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2024无锡江阴六校期中)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后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 B. 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
C. 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 D. 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
2. (2024扬州期末)明武宗打算南巡,遭到科道群体的反对,100多名官员跪在午门之外,引发了大规模廷杖事件,明武宗被迫放弃南巡。这反映了( )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君臣关系彻底破裂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 (2024淮安期末)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现象( )
A. 标志着丞相制度的废除
B.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凸显了政治统治的黑暗
D. 使内阁成为权力中心
4. (2024无锡期中)《大明混一图》绘制于1389年,依据元朝航海图重绘而成。该图以明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抵欧洲,南至爪哇,北至贝加尔湖以南,真实反映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局面。由此可知( )
A. 明代地图绘制技术发达
B. 远洋航行具有继承关系
C. “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深远
D.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
5. 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 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 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 民间贸易并未断绝 D. 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6. (2024泰州期末)某学者指出,明成祖时期,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来使的级别之高为中国古代所仅见。每年平均有近十国使节来华朝贡,先后共有292国次,还有不少王子、王妃甚至国王一同前来。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造船技术先进 B. 海外贸易发达
C. 倭患问题解决 D. 郑和远航海外
7.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所示的内容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 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 防范蒙古人南下
C. 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 抗击倭寇的骚扰
8. (2024扬州期末)明朝隆庆年间,苏州府的丝绸业非常发达,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据此可知,当时( )
A. 苏州丝织技术领先全国
B. 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C.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 (2024南通通州期中)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多为“谕内阁”“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后则常是“谕办理军机大臣”,且次数远多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些变化表明雍正时( )
A. 密折制度强化了皇权
B. 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
C. 内阁被剥夺了票拟权
D. 军国事务由军机处裁决
10. (2024盐城东台期末)雍正认为对待少数民族应“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这一思想( )
A. 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促成了宣政院的设立
C. 体现了灵活的外交政策 D. 根源于清朝的政权性质
11. (2024南京期末)清朝在西藏采用政教合一的政策,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共同管理西藏;在蒙古则推行政教分离;在西南苗、彝、壮等部落推行土司制度。据此可知,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 开明平等 B. 因地制宜 C. 以民为本 D. 垂直管理
12. (2024苏州期末)《皇舆全览图》的编绘历经了康熙、乾隆两朝,绘图人士包含耶稣会的欧洲人和中国学者等十余人,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南至崖州。该图可用于研究( )
A. 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 B. 绘图技术世界领先
C. 边疆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D.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13. (2024徐州期中)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谕荆州将军噶尔汉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
议政王会议议决,今海内一统,实现了和平,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A.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 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D. 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14. (2024连云港东海期中)据清人汪士铎《乙丙日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殖之法既精,糠覈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这说明( )
A.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C. 高产作物适应力强 D. 人地矛盾渐趋严重
15. (2024徐州期中)嘉庆《南翔镇志》记载:(明朝时期)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材料反映出( )
A. 农业生产呈现商品化 B. 嘉定是全国棉业中心
C.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D. 棉纺织业的技术精良
16. 明清之际,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在清代康、雍之后,少有人能达到之前的水准。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军机处的设立与完善 B. 人地矛盾逐渐加深
C. 清王朝皇帝勤于政事 D. 思想领域专制强化
17. (2024连云港东海期中)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明朝文学成就是( )
A. 《西游记》 B. 《儒林外史》 C. 《红楼梦》 D. 《本草纲目》
18. (2024连云港灌云七校期中)清代乾隆年间,神魔故事小说《绿野仙踪》中出现了“王公犯法,和庶民一般”这样的表述。这体现了当时( )
A. 法律的现代化转型 B.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小说影响国家立法 D. 德主刑辅的法律特点
19. (2024无锡期末)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以下对于“第二次知识接触”评价正确的是( )
A. 产生了广泛影响 B. 助推了社会转型
C. 冲击了正统思想 D. 传播了西方科技
20. (2024徐州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
A. 受益于对外开放的政策 B.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C. 得到明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D.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2024淮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后,历史的陈旧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至于具体的表现,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样就在原有城市生活变革的基础上更加深了一步。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的表现。(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剧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剧变”的认识。(6分)
22. (10分)(2024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朝廷在成都设茶场司,在熙河设买马司,分别管理买卖川蜀茶叶、交易番区马匹事宜……川陕甘一带人口稠密、村镇密布,有大道,有捷径,道路呈网状分布。官府在四川至熙河道路的沿途“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或差发厢兵,或招募苦力,充当脚夫运输茶叶。同时官府以盐引之法鼓励川商参与茶运。通过茶马贸易,昔日以军政用途为主的唐蕃古道蜕变为商贸繁荣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张洁《茶马古道线路兴替:基于官办茶马贸易的考察》
材料二 明初,政府在“以茶驭番”的方针指导下,从茶叶的产销到马匹的交易管理都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管理体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官营体制内难以克服的弊端,茶马贸易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于是,弘治三年,明廷出台“召商中茶”政策,“令陕西巡抚并布政使司出榜召商报中,给引赴巡茶御史处挂号,于产茶地方收买茶斤,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分为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允许商人参与茶马贸易活动。
——摘编自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发展茶马贸易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5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明代茶马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3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的茶马贸易。(2分)
第四单元综合评价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将原本由宰相掌握的行政权力收归皇帝,并通过内阁这一机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废除宰相并设立内阁,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中枢最高决策权始终由皇帝掌握,排除C项;内阁首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其权力仍然受到皇帝的限制和制约,“首辅权力失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武宗打算南巡,遭到科道群体的反对,最终明武宗被迫放弃南巡,这反映出皇权受到科道群体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A项;仅仅南巡问题方面的冲突并不会导致君臣关系彻底破裂,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朝廷内部的意见与分歧,是君臣关系的反映,而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体现,排除C项;清朝前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3.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地位的提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升,未凸显政治统治的黑暗,排除C项;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没有成为权力中心,排除D项。
4.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朝建立后,依据的是元朝的航海图,且对于周边国家都有记载,这为明朝航海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体现了元朝和明朝远洋航行具有继承关系,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图绘制技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深远”的结论,排除C项;“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可知,虽然当时明朝官方实行海禁政策,但民间依然存在走私贸易的现象,C项正确;“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禁之下,民间贸易并未断绝,这并不能说明官府独占海外贸易,排除D项。
6.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在位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一时期外国来华使节较多,故选D项;造船技术先进只是郑和远洋航行的客观条件,明成祖时期,外国来华使节增多主要源于郑和下西洋的推动,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主要追求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B项;该时期倭患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C项。
7.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在沿海地区设置卫所这种军事单位,是为了抗击倭寇的骚扰,保卫国家安全,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明朝灭亡后,排除 A项;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与在沿海地区设置卫所无关,排除 B项;抵御英国殖民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8.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苏州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地,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政府允许民间部分地区同海外进行贸易,由此可见,当时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项正确;材料未将苏州丝织技术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苏州丝织技术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判断江南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9. B 解析:据材料可知,雍正年间,皇帝谕旨发布对象从以内阁、大学士为主转移到以军机大臣为主,这印证军机处得到皇帝重视,内阁地位遭到削弱,表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故选B项;谕旨属于皇帝发布的诏令,密折属于大臣向天子提供的奏折,排除A项;内阁被剥夺了票拟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军国事务最终由皇帝裁决,而非军机大臣,排除D项。
10. A 解析:据材料“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可知,雍正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角度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的重要性,这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材料所体现的是民族政策,主要用于处理国内的民族关系,并非外交政策,排除C项;清朝的政权性质并非雍正因俗而治思想的根源,排除D项。
1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因地制宜的特点,而非开明平等、以民为本、垂直管理,排除A、C、D三项。
12.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地图描绘的范围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绘图技术世界领先,排除B项;仅凭地图描绘的范围并不能研究边疆治理能力的提高和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C、D两项。
1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要求官兵不得侵占市肆要地,不得对百姓额外加征赋税,允许出洋贸易,康熙的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清朝并未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无法体现“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且“全面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 D 解析:据材料“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耕地不足,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开垦活动,但是人们的粮食需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导致人地矛盾渐趋严重,故选D项;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 B项;材料并未体现高产作物适应力强的特点,排除C项。
15.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嘉定县主要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然后将棉花织成布,用布去换取银子,再用银子购买大米等物资,这反映出农业生产不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仅描述了嘉定县的情况,没有将其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嘉定是全国棉业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出现商帮的组织形式、商业活动范围等相关内容,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商帮,排除C项;材料未描述织布的技术细节、工艺水平等,不能说明其技术精良,排除D项。
16. D 解析:据材料“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可知,明清之际,社会动荡,尤其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促使其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康、雍之后,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日益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故选D项;雍正时才设立军机处,与材料“清代康、雍之后”不符,排除A项;人地矛盾逐渐加深是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王朝皇帝勤于政事并非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7.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充满奇特想象与夸张手法,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塑造了神话英雄形象,寄托追求与批判,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故选A项;《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品,主要以写实主义批判社会,排除B项;《红楼梦》为清代著作,以写实为主,展现封建社会生活百态,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著作,与浪漫精神无关,排除D项。
18. B 解析:据材料“王公犯法,和庶民一般”可知,清代小说描述了当时社会对于法律公平的期望,体现了市民通过小说表达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材料与法律的现代化转型无关,排除A项;“小说影响国家立法”夸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德主刑辅的法律特点,排除D项。
19.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知识接触”指的是明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D项正确;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是封建社会,社会并未成功转型,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项。
20.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如伏尔泰赞赏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政治制度,认为其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故选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对外开放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对传教士的活动虽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但总体上是持限制态度的,并非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学西渐”对西方的影响,而不是传统文化的优势,排除D项。
21. (1) 表现:追求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文学艺术世俗化,出现反封建内容。
(2) 原因:人身控制削弱(户籍管理松弛);商品经济繁荣;心学兴起;西学东渐。认识:因政治、经济变化而引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和小农经济的阻碍,新变化未成为社会主流。
22. (1) 主要措施:设置管理机构;设立公文传递机构(递铺);派遣军队;招募苦力;以盐引之法鼓励私商参与运茶。历史背景: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汉藏民族的交融;等等。
(2) 变化: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茶马贸易受到较大冲击;政府招商政策更加优惠。原因:内陆边疆治理的需要;政府指导方针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官营体制的弊端;传统贸易遇到困难等。
(3) 评价:促进茶马古道商贸的繁荣;促进汉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治理与社会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