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一、 选择题
1. (2024泰州期末)“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 1931年,东北 B. 1932年,上海
C. 1935年,华北 D. 1937年,北平
2. (2024南通海安期末)下图所示的宣传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国民革命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3. 《申报》曾呼吁国民政府当局不要迷信国联,同时指出“日人得寸进尺,绝未稍已”。另外,关东军驻北平特务机关在一份情报中写道:“现在满洲市场已臻饱和,短期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和。”由此可知( )
A. 华北地区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以作缓兵之计
C. 日本正加紧对东北的武装侵略
D. 关东军一手策划侵华诸军事行动
4. (2024扬州学测模拟)与下表所示的史实最相关的主题是( )
1933年 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1936年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浴血奋战
A. 局部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全国抗战 D. 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5. (2024无锡期末)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题为“共赴国难”的宣言,其中提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
A. 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 中共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
D. 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6. 下图所示为1937年10月10日在《救亡漫画》上发表的作品《今年的双十节》。这幅漫画意在( )
今年的双十节
A. 揭露日军所犯的罪行 B.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宣传团结抗战的伟力 D. 强调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7. (2024湖北腾云联盟联考)20世纪30年代以后,花木兰、苏武、岳飞、梁红玉等历史人物成为众多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图》等都是当时的知名画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的艺术创作( )
A. 致力于继承传统文化
B. 响应了民众的爱国心声
C. 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
D. 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8. (2025北京西城期末)1940年《新疆日报》登载:“自从《大刀进行曲》传唱以后,在全疆都撒下了歌咏的种子,这些种子是不断地生长着和发展着的,到处都可以听得到民族解放的吼声。”这反映出( )
大刀进行曲(节选)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 (1937年7月)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B.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全民族抗战持续深入地发展
D.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9. 德国人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该段日记反映的是( )
A. 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B. 重庆大轰炸
C. 日军推行“囚笼政策” D. 南京大屠杀
二、 非选择题
10. (2025南通等四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全国抗战爆发的前夕,邹韬奋、茅盾等人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1936年5月21日为限。他们从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中选定490篇,共80万字,以《中国的一日》为书名出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来自各省市各职业人士在这一天的生活经历。部分稿件内容如下表所示:
《中国的一日》收录的部分稿件内容
题目 内容摘录
《日本对华北增兵一部分开到》 除三百五十名开往北平丰台驻扎外,余则驻天津海光寺日兵营。同时,除驻华北日军兵士增加外,司令部幕僚亦大加强化
《菲岛华侨考察团离沪赴闽》 菲律宾华侨回国考察团备受各界欢迎。团长王泉笙谈到,中国近年来工商业进展甚速,尤以无锡庆丰纱厂等厂,机器最为新式,且注重采用国货,实可为各厂的楷模。本人及诸团员返菲后,决将转告侨胞,使个个都能爱用国货
《乡村的企业家》 自从他们把红军赶走以后,现在又在我们湘南弄出保甲训练的新花样来。不过,假如佃农的痛苦永远日益加深,终恐饥饿的烈火是会刺激起民众的脑筋的
《文化城的一日》 我忽然想到去年十二月九日北平青年英勇的抗争。我们难道就甘心做亡国奴了吗?我们好像是在黑暗的旷野里,周围有许多的狼对着我们嚎叫,不拿出身上的武器,哪个狼肯后退?掏出一根火柴来吧!让一星星的火亮变作几万万星星的火亮
——摘编自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的一日:危机与出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局部地区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即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1年的东北,故选A项。
2. C
3. A
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3—1936年,日军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侵略活动,遭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这些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因此主题是局部抗战,A项正确;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全国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1933年和1935年的事件未提及共产党的领导,排除D项。
5.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发表宣言,表达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并愿意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故选C项。
6. C 解析:漫画中的两只手上分别标注着共产党和国民党,他们一起紧握枪支,打击日军,将日军打到投降,这宣传了团结抗战的伟力,C项正确;漫画强调的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力量,而非揭露日军的罪行,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后,花木兰、苏武等历史人物成为众多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等外部压力使得民众的爱国热情高涨,画家们以这些历史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旨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响应了民众的爱国心声,故选B项。
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刀进行曲》是激励全民族抗战的经典歌曲,1940年在新疆广泛传播,“到处都可以听得到民族解放的吼声”,表明全民族抗战在持续深入地发展,从内地到边疆,抗日的热情和民族解放的意识不断高涨,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不断深化,故选C项;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自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开展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非始于《大刀进行曲》传唱之时,排除 A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陷落后,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D项。
9. D 解析:材料中的“下关”“中山北路”等反映的地点是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D项正确;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地点是南京,不是重庆,排除B项;“囚笼政策”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采取的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0. 示例:
中国的一日:危机与出路
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折射出危机年代有关中国出路、民族复兴的思考路径和政治实践。
征文成果《中国的一日》展现了1936年中国社会的真实历史场景。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制造华北事变,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使得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民不聊生。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北平青年学生开展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广大爱国华侨积极倡导使用国货,支持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在危机深重的1936年,中国人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要使祖国富强的奋起激情。
征文活动通过集体写作的形式实行全民总动员,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认同。《中国的一日》是中国民众书写的日常生活记录,为研究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和民众思考中国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提供了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