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地貌(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09: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地貌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1﹣1题。
1.影响画③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冰川 B.风力 C.流水 D.海浪
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如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完成2﹣2题。
2.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洞穴内CO,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
A.7:00~8:00 B.13:00~14:00
C.18:00~19:00 D.23:00~24:00
如图为某地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如图1)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曲线图(如图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信息显示出(  )
A.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b处为凹岸
C.甲乙河段冬季有冰期
D.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4.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增大,可能是该区域(  )
①降水量有所增大
②降水量有所减小
③植被覆盖率提高
④植被覆盖率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地区,也是中国有名的滨海盐碱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地形成了“上农下渔”农业生产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台上耕作。如图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据此完成5﹣5题。
5.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所应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虚拟环境技术
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受河流的水沙运动与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影响入海口陆地面积变化。如图示意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据此完成6﹣6题。
6.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
A.先向海洋推进,后向陆地蚀退
B.持续向海洋推进
C.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
D.持续向陆地蚀退
如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7题。
7.石林地貌常见于(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如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9.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105km)频繁摆动、出汊、改道。2002年开始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显著影响黄河下游及尾闾河道的水沙通量和地貌演变。图1示意黄河尾闾河道及观测断面,图2示意黄河尾闾河道不同河段冲淤积强度变化(正值代表淤积,负值代表冲刷)。据此完成10﹣11题。
10.2002年后黄河尾闾河道从上游到下游冲淤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冲刷、淤积均增强 B.冲刷、淤积均减弱
C.冲刷增强,淤积减弱 D.冲刷减弱,淤积增强
11.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汊、改道的原因是(  )
①九曲回肠,水流不畅
②河道宽浅,过水能力强
③地势低平,泥沙易淤积
④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河水易泛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该校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平坦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如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2题。
12.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3﹣13题。
13.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图中M、O、P、Q四地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形态,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读图,完成16﹣16题。
16.图中O、P、Q三地河谷横剖面分布对应(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据此完成17﹣18题。
17.天生桥属于(  )
A.喀斯特地貌 B.雅丹地貌
C.海岸地貌 D.冰川地貌
18.如图中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9.(2024 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20.(2024 漳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风沙研究,可以从风沙搬运、地貌动态、地层发育与海陆变迁等方面进行研究。位于福建省的湄洲岛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者因而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图1),发现P剖面上层是风成砂层,中层是泥层(形成于海湾浅滩环境含有较多贝壳),下层为基岩风化壳(图2)。
(1)推断该岛地势特征并说明理由。
(2)根据P剖面地层特征,推测该地海平面经历的相对升降运动。
(3)研究表明,P剖面处地表风成砂层是海岸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若你为科考队员,可以在野外寻找哪些证据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
21.(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
(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2)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22.(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文明。在石林广袤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材料二: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浑厚粗犷,千姿百态。
材料三:如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
(1)简述两处石林景观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云南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
(2)简述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课预习衔接 地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1﹣1题。
1.影响画③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冰川 B.风力 C.流水 D.海浪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沟壑纵横,应为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如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完成2﹣2题。
2.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洞穴内CO,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
A.7:00~8:00 B.13:00~14:00
C.18:00~19:00 D.23:00~24:00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解答】解:国庆黄金周期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云贵高原地区日出时间大约在北京时间7时以后,7﹣8时为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低,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气温,溶洞内外空气交换最强烈,洞内空气流出洞外,洞内CO2浓度最低。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溶洞图为背景,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要结合材料分析解决问题。
如图为某地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如图1)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曲线图(如图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信息显示出(  )
A.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b处为凹岸
C.甲乙河段冬季有冰期
D.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分析】在流水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
【解答】解:越往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因此图中河流由乙流向甲,A错误。
读图可知,b处位于河流凹岸,B正确。
河谷海拔低,气温比两侧较高,穿过河谷的等温线应向低温方向凸出,图中显示,0℃等温线穿过河谷时向北弯曲,说明当地气温向北降低,由此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该地1月份为冬季,甲乙河段位于0℃等温线以南,冬季温度高于0℃,河流没有结冰期,C错误。
丘陵山地海拔较高,温度较低,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方向,即向南凸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4.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增大,可能是该区域(  )
①降水量有所增大
②降水量有所减小
③植被覆盖率提高
④植被覆盖率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在流水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
【解答】解:流水沉积物的粒径除了与流速有关之外,还与流量呈正相关,近年来,甲处河流沉积物粒径增大,可能是该区域流量增大或汛期流量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使得汛期流量加大,从而使得甲处河流沉积物粒径增大,①④符合题意。
降水量有所减少,导致径流量减少,从而使得甲处河流沉积物粒径减小,②不符合题意。
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调节径流的功能增强,使得汛期流量减小,从而使得甲处河流沉积物粒径减小,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流水作用与地貌,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地区,也是中国有名的滨海盐碱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地形成了“上农下渔”农业生产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台上耕作。如图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据此完成5﹣5题。
5.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所应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虚拟环境技术
【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主要是进行定位和导航。
【解答】解: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与题目不符,A错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进行定位和导航,与题目不符,B错误。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信息,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获取……数据”,因此选遥感技术,C正确。
虚拟现实技术能制造出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与题目不符,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属于简单题。
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受河流的水沙运动与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影响入海口陆地面积变化。如图示意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据此完成6﹣6题。
6.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
A.先向海洋推进,后向陆地蚀退
B.持续向海洋推进
C.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
D.持续向陆地蚀退
【分析】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从入海泥沙变化、海浪侵蚀等分析解答。
【解答】解:读图可知,1996﹣2004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负值,即陆地面积减小,说明海岸线向陆地蚀退,2004﹣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正值,即陆地面积增大,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因此可知,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海岸地貌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如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7题。
7.石林地貌常见于(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暗湖等。
【解答】解: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分布的地区,我国的石灰岩主要分布地区在云贵高原,主要省份有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如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解答】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林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9.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分析】喀斯特地貌区受流水溶蚀作用的影响,地表裂隙发育,地势崎岖、地表水短缺。
【解答】解: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地表裂隙变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地表水资源较为短缺,A错误。
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中,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势崎岖,B错误。
地势变得崎岖不平后,更不利于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交通变得更为不变,C错误。
石林发育过程中出现众多性质奇特的地貌,提供更多独特的旅游资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喀斯特地貌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105km)频繁摆动、出汊、改道。2002年开始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显著影响黄河下游及尾闾河道的水沙通量和地貌演变。图1示意黄河尾闾河道及观测断面,图2示意黄河尾闾河道不同河段冲淤积强度变化(正值代表淤积,负值代表冲刷)。据此完成10﹣11题。
10.2002年后黄河尾闾河道从上游到下游冲淤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冲刷、淤积均增强 B.冲刷、淤积均减弱
C.冲刷增强,淤积减弱 D.冲刷减弱,淤积增强
【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向为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
【解答】解:“正值代表淤积,负值代表冲刷”,结合右图可知,2002﹣2017年,冲刷强度均为负值,但是从上游至下游,数值越来越接近0,表明冲刷强度减弱,淤积强度增强。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流域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11.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汊、改道的原因是(  )
①九曲回肠,水流不畅
②河道宽浅,过水能力强
③地势低平,泥沙易淤积
④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河水易泛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黄河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汊、改道与黄河含沙量大、地势平坦、夏季降水多有关。
【解答】解:①九曲回肠是长江流域的荆江河段的特点,故错误。
②河道宽浅,过水能力弱,故错误。
③黄河尾闾河道地势低平,泥沙易淤积,导致河流容易摆动、出汊、改道,故正确。
④黄河尾闾河道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河水易泛滥,冲破河堤,导致河流容易摆动、出汊、改道,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河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汊、改道的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该校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平坦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如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2题。
12.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分析】河流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
【解答】解:大颗粒沙子最先堆积,故A错。
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后沉积,故B错。
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的越多,被搬运的也越远,C正确,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3﹣13题。
13.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故答案选D。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②。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15.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分析】沙丘和雅丹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该类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
【解答】解:图①\③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沙丘和雅丹地貌,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貌景观形成的原因,属基础知识题,题目简单,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稍加分析即可。
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图中M、O、P、Q四地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形态,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读图,完成16﹣16题。
16.图中O、P、Q三地河谷横剖面分布对应(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为:河流上游落差大,下蚀和溯源侵蚀强烈,发育为“V“形河谷;河流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发育为“U“形河谷;河流下游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继续拓宽呈宽浅的U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
【解答】解: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河谷较深,且泥沙淤积较少;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导致河谷淤积变浅。故0地河谷对应③处,P地河谷对应②处,Q地河谷对应①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据此完成17﹣18题。
17.天生桥属于(  )
A.喀斯特地貌 B.雅丹地貌
C.海岸地貌 D.冰川地貌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所以该地区的岩层是可溶性岩石,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多见喀斯特地貌。
【解答】解:由材料“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可知,天生桥属于流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A正确。
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B错误。
海岸地貌发生在沿海海边,有海浪侵蚀地貌和海浪沉积地貌,C错误。
冰川地貌发生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地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天生桥的形成,结合文字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18.如图中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材料“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蚀作用”,其形成过程是从①到③,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形成④,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到②阶段,就形成了天生桥。在这过程中溶洞范围逐渐扩大,因此其形成顺序是①③④②,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天生桥的形成过程,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9.(2024 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分析】(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的原因主要从侵蚀、海浪、海岸平直、海湾地貌等方面分析。
(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及理由主要从侵蚀、沉积、海水倒灌等方面分析。
(3)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主要从海浪、泥沙颗粒、侵蚀、沉积距离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但其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这主要是因为甲海岸浪高更大,强烈的海浪侵蚀作用导致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此外,甲海岸的地形相对平直,缺乏有利的沉积环境,不利于泥沙的堆积;而乙海岸则是一个海湾构造,这种地形有利于泥沙的沉积。
(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的侵蚀情况发生了变化,水坝运行后,甲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了,这是因为水坝建立后,下游的泥沙搬运能力下降,导致甲海岸处的泥沙沉积减少;同时,海水倒灌现象加强,使得甲海岸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增强。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来看,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首先,乙海岸由于海浪作用较小,泥沙颗粒较细;而甲海岸受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因此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海浪的侵蚀,使得方案①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不同的沉积物都有沉积;由于R河距离甲海岸较近,这些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于在甲海岸处堆积,因此对海浪的侵蚀具有更好的抵御效果,使得方案②的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
(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2024 漳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风沙研究,可以从风沙搬运、地貌动态、地层发育与海陆变迁等方面进行研究。位于福建省的湄洲岛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者因而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图1),发现P剖面上层是风成砂层,中层是泥层(形成于海湾浅滩环境含有较多贝壳),下层为基岩风化壳(图2)。
(1)推断该岛地势特征并说明理由。
(2)根据P剖面地层特征,推测该地海平面经历的相对升降运动。
(3)研究表明,P剖面处地表风成砂层是海岸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若你为科考队员,可以在野外寻找哪些证据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
【分析】(1)该岛地势特征和理由据图,从岩石的类型和特点分析解答。
(2)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3)风力的沉积作用具有分选习惯,一般大的、重的先沉积,轻的、小的后沉积。
【解答】解:(1)读图1可知,沉积物多分布在该岛中部,说明中部地势低洼;而南北部形成较早的基岩(白垩纪岩浆岩)裸露为侵蚀高地,故可以说明该岛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2)根据图文材料可知,P剖面下层为基岩风化壳,质地较坚实,说明该时段早期当地基岩裸露、遭受风化侵蚀,处于陆地环境;中层是海湾浅滩相的泥层,且含有较多的贝壳,为海相沉积,说明该岛屿在此时段有海水入侵,海平面相对上升(陆地相对下降);最上层为风成砂层,属于地表风沙搬运和堆积的产物,因此该时段处于陆地环境,海平面相对下降。
(3)当地风向和海岸砂砾参数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表明该剖面表层沉积层为风力搬运的风沙沉积。同时,该海岛海岸地貌的变化也可以证明P剖面处地表风成砂岩是海岸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上风岸的沙堤后退遭受风蚀,风力搬运的颗粒物在下风岸堆积增多。
故答案为:
(1)地势特征:该岛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理由:沉积物多分布在该岛中部,说明中部地势低洼;南北部形成较早的基岩(白垩纪岩浆岩)裸露为侵蚀高地。
(2)最下层为基岩风化壳,说明该时段早期当地基岩裸露、遭受风化侵蚀,处于陆地环境;中层为浅滩沉积并含有贝壳,说明该时段中期当地形成浅海环境,海平面相对上升(陆地海拔相对下降)海水入侵;上层为风成砂层,说明该时段当地处于陆地环境,海平面相对下降。
(3)沉积物特征与风向(证据):发现当地风向和剖面地表颗粒物参数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岸地貌变化(证据):剖面两侧海岸的堆积砂体,上风向海岸堆积砂体减少,下风向海岸堆积砂体增多。
【点评】本大题以海岸风沙研究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地势特征、海平面升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1.(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
(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冲积扇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流水沉积 。
(2) 新月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迎风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陡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陆上内循环 。
【分析】(1)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
(2)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3)沙丘陡坡相对高度大速度快,沙丘缓坡相对高度小速度慢。
(4)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水循环包括三大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
【解答】解:(1)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根据图文材料,党河流经沙漠地区,流水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山麓地形平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因此祁连山山麓地貌类型多为冲积扇,该类地貌由于流水沉积形成的。
(2)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迎风坡风力大,受风力侵蚀坡度缓,背风坡沙粒堆积,风力侵蚀小,坡度陡。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陡坡,原因是坡度相对较大,利于滑行。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最终没有注入海洋,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
故答案为:
(1)冲积扇;流水沉积
(2)新月;迎风
(3)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4)地表径流;陆上内循环
【点评】本大题以鸣沙山和月牙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核心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水循环的有关知识,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2.(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文明。在石林广袤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材料二: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浑厚粗犷,千姿百态。
材料三:如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
(1)简述两处石林景观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云南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
(2)简述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分析】(1)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考虑。
(2)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从地表崎岖、水资源缺乏、土层薄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云南石林景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阿斯哈图石林在内蒙古,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温年较差大,冬冷夏热,全年降水量少。
(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可知,喀斯特地貌地表凹凸不平,地势落差大,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基不稳,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土壤贫瘠,土层薄,不利于农业发展;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岩石多裂隙,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不易储水,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利于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2)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地表水渗漏多,保水性差,水资源不足等。
【点评】本题以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气候特征、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