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3.1水循环(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09: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水循环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如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1题。
1.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年1月23日,福清多个海拔较高的村庄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场雪,如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幅南岭镇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2﹣2小题。
2.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一气循环 D.陆地内循环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资源更新快
B.该地区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小
C.此时植被蒸腾作用强
D.降雪不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图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示意图和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未铺砂石的裸田比较,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平均气温较高 B.昼夜温差较大
C.土壤通气性较好 D.太阳辐射较强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5﹣5题。
5.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气循环 D.陆地内循环
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
B.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
D.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7.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
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
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环流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该图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海洋 B.②为降水
C.④为水汽输送 D.③为下渗
李白《将进酒》中有一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之水天上来”所指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有人将此诗句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其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热力环流
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如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11﹣11题。
1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如图为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cm。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Q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6′,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读图,完成12﹣14题。
12.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分别是(  )
A.90°E 1:148000 B.90°E 1:74000
C.120°E 1:148000 D.120°E 1:74000
13.下面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14.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角度分析,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植物蒸腾
③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④城市化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
⑤流域的河流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引起的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如图示意某植物树干液流密度的日变化,读图完成15﹣15题。
15.下列水循环环节,与树干液流的形成关联最大是(  )
A.下渗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蒸腾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高,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降水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图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⑦
18.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5﹣6题。
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雨水是一种干净、经济、方便的绿色水源。实施雨水收集,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效益。如图示意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雨水收集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径流 C.蒸发 D.输送
20.一年中雨水收集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
A.北京 B.西宁 C.太原 D.深圳
21.雨水收集带来的益处是(  )
A.地表径流量减少 B.可利用水资源增加
C.水循环速度较快 D.涵养水源功能增强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2.(2024秋 漳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画龙溪流域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为山区小流域、年降水量约1600mm。研究人员选取该区域具有特色的林地(杨梅林、竹林)和耕地(农田、坡耕地)开展连续野外观测实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规律。如图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下渗量与下渗率(下渗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变化。
判断该流域降水强度与下渗的关系并说明农田下渗率较高的原因。
23.(2023秋 福州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类型是    (填名称),F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参与Ⅰ环节的湖泊多为    (填“内流湖”或“外流湖”)。
(2)与人类生产生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人类通过    改变其时间分配不均,通过    改变其空间分布不均。
(3)人类干预最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影响该环节的主要因素有    、   、   。
2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岛(如图1)是西沙群岛中较大的珊瑚岛,周围是水深1米左右的宽大礁坪。岛屿地形呈浅碟状,边缘是高约5~6米的沙堤。岛屿东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处发现多个重达几十千克的砗磲(巨型贝壳)和珊瑚块。岛上的牛塘原为潟湖(被沙坝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闭海域),随着沙堤发育和牛塘底部的物质沉积,逐渐转变为淡水湖。牛塘沉积剖面(如图2)所示,剖面中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
(1)说明礁坪在东岛成岛过程中的作用。
(2)从水循环角度解释牛塘湖水由咸转淡的过程。
(3)科学家推测东岛曾经历一次海啸,说明该推测的依据。
新课预习衔接 水循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如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1题。
1.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导致岸堤植被增加,下渗率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减缓;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24年1月23日,福清多个海拔较高的村庄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场雪,如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幅南岭镇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2﹣2小题。
2.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一气循环 D.陆地内循环
【分析】水循环分为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等。
【解答】解:福清市属于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降水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几个地表径流注入东海,所以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故A正确,BD错误。
水循环没有海一气循环类型,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类型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资源更新快
B.该地区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小
C.此时植被蒸腾作用强
D.降雪不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流速度越慢,更新时间越长。
【解答】解: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更新快,A正确。
由于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地表径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大,B错误。
寒假为冬季,气温低,太阳辐射量小,蒸腾作用弱,C错误。
降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图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示意图和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未铺砂石的裸田比较,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平均气温较高 B.昼夜温差较大
C.土壤通气性较好 D.太阳辐射较强
【分析】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从气温、有机质积累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砂石的热容量比土壤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覆盖砂石可以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5﹣5题。
5.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气循环 D.陆地内循环
【分析】水循环分为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等。
【解答】解: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外流河区,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雨水,通过河流注入海洋,联系了陆地和海洋,所以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
B.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
D.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制造氧气、调节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减弱噪音等作用,但环境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解:森林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导致空气湿度大,可以增加年降水量,故A错误。
森林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故B错误。
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森林植被能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土保持,故C正确。
水汽输送受大气环流影响,森林对其影响不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属于基础题,理解即可。
7.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
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
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与蓄水、抗旱、保持水土、增加植被等方面有关。
【解答】解:“隐形水库”能储存地表水,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①正确。
梯田坡度与梯田所处的地形有关,与“隐形水库”关系不大,②错误。
暴雨、干旱发生的频次与大气环流影响,与“隐形水库”关系不大,③错误。
“隐形水库”水资源丰富,在旱季时为梯田提供用水补给,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属于基础题,理解即可。
读“环流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该图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海洋 B.②为降水
C.④为水汽输送 D.③为下渗
【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解:若该图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A表示陆地,B表示海洋;则①有高空指向地面,是降水;②在陆地表面或者地下流动,是径流;③是有海洋指向海洋上空,是海洋蒸发;④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李白《将进酒》中有一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之水天上来”所指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等。
【解答】解:图中水循环环节分别是:①和⑧为蒸发,②和④为大气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⑤为地表径流,⑥为下渗,⑦是地下径流,而“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黄河的河水来自天上的降水,因此D对,ABC错。
故选:D。
【点评】本题的难度中等,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比较容易。
10.有人将此诗句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其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热力环流
【分析】水循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的意思是黄河水通过地表径流从陆地流到海洋,又从海洋经过水汽输送回来陆地,联系了海洋和陆地,体现了海陆间水循环,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乙古诗为切入点,考查水循环的类型的判读,属于基础题,明确诗句的意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如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11﹣11题。
1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分析】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解答】解:人工湿地相对于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生态措施减少建设成本,故A正确。
该湿地的建设不会减少占用面积,故B错误。
湿地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故C错误。
专业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速度快于人工湿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湿地的主要功能,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如图为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cm。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Q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6′,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读图,完成12﹣14题。
12.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分别是(  )
A.90°E 1:148000 B.90°E 1:74000
C.120°E 1:148000 D.120°E 1:74000
【分析】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在经线上,纬度相差1°对应的长度是110千米;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两者均以厘米为单位。
【解答】解: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所以根据题干可知,图中P的纬度是36°52'N,Q的纬度是36°56'N,两地纬度差是4',由于在经线上,纬度相差1°对应的长度是110千米,所以PQ的长度为110*4/60=7.33300千米=733300厘米;已知图中PQ距离为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5:733300=1:146660,排除B、D选项。
太阳在正南时为该地地方时12时,国际标准时间即中时区为4点,P点时间比中时区早8小时,经度靠东120°,所以P的经度为120°E,排除A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要熟知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在经线上,纬度相差1°对应的长度是110千米。
13.下面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分析】确定某剖面图是沿何剖面线画出来的方法:①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所穿过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等,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②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③注意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的反映,剖面线与最高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小于最高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和。而与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大于最低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差。
【解答】解:读图可知,N海拔高度应该50m,M海拔高度应该50﹣60m,a﹣e岩层越来越老,说明M是背斜顶部,N是向斜的顶部,岩层向M方向倾斜。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及运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4.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角度分析,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植物蒸腾
③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④城市化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
⑤流域的河流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分析】北极星的角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两地的北极星高度角可以计算出相差纬度相4′,PQ两地在36°N附近;某日观察到太阳在正南时,国际标准时时为4点,可以推算该地与中时区相差8小时,当地经度是120°E。即该地的经纬度为120°E、36°N,大致在我国华北地区。
【解答】解: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①对;
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海洋,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②错,③对;
城市化并不能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流域的河流泥沙沉积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④错,⑤对。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解题关键是区域定位,熟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引起的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如图示意某植物树干液流密度的日变化,读图完成15﹣15题。
15.下列水循环环节,与树干液流的形成关联最大是(  )
A.下渗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蒸腾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引起的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而叶片失水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密切相关,D正确,ABC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高,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降水
【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中,而水汽输送是在大气中进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小,A正确。
降水能补给土壤水分,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分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相关性大,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水分与水循环相关性较小的环节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理解即可。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图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⑦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图中水循环环节,①为海上降水环节,③为海洋向陆地水汽输送环节,④为陆地降水环节,⑦为地下径流环节。因为海洋水汽蒸发的90%又回到了海洋,所以环节①循环水量最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5﹣6题。
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分析】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解:图示地区,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应该是海陆间循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从海上带来丰富的降水,使得水循环更加活跃。
故选:B。
【点评】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此题关键要结合我国的气候分析解题.
雨水是一种干净、经济、方便的绿色水源。实施雨水收集,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效益。如图示意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雨水收集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径流 C.蒸发 D.输送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雨水收集,使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减少,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一年中雨水收集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
A.北京 B.西宁 C.太原 D.深圳
【分析】读图文可知,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主要是通过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锋面雨带推移的规律可知,我国南方雨季长(从5月到9月),北方的雨季短(7、8月)。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降水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地区降水多,雨季长,北部地区降水少,雨季短。在四城市中深圳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雨季最长,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雨水收集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1.雨水收集带来的益处是(  )
A.地表径流量减少 B.可利用水资源增加
C.水循环速度较快 D.涵养水源功能增强
【分析】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五大环节,即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用途。
【解答】解:雨水收集,可以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量,B正确。
收集雨水,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这不是益处,A错误。
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不会影响水循环的速度,C错误。
涵养水源是森林植被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雨水收集带来的益处,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2.(2024秋 漳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画龙溪流域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为山区小流域、年降水量约1600mm。研究人员选取该区域具有特色的林地(杨梅林、竹林)和耕地(农田、坡耕地)开展连续野外观测实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规律。如图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下渗量与下渗率(下渗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变化。
判断该流域降水强度与下渗的关系并说明农田下渗率较高的原因。
【分析】该流域降水强度与下渗的关系据图解答。农田下渗率较高与坡度、植被、地表径流有关。
【解答】解:根据图中下渗量与降水事件的关系可知,大暴雨事件下渗量大,下渗率低;小雨事件下渗量小,下渗率高,随着降水强度降低,下渗量减小,下渗率增加,说明降水强度越大,下渗量越大,下渗率越低,即下渗量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下渗率与降水强度成负相关。与其它土地类型比,农田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人类翻耕等活动更加频繁,则土壤更加疏松,越有利于水分下渗;农田的坡度更小,则地表径流流速更慢,更有利于下渗。
故答案为:
下渗量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下渗率与降水强度成负相关。农田的土壤更疏松,利于下渗;农田坡度更小,地表径流更慢,更有利于下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降水强度与下渗的关系和农田下渗率较高的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解答。
23.(2023秋 福州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类型是  海上内循环 (填名称),F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植物蒸腾 ,参与Ⅰ环节的湖泊多为  内流湖 (填“内流湖”或“外流湖”)。
(2)与人类生产生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E (填字母),人类通过  修水库 改变其时间分配不均,通过  跨流域调水 改变其空间分布不均。
(3)人类干预最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C (填字母),影响该环节的主要因素有  大气环流 、 海陆位置 、 地形 。
【分析】(1)水循环分为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等。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湖水既能流入、也能流出的是外流湖;湖水只能流入、不能流出的是内流湖。
(2)人类通过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循环的地表径流,调节水循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3)影响水汽输送的以上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循环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类型是海上内循环;F箭头由植被指向高空,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植物蒸腾;I位于陆地内循环,所以其参与I环节的湖泊多为内流湖。
(2)与人类生产生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E,人类通过修水库改变其时间分配不均,通过跨流域调水改变其空间分布不均。
(3)人类干预最少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C,影响水汽输送环节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故答案为:
(1)海上内循环;植物蒸腾;内流湖
(2)E;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3)C;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
【点评】本大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和水循环的环节等,属于基础图,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2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岛(如图1)是西沙群岛中较大的珊瑚岛,周围是水深1米左右的宽大礁坪。岛屿地形呈浅碟状,边缘是高约5~6米的沙堤。岛屿东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处发现多个重达几十千克的砗磲(巨型贝壳)和珊瑚块。岛上的牛塘原为潟湖(被沙坝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闭海域),随着沙堤发育和牛塘底部的物质沉积,逐渐转变为淡水湖。牛塘沉积剖面(如图2)所示,剖面中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
(1)说明礁坪在东岛成岛过程中的作用。
(2)从水循环角度解释牛塘湖水由咸转淡的过程。
(3)科学家推测东岛曾经历一次海啸,说明该推测的依据。
【分析】(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2)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3)东岛曾经历一次海啸从珊瑚砂夹层的形成、珊瑚砂的来源、砗磲和珊瑚块的位置等方面解答。
【解答】解:(1)根据材料可知,东岛属于珊瑚岛,是珊瑚虫遗骸堆积形成。图中礁坪水深1米左右,形态宽大,有利于珊瑚虫的生长,水深适宜,提供了宽浅的沉积平台,有利于珊瑚虫遗骸沉积形成珊瑚岛。其次,受海浪的侵蚀作用,一方面,海浪直接侵蚀礁坪,形成礁石碎屑,并将礁石碎屑携带至东岛附近沉积,为东岛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另一方面,海浪直接侵蚀的是礁坪,从而削弱了风浪对东岛的侵蚀,为东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有利于东岛的形成。
(2)该牛塘原为潟湖,属于被沙坝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闭海域,应为咸水环境,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说,东岛位于西沙群岛,属于季风影响下的热带海洋地区,降水量大,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导致牛塘湖水稀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岛屿地形呈浅碟状,边缘是高约5~6米的沙堤,岛屿四周高,中部略低,牛塘汇流面积较大,岛上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向湖泊汇集,而湖水高出海平面,高出海平面的湖水下渗后,通过地下径流排向海洋,最终导致湖泊逐渐淡化,形成淡水湖泊。
(3)由材料信息“剖面中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而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为含有机残体的湖相沉积层,属于陆源沉积,沉积物来自于湖岸陆地,而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之间为珊瑚砂夹层,珊瑚砂来源于海洋,表明该珊瑚砂夹层形成时期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珊瑚砂被推送至已经与海洋隔离的湖泊地区沉积,应为海啸导致。同时,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形成年代基本一致,表明珊瑚砂夹层的形成时间很短,属于突发事件下所形成,应是海啸导致。结合材料信息“岛屿东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处发现多个重达几十千克的砗磲(巨型贝壳)和珊瑚块”可知,东北部海平面以上地区发现有巨型贝壳和珊瑚块等来自海洋的物质,表明也受到海啸的影响。
故答案为:
(1)提供宽浅的沉积平台;海浪冲击礁坪形成大量礁石碎屑,为岛屿形成提供物质来源;礁坪消减风浪,利于沉积,减弱侵蚀。
(2)东岛(位于季风影响的热带海洋中,)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岛屿周高中低,牛塘汇流面积较大,岛上降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为湖水;高出海平面的湖水下渗后通过地下径流排向海洋,逐渐淡化。
(3)珊瑚砂夹层上下沉积物形成年代基本一致,可见珊瑚砂夹层形成于很短时间,是一次突发事件形成的;湖相沉积层物质来源是湖岸陆地,夹层珊瑚砂来源于海洋,表明一强大动力将珊瑚砂推送到已经与海隔离的湖泊;来自海洋的巨大的砗磲和珊瑚块出现在岛上高处,也印证发生过海啸。
【点评】本大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地貌演化与水循环等相关知识,难度大,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