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1897年,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由此可知,谭嗣同和孙中山的主张( )
A. 反映了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不断探索
B. 为维新变法的兴起提供理论依据
C. 都是通过革命手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D. 说明民主平等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2. (2025无锡期末)它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场改革运动,也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后一场改革运动。但与前两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由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发动和领导。这场改革是(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3. (2025淮安期末)某学者研究发现,武昌起义前,人民群众的主要愿望是反清、反专制;武昌起义后,国民政治心态表现出“崇尚权威”“追求秩序安定”的特征。这一转变( )
A. 加速了二次革命的爆发 B. 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C. 影响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 突破了旧三民主义的束缚
4. (2024金华十校期末)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向袁世凯表示:“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这说明( )
A. 孙中山反对发动二次革命 B. 辛亥革命的性质发生改变
C. 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复杂 D. 暴力革命的形式不适合中国
5. (2025苏州期末)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新的新闻体制。短期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种猛增至近500种,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该现象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实现了言论自由 B. 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C. 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D. 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6.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清朝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就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和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
A. 女性民权意识的增强 B. 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 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 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7. 1912年9月11日,黄兴在前清皇族欢迎会上发表演讲说:“二十世纪之国家,须赖国民共同护持,专制政体不足以独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设共和,无以保全我五族同胞。”这一演讲意在表达( )
A. 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 B. 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
C. 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 D. 实行三权分立的主张
8. 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写道:“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9. “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仍令戴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即日赴援。”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 )
A. 太平军欲进攻湖北 B. 英法联军逼近京师
C.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D. 革命军已光复武昌
10. 下表所示的《时报》评论反映出当时报人( )
1911年10月12日 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1911年10月14日 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
1911年12月30日 清朝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
A. 保持政治立场中立 B. 参与民主社会建构
C. 积极鼓吹暴力革命 D. 注重追求新闻真实性
11.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实践诺言,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不过在附加条款中添加了“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一条。孙中山此举旨在( )
A. 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B. 确保袁世凯的安全
C. 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D. 缓和南北紧张局势
12. (2025北京房山调研)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与此前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最大的不同是将已经实施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反映出( )
A. 民主与专制之间斗争激烈 B. 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一致
C. 袁世凯走向复辟帝制之路 D. 责任内阁制受人民拥护
13. (2024南京期末)1915年12月,蔡锷与梁启超密商反袁,表示“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决定文武两步方案,梁启超发文章,夺舆论先声;蔡锷见机潜回云南,起兵讨袁。此后不久,爆发了( )
A. 戊戌变法 B. 府院之争
C. 护国战争 D. 北伐战争
14. (2025蚌埠期末)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反映了当时( )
A. 列强瓜分,民族危机严重 B. 复辟帝制,新旧较量激烈
C.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D. 国民革命,群众觉悟高涨
15. (2025盐城五校期末联考)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又有内部的因素。材料中“外部的因素”指的是( )
A.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
B.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C.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侵略
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16. (2024广西卷)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 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 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 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 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17. 下表所示为1913—1919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13—1919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表
年份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货量(千担) 6 475 6 806 7 772 9 204 10 321 11 812 13 996
货值(千两) 14 815 12 646 21 444 45 248 43 027 45 670 22 004
A. 抵制日货运动导致了1919年的出口货值的锐减
B. 中华民国的成立直接导致了金属矿石出口量的逐年递增
C. 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D. 金属矿石出口量的增长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
18. (2024南通海安期末)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C. 日本放松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取得胜利
19. (2025北京房山调研)下图所示的内容为《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1918年10月15日)的部分目录,这说明《新青年》( )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
C. 成为宣传三民主义的阵地
D. 系统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20.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为应使用带有实验主义的话语,作家应用一切口语来写作,可以用传统通俗小说语言,而以当今口头的说法作补充,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用一些文言的词语作补充。以上论述体现了( )
A. 民主思想的普及 B. 文学革命的内涵
C. 妇女解放的意义 D. 家庭革命的反思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2024十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时,对如何“预备”并无规划。磕磕绊绊两年后,清廷才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分年列示了1908—1916年预备立宪的应办事宜,堪称预备立宪的“顶层设计”。然而这一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且在《清单》公布后不久,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于是,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修订法律馆等纷纷出台各自的九年筹备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项与宪政有关。
——摘编自彭剑《清末新政能实现君主立宪吗?》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但是由于清廷积弊太深,改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政”到处要钱,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加之西方列强的肆意掠夺及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凋敝,社会下层尤其是广大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因而激发了遍布全国的会党起事和民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他还以广东为中心,在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带连续发动了几次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张立胜《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刍议》
(1) 据材料一,概述清末预备立宪存在的问题。(3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7分)
22.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摘编自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不仅带来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发、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 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6分)
第六单元综合评价
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谭嗣同在《仁学》中主张打破封建专制、民族压迫和伦理束缚,强调民主与平等。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强调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千年专制之毒”和“异种残之”的问题。由此可见,两人的主张共同展现了近代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救国道路的持续探索与突破,故选A项。
2. C
3.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前,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当时民心所向;武昌起义后,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软弱,西方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稳定局面,积极支持掌握清朝内政的袁世凯,向中华民国施压,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复辟帝制准备了条件,进而影响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这是对三民主义的背离,而不是突破束缚,C项正确,排除D项;二次革命是因为宋教仁被刺杀而爆发的,排除A项;该转变并不会促进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排除B项。
4.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但袁世凯手握北洋军,成为各方关注的势力,革命派面临着袁世凯的军事威胁和立宪派、旧官僚的压力等。孙中山为了尽快实现共和,在一定程度上对袁世凯有所妥协,这体现了当时国内形势的复杂,故选C项;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而孙中山于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性质由其本质决定,不会因孙中山的言论而改变,排除B项;“暴力革命的形式不适合中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进行制度变革,废止《大清报律》并建立新的新闻体制,这一举措打破了旧有的新闻限制,使得全国报纸数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推动了新闻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国内仍存在诸多政治势力的博弈和限制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体现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项。
6.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女子团体不仅参与到革命中来,而且提出“专制达于极点……汉族之河山当复”的宣言,表明她们不再仅仅是像花木兰、梁红玉那样单纯地在军事等领域展现个人能力,而是有着明确的反对专制、追求共和等政治意识,体现了女性民权意识的增强,故选 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并未呈现社会各界对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的结论,排除C项;妇女只是参与到革命中,并非主力军,排除D项。
7. C 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兴在演讲中强调,要想保住中国,必须废止清朝的专制政体,实现五族共和,这一演讲意在表达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C项正确;“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8. A 解析:据材料“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
9. D 解析:据材料“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1911年10月10日发生在武昌的辛亥革命,故D项正确。
10. B 解析:据材料“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可知,当时报人评论时事要闻,发表政治主张,参与民主社会建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人主张民主政治,而不是保持政治立场中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报人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当时报人注重追求新闻真实性的信息,排除D项。
11. A 解析:据材料“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此举意在维护民主革命成果,A项正确;孙中山此举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不是确保袁世凯的安全或缓和南北紧张局势,排除B、D两项;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排除C项。
1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更强调限制总统的权力,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则更倾向于集权和专制,从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再改回总统制,反映了中华民国早期民主与专制之间斗争激烈,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袁世凯通过《中华民国约法》扩大总统权力,说明资产阶级内部政见存在分歧,排除B项;袁世凯走向复辟帝制之路是复杂的历史发展结果,涉及政治、社会因素及个人野心等方面,不仅仅是政体形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责任内阁制是否受到人民的拥护,排除D项。
13. C 解析:据材料“1915年12月”“起兵讨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是护国战争,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府院之争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
14.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指的是清朝灭亡后,中国并未实现预期的民主和统一,反而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众生活困苦,故选C项;此时列强主要采取扶植代理人等方式侵略中国,并非直接瓜分,排除A项;1918年并未发生复辟帝制的情况,袁世凯的复辟尝试已经在1916年失败,排除B项;国民革命主要发生在1924—1927年,排除D项。
15. C
16. C
17. 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14—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货价较高,1919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货值急剧下降,这说明中国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C项正确;抵制日货运动导致外国进口货物量减少,不会影响中国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排除A项;金属矿石出口量的逐年递增与国际市场需求有关,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中国金属矿石出口量的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8.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荣宗敬作为民族资本家,有实力收购日本人经营的纱厂,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排除A项;材料与日本放松经济侵略无关,排除C项;实业救国取得胜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9.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的目录中包含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内容,这说明《新青年》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介绍和宣传,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项;尽管《新青年》的读者群体主要是青年,但材料并未强调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而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思想,排除C项;尽管目录中有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其系统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排除D项。
20. B 解析:据材料“作家应用一切口语来写作……口头的说法作补充”可知,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倡导文学革命,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项;妇女解放、家庭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
21. (1) 问题:立宪没有整体规划;立宪进度不明确;宪政内容多不符合实际。
(2) 原因:清政府预备立宪“顶层设计”的失败;清末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社会下层民众生活日益艰难;自然灾害频发;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积极推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 (1) 原因: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传统纲常礼教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权利的缺乏。
(2) 出路:改变传统观念;能够彻底觉悟;重塑独立人格;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勇于追求教育公平、社交公开等权利;经济独立;废除私有制等。(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