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 选择题
1.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中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报载,又由日舰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2. (2025岳阳期末)在近代某一时期,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向内迁民营企业发放迁移补助费,组织运输力量和沿途免验免税等,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该行为旨在( )
A. 保护国内工业维护持久抗战
B. 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
C. 调整我国工业结构以及布局
D. 与中共形成对峙局面
3. (2024南通海安期末)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地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1940年的生产总值达14 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
A. 推动国统区经济快速恢复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D. 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4. 下表所示为陕甘宁地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的数据变化( )
陕甘宁地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
年份 1936年 1937年
总额(万元) 65.3 2.3
占财政收入比重(%) 55 4.41
A. 说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实行
B. 折射出敌后战场的困境
C. 体现了中共推动统一战线的努力
D. 缘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5. (2025泰安期末)下列对下图所示的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C.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6. (2024扬州学测模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由此可知( )
A.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B.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 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7.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抗击的侵华日军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推断( )
军队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八路军 41% 45% 55% 68% 60% 56% 59% 62%
新四军 18% 17% 3% 7% 3% 2% 5% 7%
政府军 41% 38% 42% 25% 37% 42% 36% 31%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C. 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D.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8. (2024扬州期末)1943年颁布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A. 日本的侵略彻底失败
B. 美苏推行强权政治
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9. (2024淮安期末)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指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地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败给了中国人民。”该学者的观点( )
A. 贬低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地位
B. 全面分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C. 否定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作用
D. 佐证了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二、 非选择题
10. (2024盐城东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国外学者较为完整客观地展现中国抗日战争历程的论著很难见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学界在讨论战时中美关系问题时,较多地是强调中国的受援国身份,同时也规定了人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视角,即中国抗日战场就是中国国民党的正面战场。20世纪90年代,英美学者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通史、军事史等相关著作以及专题会议和论文中,没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实际进行应有的阐述,谈到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也是以太平洋战场为主。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英美俄等国的学者撰文,肯定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贡献,呼吁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摘编自韩永利《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地位研究述评》
材料二 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 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
(2) 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 A 解析: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表明地点是在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项正确。
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党政府采取向民营企业发放迁移补助费、组织运输力量和沿途免验免税等措施,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将战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大后方,避免工厂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从而保护国内工业基础,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保障,故选A项;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营企业内迁是抗战时期形势所迫,并非国民党政府主动地、有计划地去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排除D项。
3.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抗战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规模迁移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还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故选D项。
4. 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6—1937年,中共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的收入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为争取全民族抗战而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故选C项;材料与国民政府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敌后战场的困境,排除B项;根据地没收地主财产的收入减少是由于中共政策的调整,与日军无关,排除D项。
5. B 解析:据材料“八路军攻克日军据点”“八路军破袭铁路地段”以及作战区域等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主动出击并破袭日军据点和交通线,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故选B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D两项;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
6.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并且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B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材料未明确具体时间,排除A项;“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7.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大多数日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项。
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其窃取的中国领土,这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选C项;日本的侵略彻底失败是在1945年,排除A项;《开罗宣言》由中、美、英三国发表,未涉及苏联,且不能反映美苏推行强权政治,排除B项;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取得胜利,排除D项。
9. D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这佐证了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与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分析了使日本战败的中、美两方因素,“全面分析”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社会的作用,排除C项。
10. (1) 态度: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强调中国的受援国身份且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忽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21世纪以来,肯定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贡献。
(2) 主要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共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