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2024徐州期中)下表所示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据此可推知( )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
时间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中国对英国贸易盈余情况
1765—1769年 1 192 915 2 190 619 997 704
1795—1799年 5 373 015 5 719 972 346 957
1830—1833年 7 335 023 9 950 286 2 615 263
中国传统商品仍有竞争力
B.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具有较强优势
C. 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
D. 清政府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 (2024常州溧阳期末)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
3. (2024南通海安期末)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 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4. (2024徐州期末)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准其(洋药)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 )
A. 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的鸦片贸易
5. (2024扬州八校检测)1850年,一名英国传教士和一名英国医生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的徐继畬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他们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 )
A. 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 B. 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
C. 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D. 徐继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6. (2024扬州高邮期中)近代有部著作不仅详叙各国史地,更最早冲破了清代闭关锁国的思想禁锢,提出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早期目标,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都有积极的影响。该著作是(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寰志略》 D. 《资政新篇》
7. 太平天国过于激进的纲领使得中国的士绅阶层都站在了清政府一边,维护已有的秩序。当由满洲士兵组成的皇家军队无法打败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政府建立了由汉族士兵组成的、士绅阶层成员指挥的地方武装。据此可知( )
A. 《天朝田亩制度》顺应历史潮流
B. 太平天国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 地方武装是太平军失败的根源
D.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士绅阶层一致反对
8.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 传统的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C. 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 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9. (2024无锡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五月开始大兴土木改建新宫。新建的天国皇宫分内外城、苑囿,外城叫太阳城,内城叫金龙殿,苑囿叫后林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领导集团封建思想浓厚 B. 在军事上达到鼎盛
C.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 D.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10. (2024淮安期末)1875年,李鸿章上奏光绪帝“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建议设立轮船招商局,“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这一提议有利于( )
A. 引进西方制度
B. 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C. 建立军事工业
D. 打破列强垄断航运的局面
11. 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急剧的大转弯,“昔日为师、今日为敌”的关系使得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争结束后,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这场战争( )
A.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深渊
C.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 双方签订了《辛丑条约》
12. 下图所示的内容主要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
对华侵略的开始 B. 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救亡道路的探索 D. 民主革命的发展
13. (2024淮安期末)“在中国将要被瓜分的关键时刻,在北京的一批参加会试的年轻举人向皇帝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疏,建议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一举动( )
A. 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 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C.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4. (2024扬州高邮期中)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 唤醒了民众的革命激情 D.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15. (2024连云港期末)清光绪帝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以此改变国内不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以往的工商业政策也大加批评:“无事不由官总其成,官有权、商无权。”这说明( )
A.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
C. 洋务新政推行受阻 D. 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16. (2024青岛期末)某学者认为:“变法失败还是成功,主要取决于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的变法还是从下往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正是从上往下的。”该学者这一观点试图说明( )
A. 康梁维新思想脱离了时代需求 B. 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戊戌运动没有冲击到封建制度 D.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
17. (2024青岛期末)1898年,面对英国、日本方面对维新运动的批评,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需要,梁启超以“局内人”身份,撰写了《戊戌政变记》,对变法做了最初的总结。据此可知,《戊戌政变记》( )
A. 客观地记叙了维新变法
B.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C. 是研究英国、日本对华政策的一手史料
D. 激发了海外华侨对清政府的同情
18. (2024宿迁期末)“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东南互保”( )
A.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 保障了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 D. 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上升
19.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严格禁止义和团以任何方式南下,各国也承诺不在上海、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这反映出( )
A. 南北分裂趋势明显 B. 东南各省联系紧密
C. 列强侵华方式转变 D. 清朝统治根基动摇
20. (2024无锡期末)右图所示为1907年12月19日《中外日报》刊登的一幅宣传画,图中清朝官员手持“路权”与洋人密谈。该宣传画意在( )
A. 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 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 反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2024扬州高邮期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是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 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为实现“自强”而在军事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
(2) 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为实现国民的政治权利所做的努力。(4分)
22.★ (10分)“民弱则国弱,民强则国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摘自严复《原强》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他的“公德”观。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摘编自周炯《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论》
(1) 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该主张的时代背景。(4分)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4分)
第五单元综合评价
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输英总值高于英国输华总值,中国处于贸易盈余状态,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商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受到英国等国家的欢迎,故选 A项;中国对英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商品受欢迎及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外国商品进入,而非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优势,排除B项;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排除C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并非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
2. C 解析: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不是在他国武力的逼迫下进行的,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是在他国武力的逼迫下进行的,而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 B项;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这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主动进行的变革,排除D项。
3.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纺、织分离和耕、织分离,破坏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并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排除 C项;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4. A 解析:据材料“准其(洋药)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可知,鸦片交税后即可进入中国,表明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A项正确;材料与白银外流无关,排除 B项;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的鸦片贸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徐继畬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了外交手段,迫使传教士和医生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说明他运用近代外交手段妥善处理了涉外事务,即徐继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当时洋务派尚未形成,排除B项;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材料“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不符,且当时的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排除C项。
6. B 解析:据材料“最早冲破了清代闭关锁国的思想禁锢”“晚清军事改革的早期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B项;《四洲志》《瀛寰志略》《资政新篇》都未明确提出军事改革目标,排除A、C、D三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在军事上,从依靠满洲士兵组成的皇家军队转变为建立由汉族士兵组成、士绅阶层成员指挥的地方武装,这体现了清政府军事力量构成和指挥结构的变化,也就是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这种方案具有空想性,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顺应历史潮流,排除A项;太平军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C项;“一致反对”说法过于绝对,士绅阶层成分复杂,只是在维护现有秩序这一点上倾向于支持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不能就此认定他们是完全一致地反对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
8.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建立近代条约关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外交体系的变化,未强调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排除A项;“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排除D项。
9. A 解析:据材料“新建的天国皇宫……内城叫金龙殿,苑囿叫后林苑”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奢侈享受,说明领导集团封建思想浓厚,故选A项;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鼎盛是在北伐和西征后,排除B项;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此时太平天国运动还处于上升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排除D项。
1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列强占据“中国内江外海之利”,李鸿章建议设立轮船招商局以分洋利,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有利于打破列强垄断航运的局面,故选 D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而非制度,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并不能缓和中外民族矛盾,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排除C项。
11. B 解析:据材料“战争结束后,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可知,这场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排除D项。
12. B 解析:据地图中的“九龙租借地(英)”“广州湾租借地(法)”“旅大租借地(俄)”等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
13.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排除A项;“公车上书”并未直接加速清朝的瓦解,排除B项;“公车上书”并未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排除D项。
14. A 解析:据材料“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A项;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并未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排除B项;“唤醒了民众的革命激情”说法错误,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并非革命运动,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D项。
15.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光绪帝强调要革新,鼓励发展工商业,而刘坤一直陈时弊,指出当时工商业政策的弊端,这些现象说明当时的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C项;材料显示了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态度,并未提到工商业发展的实效,排除D项。
16. B 解析:据材料“戊戌变法正是从上往下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要由光绪帝和维新派推动,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故选B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需求,排除A项;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维新派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而不是保守的,排除D项。
17. B 解析:据材料“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需要……以‘局内人’身份……总结”可知,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故选B项,排除A项;从研究英国、日本对华政策的角度看,《戊戌政变记》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 C项;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是为了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但材料无法体现《戊戌政变记》激发了海外华侨对清政府的同情,排除D项。
18. C 解析:据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立约互保的成功”可知,作者认为“东南互保”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维护了南方各省的和平与安全,故选C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导致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排除A项;“东南互保”使得中央权威遭到了削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B项;“东南互保”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上升,而不是开始上升,排除D项。
19. D 解析:据材料“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可知,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南北分裂趋势明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南地方诸省与中央的关系,与东南各省联系紧密无关,排除B项;此时列强侵华的方式仍是发动战争,排除C项。
20.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幅画描述了一个清朝官员与洋人密谈的场景,官员手中持有的“路权”代表了国家的主权或权益,该宣传画意在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A项正确;这幅画反映了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清政府与洋人密谈“路权”,即铁路修筑权,未反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排除C项;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且材料未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21. (1) 特点: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统治(中体西用或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具体措施: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2) 进步之处:建构民族主义;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努力:开展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22. (1) 关键: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 异:梁启超的“新国民”观融入了国家观念和民族主义观念。同:都把国民素质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3) 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作用:启发民智;推动了变法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