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 选择题
1. (2024盐城东台期末)“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运动
2. (2024苏州常熟10月抽测)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同意督抚“便宜行事”,各省得以截留税收,自己筹饷,厘金成为督抚的重要财政收入,督抚专门设局筹防,直接控制一部分财政权。这一做法(  )
A. 保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促进湘淮集团进一步崛起
C. 缓和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D. 破坏了中央政府财政主权
3. (2024常州溧阳期末)关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下列对观点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B. 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
C.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 瓦解了旧式官僚体系
4. (2024盐城东台期末)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 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  )
A.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C.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D. 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 图一、图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图一   图二
A. 统治阶级的自救 B. 实业救国的思潮
C. 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民族危机的加剧
6. 1885年,清政府建立台湾省,强化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  )
A. 适应战时的需要 B. 统治危机的加深
C. 主权意识的增强 D. 边疆危机的解除
7. (2024无锡期末)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制造局。为了增强兰州制造局的技术力量,他延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匠,又委派颇懂机器的总兵赖长主持工厂事务,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兰州制造局的开办(  )
A. 有利于应对西北边疆危机
B. 开启了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 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创新了民族工业的经营方式
8. (2024济宁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商银行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 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 民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9. “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 非选择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及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牛昶昞乃集诸将推洋员浩威作降书,仍托汝昌语钤印……日军乞降。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中日战争)败后……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遂有报俄之役。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1) 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 据材料二,概括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 B 解析:据材料“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近代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并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独立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也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B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英国侵略者,排除A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日本侵略,与改朝换代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排除D项。
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地方督抚通过截留税收,掌握部分财权,组织团练,这促进了湘淮集团的崛起,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开展需要政策、资金、技术多方面条件的支持,且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央投资,“保证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形势严峻,排除C项;据材料“控制一部分财政权”可知,地方只有部分财政权,“破坏了”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
3.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进步”之处在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选C项;洋务运动“反动”则体现在其初衷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排除A项;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促进的是军事、经济、教育事业方面的近代化,而非思想文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非瓦解旧式官僚体系,排除D项。
4. C 解析: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和湖北织布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竞争,占领了中国的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A项;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中国依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民用企业的发展不能“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5.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片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和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面临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一个主张建立“四有二无”的小农社会,一个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以实现富国强兵,这是他们对国家出路的探索,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而非统治阶级的自救,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二者发生的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剧,但这并不是二者反映的共同主题,排除D项。
6. C 解析:据材料可知,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体现了清政府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项。
7.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在西北地区,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暴乱,俄国也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制造局,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升其军事制造能力,由此可知,兰州制造局的开办在清朝平定西北边疆危机中会发挥重要作用,故选A项;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机器生产,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已经被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所镇压,排除C项;兰州制造局属于官办军事工业,而不是“民族工业”,排除D项。
8.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商银行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争夺对中国借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即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外商银行经营方式的变化,未涉及民族企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9. 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C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排除D项。
10. (1) 内容:座位、方向、次序(外交礼仪之争)。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国内背景: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主观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3) 危害: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