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 选择题
1. 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梁启超则认为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二者意在( )
A. 揭示中国孱弱的根源 B.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强调政治变革的必要 D. 突破传统思想禁锢
2. (2024无锡期中)1897年底,我国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他主编的《上海新报》上评论说:“整个中国,书籍生意大幅增长,连印刷机都跟不上这步伐。”这反映了( )
A. 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 政治改革如火如荼
C. 社会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D.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3. (2024盐城东台期末)1873—1895年,国人共办报30种,自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至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且出现了大量政论性报刊,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据此可知( )
A. 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B. 近代报刊商业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C. 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D. 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
4. (2024淮安期末)1900年6月,慈禧颁布《对万国宣战诏书》:“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诏书中称赞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 D. “东南互保”运动
5. “现在闹事之人,名为大拳会,旗书‘助清灭洋’……细揣其故,谅因近年来欧洲各报,屡倡瓜分中国之议,华人闻之,自必不悦,因怒生恨,积成今日之变。”材料中的“今日之变”( )
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 深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D.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 (2025淮安期末)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国等十一国宣战,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并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保护东南章程九款”。这反映出( )
A. 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 B.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成熟
C. 南方多省逐步推行自治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7. (2024镇江期末)1902年,梁启超发文指出:“拳匪之乱,立东南保护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梁启超意在强调“东南互保”协议( )
A. 巩固了列强在南方的利益
B. 有利于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C. 造成了地方势力的不断扩张
D. 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8.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中国某年6至8月的大事记(部分)。下列符合该表述的时间段是( )
时间 事件
6月中旬 攻打西什库教堂
8月4日 北京人心惶惶,官绅大户纷纷出城避难
8月7日 清廷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
8月13日 俄军攻进北京东便门
A. 1851—1864年 B. 1894—1895年
C. 1900—1901年 D. 1911—1912年
9. 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道:“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的实施 B. 革命思想的传播
C.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民族意识的萌发
二、 非选择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使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人让中国人开始更大范围地接触现代事物,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新锐知识分子依靠皇帝的支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光绪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颜德如《略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
材料二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种“救国救民的方案”及各自主要主张,并概括这些方案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政治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了发展工业、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认为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的强盛,由此可见,二者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经济领域的论述,中国孱弱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排除A项;发展工业与强调政治变革的必要无关,排除C项;突破传统思想禁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 D 解析:据材料可知,1897年底,我国建立多个学会、学堂,出版多种报刊、书籍,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且书籍销售数量增多,体现人民对维新变法思想的了解不断加强,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故选D项;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强调民众的识字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开展,进行政治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强调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这促进了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体现了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故选 C项;仅从材料无法说明“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多是为了宣传变法等,且材料并未体现报刊的运营方式,无法说明报刊商业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保守派依然势力强大,文化环境并不宽松,排除D项。
4. 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00年,慈禧颁布《对万国宣战诏书》,表彰“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于 1864年被镇压,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慈禧并未称赞,排除C项;“东南互保”运动标志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并不会得到慈禧称赞,排除D项。
5. B 解析:据材料“现在闹事之人,名为大拳会,旗书‘助清灭洋’……细揣其故,谅因近年来欧洲各报,屡倡瓜分中国之议”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未反封建,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出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没有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D项。
6.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清政府宣战之后,南方各省督抚却与各国驻沪领事达成“保护东南章程九款”,这实际上是地方势力在重大外交事务上没有遵循中央的“宣战”命令,而是采取了自保措施,这表明地方督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于中央行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中央权威受到削弱,故选A项。
7. A 解析:据材料“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可知,“东南互保”协议虽然在保护东南地方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使列强在南方的利益越来越稳固,故选 A项;“东南互保”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义和团运动波及东南地区,保护地方的稳定,而不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梁启超并未强调“东南互保”协议造成了地方势力的扩张,排除C项;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 C 解析:据材料“攻打西什库教堂”“北京人心惶惶,官绅大户纷纷出城避难”“清廷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北京失陷,随后,清廷指定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因此该时间段为1900—1901年,C项正确。
9.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借报刊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于1898年失败,排除A项;革命思想的传播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就逐渐开始萌发,排除D项。
10. (1) 方案及各自主要主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共同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2) 表现:列强持续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