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 选择题
1.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列诗句描述的意境与20世纪我国第一个十年状况相符的是(  )
A. 湖光秋月两相和 B. 晴空一鹤排云上
C. 山雨欲来风满楼 D. 千里莺啼绿映红
2. 1902年1月,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在戊戌政变时受革职留任处分的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后对大学堂进行了整顿,提出先办预科,为本科做准备,同时还设速成科,以收急效。这说明(  )
A. 清末新政引起全面反响 B. 学制改革方向明确
C. 清廷意图挽救统治危机 D. 戊戌维新余音犹存
3. (2025岳阳期末)报刊是传播新闻、时事等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下表所示的内容是1905—1911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  )
报刊 创办时间 创办情况 共同点
《楚报》(中文) 1905年 日知会会员主笔 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
《武昌白话报》 1908年 同盟会会员主编
《湖北日报》 1908年 共进会会员主办
《江汉日报》 1908年 进步留日学生创办
《雄风报》 1910年 共进会会员主办
《大江报》 1911年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 革命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思想宣传成为革命先导 D.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 (2024南通海安期末)阅读下图所示的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本军于本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奴。 …… 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5. (2024盐城东台期末)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这最能说明(  )
A.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辛亥革命暗藏危机
C.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 武昌起义影响甚微
6. 右图所示为创作并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题为“大人老爷所用”,描绘了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博物院”,成为“最新陈列品”的情景。这反映了作者(  )
A. 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B. 期待成立民主共和新政体
C. 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 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
7. (2024无锡期末)近代某政治文献有如下表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该政治文献的颁布标志着(  )
A. 预备立宪的破产 B. 中华民国的建立
C. 清王朝统治结束 D. 君主立宪制确立
8. (2025常州中学期末)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中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体现了(  )
A. 言论自由 B. 司法独立
C. 权力制衡 D. 君主立宪
9. (2025常州中学期末)某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C. 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D. 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二、 非选择题
10. 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史料研习
在1905年2至9月,《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几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等。1912年元旦,《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角度二 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1) 据角度一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
(2) 据角度二中近代化的研究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第18课 辛亥革命
1.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为1900—1910年,这一时期,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革命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处于辛亥革命前夕,与“山雨欲来风满楼”相符,故选C项;“湖光秋月两相和”反映的和谐相融的宁静景象、白鹤凌云而上的开阔景象以及江南春景的繁华与生机均与动荡黑暗的清末时期不符,排除A、B、D三项。
2.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使清政府通过“新政” 进行“自救”,材料所述恢复维新变法期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说明清廷意图挽救统治危机,故选C项。
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武昌起义之前,武汉地区的许多进步报刊都在宣传革命,“倡言大乱”,并在军、学两界传递,由此可知,进步报刊的思想宣传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导,故选C项;材料虽然述及了诸多进步报刊“倡言大乱”,但并不能据此扩大为革命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并未迅速发展,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D项。
4. C 解析:材料中的“兴复汉族,驱除满奴”和“武昌弹药枪支”均符合武昌起义的情境,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且地点不在武昌,排除B项;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排除D项。
5.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广西旧官僚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江苏巡抚成为民国的都督,这说明旧官僚掌权,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广西和江苏地区,无法直接得出“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武昌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
6. C 解析:据材料“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瓦解,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作者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其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项正确;维新变法思想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作者期待成立民主共和新政体,排除 B项;材料未反映作者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项。
7.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政府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的内容,该政治文献的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C项正确;预备立宪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破产,排除A项;《清帝逊位诏书》是1912年2月颁布的,而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排除B项;中华民国建立的是共和政体,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形成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
9.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最大的变化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选B项。
10. (1) 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2) 评价: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