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09: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土壤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福州期末)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2﹣4题。
2.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  )
A.① B.② C.③ D.④
3.研究人员想找到乙土层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  )
A.植物蒸腾 B.河流远近 C.植被覆盖 D.岩层厚度
4.①﹣⑤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有机质含量少
C.底层沙砾较多 D.土壤空气不足
渭北旱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苹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多年苹果种植导致了土壤干层和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图(a)示意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图(b)示意改种前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推测M、N与改种前、后曲线的对应关系(  )
A.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B.M为改种后,因为玉米种植需水量多,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C.N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种植面积广,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D.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6.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改种后,表层土壤水分增多,淋溶作用强
B.改种后,粮食作物对表层土壤硝态氮消耗量增加
C.改种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强
D.改种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该地黑土退化严重,为此当地部分农民在收种时尽量不翻动表层土壤,在收割农作物后,留下作物的根、茎、叶等覆盖在土壤表层,这种保护性耕作方式被称为“免耕”。如图为“免耕播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7﹣7小题。
7.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主要原因(  )
A.地形平坦,侵蚀速度较慢
B.年均温低,有机质积累多
C.降水较少,矿物质流失少
D.森林广布,枯枝落叶量大
“肥岛效应”是指干年半干革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溪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8﹣8题。
8.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主要原因有(  )
①栽留水肥,聚集土壤养分
②枯枝落叶,增强土壤有机质
③逃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
④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中国钓鱼岛(约26°N)地处东海大陆架,面积约3.91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示意钓鱼岛的典型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北坡相比,高华峰南坡土壤(  )
A.温度低 B.水分多
C.有机质含量少 D.剖面分层明显
10.钓鱼岛的土壤矿物组成和南海诸岛(珊瑚礁岛)差异显著,却与大陆相近,说明钓鱼岛(  )
A.植被类型和南海诸岛明显不同
B.气候特征和南海诸岛明显不同
C.土壤发育阶段与大陆有一致性
D.成土母质特征与大陆有继承性
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11﹣11题。
11.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指土壤中体积<5000μm3活的和死的微生物体内磷元素的总和。土壤微生物量磷作为土壤有机磷中活性较高的部分,是土壤有机磷转变为植物吸收磷的一个枢纽和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供磷水平。如图示意福建省某山地4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该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广西钦州湾滨海沿岸沙井港湿地是一个有机碳储量丰富的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受到经济发展、港口建设、海岸带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沙井港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图为沙井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湿地植被——茳芏(草本)和桐花树(灌木或小乔木)的群落的柱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注:湿地中碳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风化的释放、有机质的降解和外部输入。
13.沙井港湿地桐花树和茳芏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的土层深度不同,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二氧化碳利用效率的差异
B.风化速度的差异
C.植物根系深度的差异
D.植物凋落物的差异
14.桐花树是红树林植物群落中重要的一类植物,其较茳芏更适于应用在沙井港地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中,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  )
①桐花树种子脱离母体前发芽,成活率较高
②桐花树具有泌盐组织
③桐花树群落更替较快
④防风、防浪和抗低温等抗逆能力较强
⑤生物多样性较强,生态系统更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如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S2样地b层土壤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该现象指示了S2样地(  )
A.枯枝落叶最少 B.大气温度最高
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强
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某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某研究所对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冻土层的研究发现,土壤冻结日数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图为该地区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当海拔大于1200米时,影响该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相关性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积雪厚度 C.年降水量 D.大气温度
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高处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如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2024 福建三模)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
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
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减弱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如图为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8﹣18题。
18.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
A.常年维持高温 B.微生物活性低
C.土壤呼吸作用强 D.有机质矿质化速率快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9.(2024 漳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有关,还与植物蒸腾、消耗和土壤蒸发差异相关。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70%以上降雨量集中于6﹣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某研究团队于2023年6﹣11月对该小流域灌木地、荒草地0~50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如图示意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周期,分析7﹣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20.(2023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材料分析题
土壤的形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母质虽然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性。而草本、木本等植物的着生,又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阅读上述文字,就“先有土壤还是先有植物”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50字以上)
21.(2023 寿宁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图1、图2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简述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2)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3)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4)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22.(2023春 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人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湿地植被分布规律:从海岸向河岸的演替顺序是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不同种群香农﹣维纳指数(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越高)差异大。黄河每年一次历时20天左右的调水调沙增加了草生种群数量的波动性。如图示意研究区域植被香农﹣维纳指数调查结果。
(1)土壤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试推断研究区域土壤的特点。
(2)分析该湿地草生种群和碱蓬种群香农﹣维纳指数产生差异的原因。
(3)分析草生种群生物数量季节波动性大的原因。
23.(2022秋 城厢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2021年、2022年主题分别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食物之源”。
材料一 图1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最主要的形成因素是    ;图中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其中①为    ,②为    。
材料二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如图2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2)图2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湿润气候的是    。
(3)图3土壤剖面①②③和植被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草原②﹣荒漠③﹣森林
B.①﹣荒漠②﹣森林③﹣草原
C.①﹣草原②﹣森林③﹣荒漠
D.①﹣荒漠②﹣草原③﹣森林
(4)图4说明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    及简单的无机物。
材料三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使土壤板结,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养分不足等。图5为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示意图。
(5)受降水、气温和农业灌溉的影响,华北地区    季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现象。
(6)华北地区在治理土壤盐渍化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修建排水管渠,降低地下水位
B.大量种植水稻,吸收多余盐分
C.覆盖秸秆麦草,抑制水分蒸发
D.农田大水漫灌,冲刷土壤盐分
新课预习衔接 土壤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福州期末)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平衡土壤养分,减轻盐碱对植物的影响;水分调控:通过合理的排水和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分,避免土壤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从而减轻土壤盐碱化的程度。
【解答】解:雨水下渗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增强淋溶作用,减轻盐碱化,①错误。
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土地盐碱化程度低,②正确。
底下铺设秸秆,形成阻挡,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减少地下盐分往上输送,③正确。
铺设秸秆不能隔绝下渗,地下水向下运移可以将表层盐分带到地下,减少土壤的盐碱化,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土壤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2﹣4题。
2.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①植被因素:蒸腾作用对土壤水分平衡关系密切,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状况都有较大影响; ②气候因素:降雨量和蒸发量是重要因素;③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水的渗透、流动和蒸发有重要影响。④地形因素: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⑤人为因素: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福建省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甲剖面特征是“铁元素含量较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中部分铁元素向下淋溶或侧向流失,由甲剖面的底土层为“黏重紧实的母质层”可知,甲地土壤水不易下渗,故为侧向流失,因此该地应是水分比较容易侧向流失的地形区。③为山脊,水分易侧向流失,该地形区出现甲剖面的概率最大,C正确。
①属于鞍部,②山峰最高海拔为403m而周围等高线海拔为400m,判断出该地相对平坦,④地形区周围两条等高线都为450 m,且无山峰符号,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属于盆地地形,三处水分均不易流失,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研究人员想找到乙土层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  )
A.植物蒸腾 B.河流远近 C.植被覆盖 D.岩层厚度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乙土层为铁含量较高的土壤层,其形成与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和土壤中铁元素的溶解和迁移有关,除了地形因素外,河流的远近也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含量;靠近河流的地方,土壤更容易受到水分的补给,有利于铁元素的溶解和迁移,因此,研究人员想找到乙土层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河流的远近,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①﹣⑤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有机质含量少
C.底层沙砾较多 D.土壤空气不足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水稻种植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包括适宜的水分、养分和透气性。根据题干信息,乙土层水含量高,且铁元素易被溶解,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然而,水含量过高也可能导致土壤空气不足,影响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因此,在①﹣⑤层中,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但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土壤空气不足,D正确。
其他选项如土壤温度较高、有机质含量少和底层沙砾较多,不是影响种植水稻的主要问题,AC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渭北旱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苹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多年苹果种植导致了土壤干层和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图(a)示意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图(b)示意改种前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推测M、N与改种前、后曲线的对应关系(  )
A.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B.M为改种后,因为玉米种植需水量多,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C.N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种植面积广,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D.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玉米根系较苹果树浅,主要吸收表层水分,对深层水分的吸收较少,且耗水量远小于苹果树,故改种后,深层水的消耗减少,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恢复。M为改种前,N为改种后的曲线,BC错误。
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深层含水量较低,A正确。
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较浅,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6.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改种后,表层土壤水分增多,淋溶作用强
B.改种后,粮食作物对表层土壤硝态氮消耗量增加
C.改种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强
D.改种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解答】解:由(b)图可知,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不断向下迁移,其主要原因是:改种后,由于土壤水分恢复,水的淋溶作用加剧,将表层的氮转移到深层,而并非作物本身的消耗,A正确,B错误。
改种后,种植密度增大,防风固沙能力增强,侵蚀作用弱,C错误。
改种后,作物密度增加,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缓解,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该地黑土退化严重,为此当地部分农民在收种时尽量不翻动表层土壤,在收割农作物后,留下作物的根、茎、叶等覆盖在土壤表层,这种保护性耕作方式被称为“免耕”。如图为“免耕播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7﹣7小题。
7.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主要原因(  )
A.地形平坦,侵蚀速度较慢
B.年均温低,有机质积累多
C.降水较少,矿物质流失少
D.森林广布,枯枝落叶量大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黑土,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除了东北平原外,还有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但是这两大平原并没有形成黑土,说明地形平坦不是影响东部季风区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误。
东北地区降水较多,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同样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但是并没有形成黑土,因此枯枝落叶也不是东北黑土广布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肥岛效应”是指干年半干革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溪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8﹣8题。
8.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主要原因有(  )
①栽留水肥,聚集土壤养分
②枯枝落叶,增强土壤有机质
③逃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
④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解答】解: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可以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土壤肥力高,①②正确。
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属于土壤肥力高表现,不是原因,④错误。
逃蔽阳光,减少水分的消耗,③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中国钓鱼岛(约26°N)地处东海大陆架,面积约3.91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示意钓鱼岛的典型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北坡相比,高华峰南坡土壤(  )
A.温度低 B.水分多
C.有机质含量少 D.剖面分层明显
【分析】土壤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影响土壤的因素主要有植被、温度、湿度、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图示钓鱼岛的纬度约是26°N,在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土壤的温度较高,A错误。
由于南坡是阳坡,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较少,B错误。
图示南坡坡度大,降水多,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C正确。
北坡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壤剖面分层较明显,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高华峰南坡土壤的特点,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10.钓鱼岛的土壤矿物组成和南海诸岛(珊瑚礁岛)差异显著,却与大陆相近,说明钓鱼岛(  )
A.植被类型和南海诸岛明显不同
B.气候特征和南海诸岛明显不同
C.土壤发育阶段与大陆有一致性
D.成土母质特征与大陆有继承性
【分析】土壤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影响土壤的因素主要有植被、温度、湿度、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钓鱼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海诸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所以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AB错误。
由于形成土壤的要素不同,所以土壤发育阶段与大陆并没有一致性,C错误。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部,在地质结构上与台湾岛的成因相同,钓鱼岛成土母质特征与大陆有继承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钓鱼岛土壤的特点,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11﹣11题。
11.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植物的作用下,生物风化表现的比较显著,固体基岩逐渐被风化分解,①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④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②错误。
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多与气候因素有关,③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指土壤中体积<5000μm3活的和死的微生物体内磷元素的总和。土壤微生物量磷作为土壤有机磷中活性较高的部分,是土壤有机磷转变为植物吸收磷的一个枢纽和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供磷水平。如图示意福建省某山地4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该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上面两题可知,该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在气温较高的低海拔常绿阔叶林较低,而气 温较低的高海拔高山草甸较高,由此可推出,冬季是该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高的季节,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广西钦州湾滨海沿岸沙井港湿地是一个有机碳储量丰富的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受到经济发展、港口建设、海岸带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沙井港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图为沙井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湿地植被——茳芏(草本)和桐花树(灌木或小乔木)的群落的柱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注:湿地中碳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风化的释放、有机质的降解和外部输入。
13.沙井港湿地桐花树和茳芏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的土层深度不同,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二氧化碳利用效率的差异
B.风化速度的差异
C.植物根系深度的差异
D.植物凋落物的差异
【分析】土壤有机碳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有机碳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湿地中碳来源主要是植物固定的CO2、原地风化、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外部输入。沙井港茳芏、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土层深度不一样,是植物根系深度差异,导致分解的有机质有差异,C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固碳效率差异和地下径流输入差异都不能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土层深度出现差异,A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凋落物差异导致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应在表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4.桐花树是红树林植物群落中重要的一类植物,其较茳芏更适于应用在沙井港地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中,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  )
①桐花树种子脱离母体前发芽,成活率较高
②桐花树具有泌盐组织
③桐花树群落更替较快
④防风、防浪和抗低温等抗逆能力较强
⑤生物多样性较强,生态系统更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桐花树种子脱离母体前发芽,成活率较高,且具有泌盐结构,能适应海岸带的环境,①②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茳芏群落更替较快,不利于海岸带生态修复,桐花树群落更替较慢利于海岸带生态修复,③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桐花树根系支撑能力更强,可抗风浪,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④正确。
桐花树是灌木或小乔木,茳芏是草本,茳芏生物多样性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⑤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如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S2样地b层土壤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该现象指示了S2样地(  )
A.枯枝落叶最少 B.大气温度最高
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强
【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由图可知,在凋落物层和淀积层(b层)中,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都是最高的,但是在淋溶层(a层)中,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相对较小,由此指示出S2样地的淋溶作用强,从而导致淋溶层土壤碳流失及淀积层中土壤碳积累,故D正确。
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在凋落物层中最高,说明其枯枝落叶收入量最大,故A错误。
S2样地海拔较S1样地高,因此大气温度不是最高的,故B错误。
S2样地海拔适中,气温适中,因此土壤微生物量并非最少,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中成分的来源,并能够结合材料获取相关信息。
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某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某研究所对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冻土层的研究发现,土壤冻结日数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图为该地区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当海拔大于1200米时,影响该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相关性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积雪厚度 C.年降水量 D.大气温度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拔大于1200m,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变浅;随着海拔升高,年降水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高海拔处,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降雪,地表积雪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降低,土壤冻结深度应变深,ACD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拔升高,年降水量增加,且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降雪,地表积雪增多,减少了地表热量的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得土壤冻结深度变浅,因此积雪厚度是直接影响因素,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高处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如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2024 福建三模)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
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
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减弱
【分析】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可分为永冻层和活动层。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释放储存在土壤中的碳。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是不断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萎缩,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冻土湿地不断融化,泥炭层碳汇区积累的碳不断向大气释放,B正确。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融化区域的面积不断变大,土壤的温度不断升高,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增强,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冻土界线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如图为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8﹣18题。
18.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
A.常年维持高温 B.微生物活性低
C.土壤呼吸作用强 D.有机质矿质化速率快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
【解答】解: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常年维持低温,微生物活性低,土壤呼吸作用弱,有机质矿化速率缓慢,因而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累积。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土壤有机碳含量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9.(2024 漳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有关,还与植物蒸腾、消耗和土壤蒸发差异相关。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70%以上降雨量集中于6﹣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某研究团队于2023年6﹣11月对该小流域灌木地、荒草地0~50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如图示意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周期,分析7﹣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分析】7﹣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的特征的原因从表层土壤水分蒸发量、植被蒸腾、夏季降水量变化、土壤水分减少、秋季气温降低、蒸发蒸腾量变化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依据气候特征判断该区域植被夏季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秋季枯萎,需水量少;结合图示,针对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分阶段分析表述,8月较7月降水有所增加,但土壤含水量降低,推测应该是植物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作用强烈;8﹣9月降水明显减少,该阶段植被生长蒸腾耗水和土壤蒸发耗水均减少;9﹣10月气温降低,多数植被停止生长,耗水减少,同时有少量降水补给,故土壤含水量略有增加。
故答案为:
该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夏季高温多雨;灌木和草类植被夏季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秋季枯萎凋零,需水量较少;7﹣8月,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原因是植被处于生长旺季,气温高,表层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植被蒸腾作用强烈:8﹣9月,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主要原因是8﹣9月降水量急剧减少,土壤水分补给减少;9﹣10月,土壤含水量略有增加,原因是气温降低,多数植被停止生长,蒸发蒸腾量极少。
【点评】本题辛店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20.(2023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材料分析题
土壤的形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母质虽然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性。而草本、木本等植物的着生,又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阅读上述文字,就“先有土壤还是先有植物”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50字以上)
【分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这种题作答时要首先明确观点,论述论据时与观点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答】解:从材料分析,生物和土壤是相辅相成的。土壤是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之一,生物的存在促进了岩体风化,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必需条件之一。
故答案为:
观点一、在土壤生物系统中先有土壤。理由: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产生的根源性基质和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的表层。(2)土壤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3)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
观点二、在土壤生物系统中先有生物。理由: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些低等植物能够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它们依靠微量的岩石矿物质生存,这些低等植物能够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的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起着黏附和固着作用。植被覆盖在土壤表面,对土壤起着保护作用。有些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动物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动物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肥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与生物的关系,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土壤和生物的相互影响,据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
21.(2023 寿宁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图1、图2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简述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2)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3)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4)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分析】(1)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主要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3)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该从自然(包括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和人为(指人类活动对地表植物的影响)两方面,同时结合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输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应针对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人为原因(主要指放牧)提出。
【解答】解:(1)土壤有机质的分布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看,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二是从同一海拔处的垂直方向看,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动物残体包括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植物残体包括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等。
(3)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低海拔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是荒漠草原;低海拔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导致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低海拔冬季气温较高,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4)低海拔地区可以退耕还草,增加有机质供应量;划区轮牧,及时恢复草场;因地制宜,控制放牧规模,避免过度放牧;种植人工牧草,人工和天然草场结合;发展舍饲畜牧业,减少对草场的破坏等。
故答案为:
(1)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在垂直方向上,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3)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4)退耕还草;划区轮牧;控制放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等。
【点评】本题目以新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质和植被分布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有机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22.(2023春 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人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湿地植被分布规律:从海岸向河岸的演替顺序是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不同种群香农﹣维纳指数(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越高)差异大。黄河每年一次历时20天左右的调水调沙增加了草生种群数量的波动性。如图示意研究区域植被香农﹣维纳指数调查结果。
(1)土壤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试推断研究区域土壤的特点。
(2)分析该湿地草生种群和碱蓬种群香农﹣维纳指数产生差异的原因。
(3)分析草生种群生物数量季节波动性大的原因。
【分析】(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2)湿地草生种群和碱蓬种群香农﹣维纳指数产生差异的原因需要结合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3)草生种群生物数量季节波动性大的原因需要结合气温和降水差异进行分析。
【解答】解:(1)据材料该区域位于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土壤以黄土和粉砂为主,颗粒较细;黄河下游河床摆动,三角洲不稳定,故土壤形成时间短,没有良好的土壤结构;靠近海洋,土壤含盐量高;生物生长条件差,有机质少,比较贫瘠。
(2)读图可知,草生种群指数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碱蓬种群指数低,生物多样性少。原因是草生种群分布在距海较远的地方,靠近黄河岸边,淡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黄河水带来的各种植物种子在此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碱蓬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带,受潮汐和海流影响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只有耐盐碱的植物可以生长,生物多样性较少。
(3)该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与气温季节变化大,植被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汛期洪水淹没沿岸土地,导致植被死亡;黄河季节性调水调沙,泥沙淤积淹没植被,导致植被死亡等。
故答案为:
(1)土壤以黄土和粉砂为主,颗粒较细;形成时间短,没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少,比较贫瘠。
(2)黄河岸边淡水资源丰富,泥沙沉积的土壤深厚;黄河水带来的各种植物种子在此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地带,受潮汐和海流影响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只有耐盐碱的植物可以生长。
(3)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与气温变化大,植被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洪水淹没导致植被死亡;季节性调水调沙,泥沙淤积淹没植被。
【点评】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土壤、植物、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23.(2022秋 城厢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2021年、2022年主题分别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食物之源”。
材料一 图1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最主要的形成因素是  成土母质 ;图中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其中①为  矿物质 ,②为  有机质 。
材料二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如图2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2)图2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湿润气候的是  甲 。
(3)图3土壤剖面①②③和植被对应正确的是  B 。
A.①﹣草原②﹣荒漠③﹣森林
B.①﹣荒漠②﹣森林③﹣草原
C.①﹣草原②﹣森林③﹣荒漠
D.①﹣荒漠②﹣草原③﹣森林
(4)图4说明  生物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  腐殖质 及简单的无机物。
材料三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使土壤板结,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养分不足等。图5为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示意图。
(5)受降水、气温和农业灌溉的影响,华北地区  春 季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现象。
(6)华北地区在治理土壤盐渍化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C 。(多选)
A.修建排水管渠,降低地下水位
B.大量种植水稻,吸收多余盐分
C.覆盖秸秆麦草,抑制水分蒸发
D.农田大水漫灌,冲刷土壤盐分
【分析】(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 (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 (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4)生物: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5)盐碱化的成因:由于合理灌溉(灌溉水量过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和地表盐类物质聚集,盐类物质在土壤表层结晶析出,引起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
(6)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①完善排灌系统,使土体脱盐;②引淡淋盐;③井排井灌;④农田覆盖;⑤合理的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土壤质地最主要的形成因素是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破碎后形成的松散碎屑(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即物理性质被改变后形成疏松的风化物,也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元素除外)的最初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按不同的配置和比例组合而成的。其中矿物质占比为45%,有机质占比为5%。
(2)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对比甲、乙和丙,甲图淋溶层最厚,因此其应位于湿润气候区。
(3)荒漠作用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低,故①为荒漠;草原作用下,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故③为草原;森林作用下,有机质主要从表土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在表层较多,向下层急剧减少,故②为森林。
故选:B。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5)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因此,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季节是春季。
(6)种植水稻,需要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上升到地表土壤,增加土壤盐渍化过程,BD错误。
修建排水管渠,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反盐分,A正确。
秸秆麦草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形成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碱性,秸秆麦草的覆盖减少,能够减缓土壤中一部分的水分蒸发,减少一定的盐分含量,C正确。
故选:AC。
故答案为:
(1)成土母质;矿物质;有机质
(2)甲
(3)B
(4)生物;腐殖质
(5)春
(6)AC
【点评】本大题以“土壤”为背景,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组成成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