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 选择题
1. 1927年9月,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在上海举行商谈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国民党临时最高权力机关。随后特委会改组南京政府,宣告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合并。这一“改组”标志着(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B. 国民革命的完全失败
C. 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 全国统一的基本完成
2. (2025岳阳期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下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1913年、1920年、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四大银行具有优势地位 B.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C. 晚清政府大力推行“新政” D. 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 (2025北京西城期末)“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要党不去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历程中与此相符的斗争实践是( )
A. 提出开展武装斗争思想
B.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开始探索建立人民政权
D. 红军长征实现战略转移
4. (2025北京西城期末)歌曲《过新年》唱道:“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来了工农革命军,土豪劣绅哭涟涟;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来了工农革命军,又分谷子又分田……”据此判断,此时处于( )
A. 清末新政时期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国共对峙时期
5. (2025泰安期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4 500余种报刊。其中一个历史阶段,“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的高频用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 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6. 下图所示的内容应包括( )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
C.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保护富农和中农的财产
7.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粮食部联合发出“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的号召。群众积极响应,有粮的捐粮,无粮的捐钱;家住苏区本地的干部,留下“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佳话。这场节省运动( )
A. 是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B. 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应急举措
C. 奠定了民族战争胜利的基础
D. 体现了群众投身土地革命的热情
8. (2025徐州期末)20世纪前期,贵州省习水县流传着一首歌谣:“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亲人,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革命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该歌谣反映的事件是( )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长征 D. 抗日战争
9. (2025北京海淀期末)下图所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重要会议时间轴,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中共二大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 非选择题
10.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与党中央完全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1) 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C项正确;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排除A、B两项;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排除D项。
2.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上升,故选B项;四大银行具有优势地位是官僚资本发展的一种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12年清政府统治结束,排除C项;工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工人阶级的权益,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 B
4. D 解析:据材料“土豪劣绅哭涟涟”“又分谷子又分田”可知,这符合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状况,且“工农革命军”是1927—1928年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称号,故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选D项。
5.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农民”“土地”正是土地革命的关键要素,这与材料中报刊命名的高频用词相契合,故选D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是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城市、恢复经济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6. A 解析:据材料“一九三一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任务之一就是“打土豪,分田地”,A项正确;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排除 C项;保护富农和中农的财产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7.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号召群众捐助红军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A项正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排除B项;这场节省运动和民族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投身土地革命的热情,排除D项。
8.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穿上草鞋翻山岭”“革命路上播火种”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过程中传播革命理念的情形,“赤水河”也与红军“四渡赤水”这一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故选C项。
9.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B项;中共二大举行于1922年,排除 A项;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排除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排除D项。
10. (1) 不同观点: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论。毛泽东的主要依据: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的教训;当时国情(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李立三的主要依据: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论述。
(2) 实践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深远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3) 深层次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