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 选择题
1. (2024徐州期末)下表所示的内容是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引进中国后的相关记载。这说明(  )
贵州《遵义府志》 包谷杂粮,则山头地角,无处无之
陕西《扶风县志》 近则贫瘠地中包谷,盖南山各民新植,浸及于平原矣
《陶文毅公全集》 窃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
A. 玉米种植消除了粮食危机 B. 玉米适应性强
C. 玉米种植改善了生态环境 D. 玉米传播迅速
2. 明代中期以后,伴随番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逐步推广,长江和珠江中游原本产出不多的丘陵变成潜在的良田,在移民浪潮梯次推动下,中国南方出现了面积庞大的美洲旱地作物带。据此可知,美洲作物的引进(  )
A.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B. 缓解了不断激化的人地矛盾
C.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D. 密切了南北经济交流与融合
3. 明末清初,太仓人吴伟业在《木棉吟序》中写道:“嘉定、太仓、上海,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康熙时期的《嘉定县志》记载,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民户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由此推断,明末清初嘉定县(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C. 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D. 专业化生产趋势明显
4.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该主张(  )
A. 开始成为国家主流思想 B.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 隐含了一定的平等思想 D. 反映了明朝伦理道德的崩坏
5. (2024无锡江阴六校期中)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抨击君主专制 B. 主张“格物致知”
C. 提倡个性自由 D. 强调主观能动性
6. (2024无锡江阴六校期中)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 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 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 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
7. (2024泰州期末)2002年,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在泰州市建成,以表达家乡人民对艺术大师的纪念之情以及艺术精神的传承之志。梅兰芳先生毕生贡献的剧种(  )
A.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贵妃醉酒》剧照
B. 是以表演神话故事为主的艺术
C.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D.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8. (2025徐州学测模拟)这本书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以“农”“政”辩证关系为基础,展现经济、技术与农业生产部门相统一的“大农业”系统观和生态观。这本书的作者是(  )
A. 徐光启 B. 孙思邈
C. 徐霞客 D. 郭守敬
9.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可知(  )
A. 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B. 中西文化呈现双向交流
C. 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 D. 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二、 非选择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及手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推动刻书行业的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举凡经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
——摘编自薄松年《中国绘画史》
材料二 由于套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普遍应用。到了明代后期,才开始盛行起来……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此时,除了小说戏曲有插图外,还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
——摘编自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中华印刷通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绘画兴盛的原因及特点。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套版印刷技术对明清文学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南北各地深山穷谷等贫瘠地区都种植了玉米,说明玉米对不同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应性强,故选B项;玉米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但由于明清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尖锐,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粮食危机,排除A项;明清时期,为解决人地矛盾,农民在各处相对贫瘠的山地种植玉米,导致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玉米传播迅速,排除D项。
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中期以后,美洲作物的逐步推广使得长江和珠江中游的丘陵变成了潜在的良田,中国南方出现了面积庞大的美洲旱地作物带,这表明美洲作物的引进增加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更多的土地被利用了起来,缓解了人地矛盾,B项正确;广泛种植美洲高产农作物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排除A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但并未改变经济结构,排除C项;番薯、玉米在南方和北方都可种植,对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和融合的作用不大,排除D项。
3.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嘉定、太仓、上海,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但是在清朝初年,嘉定县种植结构是“棉九稻一”,棉花种植比例大大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嘉定一带棉纺织业生产专业化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量增加,D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A项;无论种植棉花还是种植水稻都是进行农业生产,并未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4. C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守仁认为在良知方面,常人与圣人有相通之处,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色彩,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该主张隐含了一定的平等思想,并非其开始成为国家主流思想,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排除B项;“明朝伦理道德的崩坏”与材料侧重常人、圣人都拥有良知相悖,排除D项。
5. D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要去发现和践行这个良知,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这充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能够主动地去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故选D项。
6.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主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对于小说的需求随之扩大,因此,出现了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故选A项;明清时期民族交融加强、中外交流也存在,但这并不是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加强是制度层面,理学的思辨化是思想层面,小说属于文学艺术层面,君主专制加强和理学的思辨化对小说的繁荣没有直接作用,排除C项;西学东渐的兴起对小说创作影响不大,小说创作的内容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传统科技在明清时期从领先世界到落后世界,对小说创作并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
7.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梅兰芳先生是一位京剧大师,他对戏曲的贡献主要是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故选C项,排除D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A项;京剧的剧目内容广泛,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社会、爱情、伦理、神话等多种题材,并非仅限于神话故事,排除B项。
8. A 
9.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他也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到了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影响,由此可知,当时中西文化呈现双向交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而非华夏认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实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东西方科技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差距扩大还是缩小,排除D项。
10. (1)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市场化发展的促进;广大读者对图书阅读的需要;图书雕刻出版业兴盛的推动;手工技术进步的促进。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图书和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
(2) 影响:推动了世俗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增强了科普读物的实用性和欣赏性;加速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