵坐标代表冷暖、右侧纵坐标代表降水,结合图2中曲线的变化进行判断。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
(2)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①对;被子植物是新生代,②错;鸟类是出现在恐龙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错;阿尔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对。
(3)由图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变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变化幅度很大,气候变得很湿润。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和中生代的白垩纪大灭绝。
故答案为:
(1)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
(2)①⑤
(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点评】本题以地层剖面图为背景,涉及地球的历史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