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水的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3.3海水的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09: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海水的运动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读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其中箭头表示洋流),完成下面小题。图示①、②、③、④四处海域最有可能形成较大渔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2﹣4题。
2.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 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 D.暖流东北向西南
3.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 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 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4.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 B.潮汐 C.沿岸洋流 D.海水密度
6.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8.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 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 D.研究海水淡化
9.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江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B.仅有观赏价值,不能转化为能源
C.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使海水迅速上涨
D.西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0﹣10题。
10.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差异 B.海水盐度差异
C.海水温度差异 D.风向差异
2017年11月8日,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之旅。12月底,科考船从乌兹怀亚驶向长城站。图为科考船经过南极附近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船只从乌兹怀亚到长城站途中(  )
A.逆风逆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顺水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如图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据此完成12﹣13题。
12.为顺应潮汐规律,该日午后游园出发应选在如图中的(  )
A.甲时刻 B.乙时刻 C.丙时刻 D.丁时刻
13.次年夏季,该家庭按照相同路线前往荔枝湾赏荷。假定涨落潮规律相同,推测与冬季相比,夏季赏荷时游船行进最慢的是(  )
A.①航段 B.②航段 C.③航段 D.⑤航段
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域(如图)鱼类资源丰富。金色小沙丁鱼属暖水性浅海鱼类,在该海域广泛分布,具有集群洄游(为满足生活条件,鱼类有规律地水平移动)习性。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海域相比,该海域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地处低纬海域,水温适宜
B.多为浅海水域,光照充足
C.海岸线漫长,生存空间大
D.底部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15.图示海域的金色小沙丁鱼每年4~8月向北洄游,是因为此时南部海区(  )
A.西南季风影响增大 B.东北信风势力增强
C.天敌数量增多 D.人海径流减少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如图为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6﹣16题。
16.导致南、北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 B.洋流
C.海岸线走向 D.海水深度
由上海宝钢集团投资兴建的马迹山港位于浙江沿海,主要承担宝钢进口铁矿石中转业务。该港口始建于1998年,2005年增建二期码头,是目前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大港。如图示意巴西图巴朗港一中国马迹山港的铁矿石运输航线。据此完成17﹣19题。
17.马迹山港增建二期码头,反映了(  )
A.浙江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
B.浙江沿海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C.上海钢铁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D.上海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18.每年7月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的货轮通常选择航线乙。该航线在印度洋航段的主要优势是(  )
A.明显缩短航行路程 B.充分利用西风海流
C.获得充足物资补给 D.不易遭遇恶劣天气
19.满载矿石的货轮航行时速约25千米。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航行需要约(  )
A.15天 B.25天 C.35天 D.45天
如图为小赵同学绘制的7月非洲沿海洋流分布简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同桌小李发现图中有一处洋流绘制不正确,这一处应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1.图中的四支洋流,对沿岸湿热气候环境形成影响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1年3月P地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22﹣23题。
22.图示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3.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北部湾海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洋流。琼州海峡(甲)受沿岸水的影响,盐度长年较北部湾偏低。一般而言,单位质量的海水,盐度大体积小。读北部湾地形图、北部湾表层洋流示意图,据此完24﹣25题。
24.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底地形影响 B.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C.亚洲季风环流 D.北部湾海陆轮廓影响
25.就表层海水而言,下列关于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补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半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B.冬半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C.全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D.全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2023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风形成于洋面温度较高的海域上空,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上升,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终形成台风。图1示意北印度洋甲海域,图2为乙半岛所在地区简图。
(1)分析乙半岛雨量较多时段甲海域洋流的形成原因。
(2)说明夏季甲海域常有大雾的原因。
(3)夏半年图14中丙群岛以东附近海域台风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图13中甲海域,请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27.(2023春 福州期末)阅读材料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2016年起智利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进口水果供应国,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智利车厘子收获后大量出口中国。水果生产已经成为智利的支柱产业,车厘子、油桃等核果类水果集中种植在该国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产的水果格外丰富且优质。
材料二:智利地理位置及水果产区分布图;圣地亚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统计图。
(1)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洋流,该洋流从成因来看属于    ,按性质属于    ,该洋流可以    该海域的密度。
(2)图1示区南部西侧海线岸线曲折破碎,主要是由于该地受    、   、   等外力作用影响。
(3)智利水果种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具有    、   的气候优势;位于山麓冲积扇,具有地势    ,土壤    的地形优势;河流众多且水质    的水源优势;东临大洋、西靠高山,果树不易受    影响等环境优势,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提升水果的品质。
(4)简述智利水果对中国的出口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8.(2023 福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暴发频繁,加之沿海地区不合理的开发,使风暴潮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增大,防治风暴潮现已成为很多沿海城市海岸带保护的重要一环。青岛市积极制定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及灾害应急预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图为青岛市海岸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简述青岛海岸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度较高的原因,并结合青岛海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简述防治风暴潮的可行性措施。
29.(2023春 思明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闽南某海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图是实践时拍摄的某海滩景观照。带队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太靠近该处海滩,并指出白色浪花之间的深色海面下(图1中M处)可能有流速较快的离岸流。由于离岸流是海滨浴场溺水事故的主因,返校后实践小组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岸边设置离岸流警示牌和发布遇险逃生路线指导图。图2示意实践小组探究时绘制的离岸流形成过程。
根据图2,说明离岸流的形成过程。若游客在M处遇险时,请设计回到海岸的合理逃生线路并绘制出来。
30.(2023 泉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环流是由极地东风产生的表层洋流,围绕南极大陆边缘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之间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南极辐散带。如图示意南极表层洋流及南极辐散带分布。
(1)在图中标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的流动方向。分析南极辐散带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夏季南极辐散带海洋生物较丰富的原因。
新课预习衔接 海水的运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读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其中箭头表示洋流),完成下面小题。图示①、②、③、④四处海域最有可能形成较大渔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渔场的成因可以从寒暖流交汇、大陆架地形、饵料丰富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读图,最有可能形成较大渔场的是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A对。
②③④都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是上升补偿流区,不可能形成渔场,BC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北半球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渔场的形成条件,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难度中等。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2﹣4题。
2.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 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 D.暖流东北向西南
【分析】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解答】解: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索马里半岛沿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由于风向为西南风,表层海水在风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流动,所以该海区洋流的流动方向是西南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3.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 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 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分析】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的原因从海底地形、水体交换、沉积物颗粒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读图可知,取样点和P处之间有洋脊,洋底沉积物交换弱,导致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A正确。
两地距离较近,季风风向、洋流流向、海水温度压力差别不大,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4.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发射发生在冰期,冰期气温低,海水收缩,则海平面下降;由于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所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说明来自于北面的陆地的风力增强,该地是季风气候,西南风不可能吹到该地,二东北风从背部陆地吹来,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 B.潮汐 C.沿岸洋流 D.海水密度
【分析】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解答】解:在西堤设置闸门和导流堤可以控制潮汐的进出,利用潮汐的涨落来促进湖水的交换和流动,从而改善水质,所以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潮汐,B正确。
沿岸洋流的规模和方向相对较为稳定和固定,而且在厦门港这样的局部区域,沿岸洋流的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
海水密度差异在局部的港内区域不太显著,单纯依靠海水密度的差异来实现湖水的流动和交换效果不明显,且难以通过人工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D错误。
海浪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和不稳定性,难以被直接有效地利用,而且海浪的作用对于改善湖水的水体流动效果相对有限,A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6.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分析】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答】解:公平性原则包括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将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保障了白鹭等生物与人类平等地享有生存空间和资源,体现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公平性原则,C正确。
多样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
持续性原则侧重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确保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共同性原则强调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没有体现出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A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解答】解:潮汐现象与阳历日期无关,AB错误。
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相垂直,天体引潮力相互削减,引潮力小,形成的海水潮位较低,为天文小潮,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一线,天体引潮力大,海水潮位高,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形成天文大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8.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 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 D.研究海水淡化
【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1、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2、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进行发电;潮汐电站水库可用于水产养殖;大型波浪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养殖场等作用。
【解答】解:海水淡化主要研究海水水质、盐度等,潮汐不会影响海水淡化,研究海水淡化不需要利用潮汐特点,D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海水养殖、船舶进出港口,以及赶海(落潮时到海边捡拾贝、藻类等现象)都要利用潮汐特点,研究海水的涨落规律,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9.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江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B.仅有观赏价值,不能转化为能源
C.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使海水迅速上涨
D.西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
【分析】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又包括风浪、涌浪、拍岸浪。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不是江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A错误。
钱塘江大潮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蕴藏的能量巨大,可以利用潮汐现象进行发电,能转化为能源,B错误。
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潮水涌来时越往里路越窄,使海水迅速上涨,涌起的潮位高,C正确。
杭州湾口朝向东方,夏季的东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0﹣10题。
10.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差异 B.海水盐度差异
C.海水温度差异 D.风向差异
【分析】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可以从盛行风、海水密度、海水补偿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甲、乙位于南半球副热带海区,主要受西南信风的影响。对于甲地而言,西南风是离岸风,形成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对于乙地而言,西南风是向岸风,不易形成上升流。因此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盛行风的影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洋流成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17年11月8日,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之旅。12月底,科考船从乌兹怀亚驶向长城站。图为科考船经过南极附近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船只从乌兹怀亚到长城站途中(  )
A.逆风逆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顺水
【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该海域吹偏北风。该船只从乌斯怀亚到长城站途中顺风。沿途受西风漂流影响,整体上是顺水,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洋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如图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据此完成12﹣13题。
12.为顺应潮汐规律,该日午后游园出发应选在如图中的(  )
A.甲时刻 B.乙时刻 C.丙时刻 D.丁时刻
【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解答】解:据图可知,沙面岛位于荔枝湾下游,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为“顺时针”路线,图中正值指向下游,即负值指向上游,0﹣6小时为指向上游,午后出发需从下游驶向上游,此时潮流向上游有利于航行,甲时出发,乙时不久指向下游,故选择甲时刻;大约经过6小时到傍晚时,此时从上游驶向下游,潮流向下游有利于航行返回,选择甲时刻有充足的时间顺应潮汐规律,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该日午后游园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次年夏季,该家庭按照相同路线前往荔枝湾赏荷。假定涨落潮规律相同,推测与冬季相比,夏季赏荷时游船行进最慢的是(  )
A.①航段 B.②航段 C.③航段 D.⑤航段
【分析】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赏荷时游船行进为逆河流前行,根据所学可知,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流速快,①航段为干流,水流汇集,流量大,流速快,逆流航行最慢,A正确。
②③位于支流,河流流速较慢,船行速度较快,BC错误。
⑤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流速较慢,船行速度较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域(如图)鱼类资源丰富。金色小沙丁鱼属暖水性浅海鱼类,在该海域广泛分布,具有集群洄游(为满足生活条件,鱼类有规律地水平移动)习性。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海域相比,该海域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地处低纬海域,水温适宜
B.多为浅海水域,光照充足
C.海岸线漫长,生存空间大
D.底部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分析】世界大渔场的成因有两大类,一是寒暖流交汇处,二是有上升补偿流的地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
【解答】解:A、两地纬度相同,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水温差别不大,故错误。
B、两地均为浅海海域,光照差别不大,故错误。
C、两地海岸线都漫长,生存空间都大,故错误。
D、与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海域相比,西岸是北赤道暖流,该地是加那利寒流,表层海水流走,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鱼群觅食,形成渔场,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渔场形成的原因,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15.图示海域的金色小沙丁鱼每年4~8月向北洄游,是因为此时南部海区(  )
A.西南季风影响增大 B.东北信风势力增强
C.天敌数量增多 D.人海径流减少
【分析】金色小沙丁鱼每年4~8月向北洄游的原因主要从天敌数量、生存环境、饵料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A.西南季风影响增大,这通常发生在南半球的夏季,即12月至次年的2月,与金色小沙丁鱼向北洄游的时间不符,错误。
B.东北信风势力增强,主要影响低纬度地区,尤其是在赤道附近,这种风向的增强可能会导致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影响鱼类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南部海区的表层营养物减少,从而可能驱使金色小沙丁鱼向北洄游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正确。
C.天敌数量增多,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判断是否与季节有关,因此不容易确定是否是洄游的原因,错误。
D.每年的4月至8月,该地入海径流并没有减少,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金色小沙丁鱼每年4~8月向北洄游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如图为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6﹣16题。
16.导致南、北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 B.洋流
C.海岸线走向 D.海水深度
【分析】海水越深,海底对波浪的摩擦作用越小,波浪能的密度较大;海水越浅,海底对波浪的摩擦作用越大,波浪能密度较小。
【解答】解:图示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较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较小,波浪能密度较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影响波浪能大小的因素。
由上海宝钢集团投资兴建的马迹山港位于浙江沿海,主要承担宝钢进口铁矿石中转业务。该港口始建于1998年,2005年增建二期码头,是目前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大港。如图示意巴西图巴朗港一中国马迹山港的铁矿石运输航线。据此完成17﹣19题。
17.马迹山港增建二期码头,反映了(  )
A.浙江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
B.浙江沿海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C.上海钢铁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D.上海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分析】马迹山港增建二期码头说明需要通过该港口的宝钢进口铁矿石变得更多。
【解答】解:根据材料,马迹山港主要承担宝钢进口铁矿石中转业务,其增建二期码头,说明了通过该港口中转的铁矿石更多,上海钢铁企业生产规模扩大,C正确。
马迹山港增建二期码头无法体现浙江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浙江沿海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和上海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了解马迹山港的主要功能。
18.每年7月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的货轮通常选择航线乙。该航线在印度洋航段的主要优势是(  )
A.明显缩短航行路程 B.充分利用西风海流
C.获得充足物资补给 D.不易遭遇恶劣天气
【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形成渔场;影响海洋航运;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等。
【解答】解:每年7月,航行乙受到北移的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对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的货轮而言顺风顺水,能够缩短航行时间,降低成本,B正确。
根据图片,两条航行线路的路程大致相当,A错误。
航线乙主要航行在远洋地区,更不易获得物资补给,更容易遭受恶劣天气,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洋流的地理意义。
19.满载矿石的货轮航行时速约25千米。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航行需要约(  )
A.15天 B.25天 C.35天 D.45天
【分析】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弧长约为111千米;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经度相差n°,其长度为111千米*n°*cosa;60°纬线的长度相当于赤道长度的一半。
【解答】解:图巴朗港的经度大约是西经40°,马迹山港的经度约是东经120°,两地的经度差约是160°,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111千米×160=17760千米,由于货轮航行时速约25千米,则航行需要的天数大约是17760千米÷25千米/小时÷24小时/天≈31天,距离该数值最近的是35天,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掌握计算方法即可解答。
如图为小赵同学绘制的7月非洲沿海洋流分布简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同桌小李发现图中有一处洋流绘制不正确,这一处应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分析】该区域为非洲沿海洋流分布图,结合分布规律可知,甲处为索马里洋流,在不同季节,该处洋流表现不一样的性质,夏季为寒流,冬季为暖流,此时为7月,应该为当地夏季,流向应该为由高纬流向低纬。
【解答】解:A.根据图示判断,甲为索马里夏季洋流,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盛行离岸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远离索马里,深层冷海水上翻补偿,形成寒流;1月份在东北季风影响下,索马里暖流向东南流,所以甲错,故正确;
B.乙处为由赤道向南马达加斯加暖流,标注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丙处为由较高纬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处为较高纬向赤道的本格拉寒流,标注准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21.图中的四支洋流,对沿岸湿热气候环境形成影响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季风洋流。
【解答】解:读图,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甲是加那利寒流,流向自北向南,乙是本格拉寒流,流向自南向北,丙位于北印度洋,1月份,丙洋流索马里暖流,流向自北向南,丁为马达加斯加暖流,流向自北向南。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7月。所以洋流向北流的是乙,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洋流的分布规律,获取图中信息判读即可。
2011年3月P地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22﹣23题。
22.图示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分析】日本暖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暖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
【解答】解: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P地为日本群岛,附近洋流为日本暖流,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向东北的日本暖流经过,会把P地核泄漏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
故选:C。
【点评】本题以2011年3月P地发生强烈地震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环境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23.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解答】解:读图可知,P地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北部湾海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洋流。琼州海峡(甲)受沿岸水的影响,盐度长年较北部湾偏低。一般而言,单位质量的海水,盐度大体积小。读北部湾地形图、北部湾表层洋流示意图,据此完24﹣25题。
24.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底地形影响 B.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C.亚洲季风环流 D.北部湾海陆轮廓影响
【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其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
【解答】解:北部湾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多吹东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受季风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
故选:C。
【点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并学会读图、析图分析获取信息,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5.就表层海水而言,下列关于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补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半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B.冬半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C.全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D.全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其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
【解答】解:琼州海峡(甲)受沿岸水的影响,盐度长年较北部湾偏低,海面高于北部湾,因而,全年都是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故选:C。
【点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并学会读图、析图分析获取信息,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2023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风形成于洋面温度较高的海域上空,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上升,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终形成台风。图1示意北印度洋甲海域,图2为乙半岛所在地区简图。
(1)分析乙半岛雨量较多时段甲海域洋流的形成原因。
(2)说明夏季甲海域常有大雾的原因。
(3)夏半年图14中丙群岛以东附近海域台风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图13中甲海域,请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分析】(1)洋流根据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补偿流和上升补偿流。
(2)雾形成的一般条件一是气温冷却,二是水汽增加,三是有凝结核。
(3)气旋,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解答】解:(1)乙半岛为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6~9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全球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以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所以6~9月甲海域受西南风控制,表层海水被西南风吹往离岸方向,引起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寒流。
(2)读图可知,甲海域为索马里沿岸海域,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夏季该海域盛行西南风,强劲的风力将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补偿,使得该海域下垫面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与较冷的下垫面接触后迅速降温,水汽凝结,便形成了海雾。
(3)“台风形成于洋面温度较高的海域上空”,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夏半年甲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且洋流的流动性强,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温海域,难以形成台风;受东北信风影响,赤道北部形成北赤道暖流,丙群岛位于太平洋西侧,阻挡了北赤道暖流的西进,北赤道暖流带来的高温海水便汇聚在丙群岛以东海域,最终形成大面积比较稳定的高温海域,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故答案为:
(1)乙半岛为中南半岛,雨量较多时段集中在每年的6~9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低纬东南信风越过赤道以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西南风;此时期甲海域受西南风控制,表层海水被吹往离岸方向,引起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向东北方向流动的洋流。
(2)甲海域为索马里沿岸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高(空气湿度较大);夏季该海域盛行西南风,强劲的风力将表层海水吹向东北部,底层海水上泛补偿;底层海水温度低,大气与之接触后迅速降温,水汽凝结成雾。
(3)夏半年甲海域底层上泛的海水温度较低且洋流流动性强,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温海域;丙群岛阻挡了北赤道暖流西进,使暖水汇聚于丙群岛以东海域,最终形成大面积比较稳定的高温海域,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发育时间。
【点评】本题以区域简图和台风相关信息为材料,涉及洋流的成因、海雾的成因、台风的形成条件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27.(2023春 福州期末)阅读材料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2016年起智利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进口水果供应国,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智利车厘子收获后大量出口中国。水果生产已经成为智利的支柱产业,车厘子、油桃等核果类水果集中种植在该国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产的水果格外丰富且优质。
材料二:智利地理位置及水果产区分布图;圣地亚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统计图。
(1)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洋流,该洋流从成因来看属于  (上升)补偿流 ,按性质属于  寒流 ,该洋流可以  增加 该海域的密度。
(2)图1示区南部西侧海线岸线曲折破碎,主要是由于该地受  海浪侵蚀 、 流水侵蚀 、 冰川侵蚀 等外力作用影响。
(3)智利水果种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具有  光照充足 、 昼夜温差大 的气候优势;位于山麓冲积扇,具有地势  平坦 ,土壤  肥沃 的地形优势;河流众多且水质  清洁 的水源优势;东临大洋、西靠高山,果树不易受  病虫害 影响等环境优势,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提升水果的品质。
(4)简述智利水果对中国的出口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分析】(1)洋流的性质:①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②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状况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3)水果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光照、热量、温差、地形、土壤、水源和环境等方面分析。
(4)智利对中国水果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从水果品质、市场需求、交通、冷藏保鲜技术、上市季节等方面来分析。
【解答】解:( 1 )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秘鲁寒流,该洋流从成因来看属于补偿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常年吹东南风,将大量表面海水吹离海岸,位于深层的海水向上移动形成上升补偿流),按性质属于寒流;由于海水上泛带了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因此该洋流可以增加该海域的密度。
(2 )图示区域南部西侧离海洋近,受海洋侵蚀严重;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受流水侵蚀作用强;该地地处安第斯山脉南端,海拔高,受冰川侵蚀作用强。因此海线岸线曲折破碎,主要是由于该地受海水侵蚀、冰川侵蚀、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水果产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中央山谷多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冰雪融水提供水源,生态环境好,水质清洁。该地东临大洋,西靠高山,环境相对封闭(或成为外来病虫害的天然屏障),不易受外来病虫害影响。
( 4 )结合材料可知,智利水果品种多、质量好,中国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增加;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及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智利位于南半球,和我国季节相反,智利水果上市季节恰好是我国本地水果供应相对较少的季节,市场需求量大。
故答案为:
(1)(上升)补偿流;寒流;增加
(2)海浪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坦;肥沃;清洁;病虫害
(4)中国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增加;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水果上市时间正值我国冬季(春节),市场需求量大。
【点评】该题以智利地理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洋流成因、外力作用影响、水果种植的自然条件、智利对中国水果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8.(2023 福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暴发频繁,加之沿海地区不合理的开发,使风暴潮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增大,防治风暴潮现已成为很多沿海城市海岸带保护的重要一环。青岛市积极制定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及灾害应急预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图为青岛市海岸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简述青岛海岸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度较高的原因,并结合青岛海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简述防治风暴潮的可行性措施。
【分析】青岛海岸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度较高的原因主要与致灾因子和受灾体有关;防治风暴潮的可行性措施主要从工程设施、植被覆盖、扩大水域面积、气象检测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青岛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春秋季多寒潮大风天气,夏季受台风影响几率大,风暴潮发生频率较高;据图可知青岛海岸线长且曲折,沿海多地势较低的海湾,利于海水的上涌;沿海地区林地分布较少,且不均匀,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对风力削弱作用弱,风暴潮增水明显;据图可知,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因此受灾时造成的损失大。风暴潮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在风暴潮风险度高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附近,利用修建堤坝或加固堤坝等工程设施改造海岸线,增强抗潮能力;在风暴潮风险度较低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附近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植被的生态功能,保护海岸环境;在陆地附近适当扩大水域面积,作为风暴潮发生时的蓄洪空间,以减轻风暴潮对陆上建筑物、耕地等的影响;最后加强气象和海洋监测,及时进行预报,提前疏散受灾区域居民,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故答案为:
原因:①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春秋季多寒潮大风天气,夏季多台风,风暴潮发生频率较高;②海岸线长且曲折,多地势较低的海湾,利于海水上涌;③沿海地区林地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风暴潮增水明显;④沿海地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受灾损失大。
措施:①风暴潮风险度高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附近可修建堤坝等工程设施,或加固堤坝;②风暴潮风险度较低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附近可以增加植被覆盖,保护海岸环境。③陆地附近适当扩大水域面积,可作为风暴潮发生时的蓄洪空间,减轻风暴潮影响。④加强气象和海洋监测,及时进行预报,降低灾害风险。
【点评】本题以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害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风暴潮灾害风险度高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9.(2023春 思明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闽南某海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图是实践时拍摄的某海滩景观照。带队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太靠近该处海滩,并指出白色浪花之间的深色海面下(图1中M处)可能有流速较快的离岸流。由于离岸流是海滨浴场溺水事故的主因,返校后实践小组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岸边设置离岸流警示牌和发布遇险逃生路线指导图。图2示意实践小组探究时绘制的离岸流形成过程。
根据图2,说明离岸流的形成过程。若游客在M处遇险时,请设计回到海岸的合理逃生线路并绘制出来。
【分析】离岸流是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它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海流去。导致离岸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流冲破沙洲的阻挡。沙洲是沿海岸靠外的一侧堆积起来的狭长沙丘。它们是由波浪和潮水的运动形成的。大的沙洲形成后,会沿着海岸产生某种类似于水池的地貌。波浪向上朝着沙洲运动时,会提供足够的作用力将水推到水池中,但退落的水流则很难越过沙洲返回大海。这就像堵上塞子的浴缸:浴缸中的水受到重力的向下拉力,但被塞子所阻挡;与此类似,退落的波浪受到海洋(以及重力)的向外作用力,但又被沙洲挡在海滩上。
【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涨潮时波浪向海岸运动时动力强,越过水下沙坝;退落时,水流动能减弱,很难越过沙坝返回大海;水流沿沙坝(靠近海岸一侧)边缘(平行于海滩的方向)向低处(M缺口)处汇流;M缺口短时间内流量大增,通过狭窄通道时(类似于狭管效应),流速增大,形成离岸流。若游客在M处遇险时,要快速游回海岸,必需快速离开流速大的离岸流,因此可以平行于海岸方向(或垂直于离岸流方向)向两侧游动,可避开流速快的离岸流,再向海岸方向游,就可以防止被冲入海洋。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波浪向海岸运动时动能大,越过水下沙坝;退落时,水流动能减弱,很难越过沙坝返回大海:水流沿沙坝边缘(平行于海滩的方向)向低处(缺口)处汇流;短时间内流量大增,通过狭窄通道时,流速增大,形成离岸流。
路线如图所示:
补充绘图理由:平行于海岸方向(或垂直于离岸流方向)向两侧游动,可避开流速大的离岸流,防止被冲入海洋。
【点评】本大题以某实践小组探究时绘制的离岸流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
30.(2023 泉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环流是由极地东风产生的表层洋流,围绕南极大陆边缘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之间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南极辐散带。如图示意南极表层洋流及南极辐散带分布。
(1)在图中标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的流动方向。分析南极辐散带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夏季南极辐散带海洋生物较丰富的原因。
【分析】(1)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有盛行风、海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
(2)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洋流会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解答】解:(1)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受南半球中纬西风影响形成的,自西向东流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南极环流是由极地东风产生的表层洋流,受东风影响,自东向西流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之间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南极辐散带”,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受其影响,南极环流向南偏移,即向南极大陆一侧偏移,而西风漂流向北偏移,即向背离南极大陆的一侧偏移,最终形成南极辐散带。
(2)该海域内,有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且南半球夏季海域水温较高,辐散带使表层海水流走,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前往捕食。
故答案为:
(1)如图: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造成南极环流向南极大陆一侧偏移,西风漂流则向背离南极大陆的一侧偏移。
(2)南半球夏季,该海域水温度较高;南极辐散带形成的上升流(或海水扰动),将大量营养盐丰富的水带到表层,饵料丰富,有利的海洋生物生长。
【点评】本大题以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