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 选择题
1. (2024盐城东台期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占比44%,民主党派占比30%,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占比26%。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C. 突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2024淄博期末)下表所示为1951年9月四川汉源县某农村生活资料年消耗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 )
1951年9月四川汉源县某农村生活资料年消耗统计表
成分 盐巴 布 清油 肉 零用
贫农 解放前 3斤4两 3.8丈 1斤5两 3斤4两 1.5斗
解放后 6斤 5.4丈 2斤4两 5斤 2斗
中农 解放前 4斤12两 7.2丈 3斤6两 6斤4两 2.2斗
解放后 7斤14两 7.2丈 4斤2两 6斤4两 2.5斗
A. 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C. 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 D. 农业合作化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3. (2024徐州期末)“中央原以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城市,应该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作出贡献,现在上海不但活不起来,反而需要各解放区向上海输血……不解决上海的问题,国内的经济形势就不会好转。”为解决“上海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是( )
A. 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B. 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C.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4. 《人民日报》曾刊发社论指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经此一战,虽然冷战对抗仍在延续,但美国的侵略行动不能不有所顾忌,对战争不得不进行一定控制……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这一战( )
A.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B. 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D.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5. (2024宿迁期中)下图所示为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亚洲民族团结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普遍认同
C. 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反帝反殖反霸
D.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6. “虽然首次亮相难免紧张,‘开第一次会时,我(周恩来)心也在跳,面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到底是对他凶些还是缓和些都要考虑’,但中国代表团积极的外交斡旋给国际留下了深刻印象。借此会议,新生政权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也确保了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利于工业化建设。”该会议是( )
A. 中苏友好会谈 B. 日内瓦会议
C. 亚非会议 D. 朝鲜停战谈判
7. (2024泰州期末)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与日本正式建交 B. 改善同美国的外交关系
C. 参加日内瓦会议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2025无锡期末)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在15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中,44个军工企业中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达35个,其他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布置在东北的有 50个,中西部地区有32个。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 推动西部大开发 D.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9. (2024镇江期末)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杭州,在列车上,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件“大事”是制定(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 非选择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正常和严重浪费的现象。1951年5月,东北地区首先掀起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0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会后,按中央部署,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人阶级纷纷响应号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广大农民也积极投入爱国增产节约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明确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已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降低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这场运动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萌发了勤俭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摘编自许新年、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1) 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多个党派代表及各阶层代表,体现了广泛的民主,故选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促成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
2. C 解析:据材料可知,贫农和中农在解放后的生活资料年消耗比解放前生活资料年消耗大,说明贫农和中农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有关,说明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故选C项;减租减息政策实行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农业合作化运动均从1953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两项。
3.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上海的经济问题,中央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了上海的不法资本家,稳定了上海的经济,D项正确;土地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是军事上的举措,并非针对上海经济问题,排除B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的转变,排除C项。
4.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评论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5.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亚洲民族团结》中,中国人民和亚洲各族人民的两只手紧紧相握,共同对抗敌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亚洲各国团结起来,对抗侵略者,以维护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外交立场,故选A项。
6. B 解析:据材料“首次亮相”“面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确保了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朝鲜问题因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故选B项。
7.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正确。
8. B
9. D 解析:据材料“1953年1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事”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颁布的,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排除C项。
10. (1) 主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困境,工矿企业生产存在问题;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党和政府的推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2) 历史作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条件;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巩固了新生政权;勤俭建国的思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