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下图所示的史实反映了当时( )
◎1932年,全国民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3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组建,并坚持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入侵日军;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A. 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B.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 D.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2.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日军气势汹汹地猛进,国民党军节节后退。当时华北已经飞雪,装备简陋、习惯山地作战的八路军,却穿着单衣草鞋大踏步向敌后、向平原挺进,他们同地方党组织结合,开辟并巩固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佐证了( )
A.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敌后战场的作战促成了全国抗战的开展
3. (2025北京房山调研)四川青年教师王建堂投笔从戎,组织义勇军出川抗日,出征前其父赠旗一面,上书:“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表明( )
A.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B. 广大人民的民族意识已觉醒
C.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广泛 D. 在川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4. (2025淮安期末)右图所示为抗战时期爱国人士创作的漫画作品。该图反映出( )
A. 正面战场的作战
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C. 两大战场的配合
D. 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5. (2025怀化期末)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某次战役中拟定作战计划: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布置“口袋阵”,由八路军共同参与防守。彭德怀进一步提出:“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这一战役( )
A.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6. 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军称正太铁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地区,用它隔绝八路军总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它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针对此情况,八路军进行的反击( )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 使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的团结
D. 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7. (2024徐州期末)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位公职人员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 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 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8. 一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其日记里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写成“部落宿营”或“进入部落宿舍”,且撤离时直接烧毁。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是日本“以华制华”政治方针的体现
B. 是日军遵守国际法的表现
C. 是日本“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
D. 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9.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的实施( )
A. 扩大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政治基础
B. 达成了《论联合政府》中的既定目标
C.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建设
D. 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10.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价值4.5亿美元的矿、农牧产品,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由此说明,抗战期间中国( )
A. 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B. 加快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 扭转了近代以来的贸易逆差
11. (2024常州溧阳期末)“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1942年春,罗斯福的这一观点( )
A. 肯定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B. 指出印度地理位置的关键性
C. 准确判断了日军的侵略路线
D. 要求全力援助印度抗击日军
12. (2024金华十校期末)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某一会议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这个大会是一个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大会,是一个团结全中国人民、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最后胜利的大会。”该会议是( )
A. 洛川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共八大
13. (2025蚌埠期末)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这反映出抗日战争( )
A.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D.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比较适当的兑换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该现象说明( )
A. “以战养战”策略失败 B. 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C. 民众财富遭受掠夺 D. 国民党已经失去民心
15. (2025北京房山调研)1947年,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同时,在国统区,有人说:“每次立法结果使奉公守法之人处处吃亏,而横行无忌的人逍遥法外。”上述材料表明( )
A. 民主政治建设是首要任务 B. 第二条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C.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 D.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
16. (2024无锡期末)东北的某场战役令国民党损失了47万多人,并对整个国民党的士气给予致命的打击。用巴尔将军的话来说,它“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该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7. 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2月电报:“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例如对平、津、通州)……”这一作战方针用于(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8. 中共中央革命军委对敌方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分析:“控制南京……芜湖、镇江、无锡诸要点,并图于我东西两军相距尚远之际,集结兵力与我突进至京沪线上之东线兵团实行决战,而以芜湖以西各部退至浙赣线上,以保障其退路。”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发动(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9. 下图所示的内容描绘了解放军将敌人包围在“一点两线”(一点:以徐州为中心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从而切断了徐州与南京的联系中枢。该战役是( )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0. (2025蚌埠期末)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建工作。在近代某次会议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该会议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2024十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的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原因。(4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6分)
22. (10分)(2024南通如皋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摘自谢晋元致妻子凌维诚书(1937年)
材料二 自抗战开始以来,余因受侨胞之推举……出而主持劝募救国捐……故先自长期认捐……先交一年计二万四千元。兹又开始劝募救国公债……故亦认购十万元。即此区区之款,尚须告贷半数,始能足额。值兹国族生命,已届最后关头,余惟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亦必以全数购买救国公债,绝不犹豫也。国难日亟,希激励员生,抱定牺牲苦干之精神,努力抗敌救国之工作,是所至望。
——摘编自陈嘉庚致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书(1937年11月)
材料三 太行山上比较安宁……但是困难,特别财政方面的困难也大为增加了。生产建设未达到应有程度,敌人封锁,物价高涨,生活为(维)艰,这是目前的一件大事,我们亦正在坚决澈(彻)底地进行精兵简政中,近日即忙着这个工作。
——摘编自左权致妻子刘志兰书(1942年)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谢晋元即将参加的战役的名称,简析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3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侨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3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左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应对财政困难的措施。(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2分)
第八单元综合评价
1.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史实反映了当时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B项;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 A项;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排除 C项;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排除D项。
2.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节节后退”,而八路军则积极挺进,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和八路军的地位和作用,A、B两项与材料无关,均不符合题意;敌后抗战是在全国抗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排除D项。
3.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猖獗,国难当头,四川青年教师王建堂投笔从戎,组织义勇军出川抗日,其父慷慨陈词,全力支持,这表明民族危亡之际,广大人民的民族意识已觉醒,故选B项。
4. B
5.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国民党晋绥军(山西)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与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为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C项;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大捷,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B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项。
6.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D项正确。
7.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拨款,并对其进行了经济上的限制,不让外部的资金和资源流入,以消耗和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势力,中共中央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以及继续抗战,进行了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A项正确。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日记中记录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和撤离时直接烧毁,这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故选D项;材料与日本“以华制华”政治方针无关,排除A项;日军在中国占领抢夺民房并在撤离时直接烧毁,是反人类的行为,是破坏国际法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日军的行为不属于“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排除C项。
9.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团结进步力量进行抗日,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建设,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阐述抗战胜利后的政治路线和纲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D项。
10.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为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了物质支援,A项正确;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排除B项;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抗战时期中外贸易的信息,无法得出“扭转了近代以来的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D项。
1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罗斯福认为中国战场的存在让日本无暇顾及其他地区,说明他肯定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凸显印度的地理位置,排除B项;判断日军的侵略路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表明罗斯福要求美国军队全力援助印度抗击日军,排除D项。
1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提到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目标,这表明该会议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举行的,且会议内容涉及建设新中国的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举行的,正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会议提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目标,故选B项;洛川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召开的,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项;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举行的,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排除D项。
13. C 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故选C项。
14.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强行以不恰当的比例兑换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这实质上是掠夺民财,故选C项;“以战养战”策略是日本侵华的策略,排除A项;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的这一做法会造成其逐步失去民心,“已经失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5. D 解析: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获得了民众支持,国统区却因政治腐败面临统治危机,通过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对比,凸显了中共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两党在各自的统治区将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与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无关,排除B项;1949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排除C项。
16.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场战役的地点在东北,而且“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8年9—11月的辽沈战役,A项正确;淮海战役发生在淮海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渡江战役是在长江中下游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强渡长江的战役,均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排除B、C、D三项。
17. C 解析:据材料“1948年12月”“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隔而不围(……例如对平、津、通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故选C项。
18. D 解析:据材料“控制南京……以保障其退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战役后中共的战略决定,对南京进行最后的攻击,即1949年4月发动的渡江战役,D项正确。
19. B 解析:据材料“解放军将敌人包围在‘一点两线’”“从而切断了徐州与南京的联系中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淮海战役的战略布局相符,故选B项。
2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论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D项;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
21. (1) 原因: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制度政策不完善,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有些干部出现了贪污腐化行为;廉政建设始终是党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阶级政策:联合抗日各阶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中共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 (1) 名称:淞沪会战。历史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 贡献:认购救国公债;积极捐款捐物;华侨青年回国参战;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任答三点即可)
(3) 措施:精兵简政;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任答两点即可)
(4) 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国人民奋不顾身、坚持抗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