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 选择题
1. 毛泽东在1952年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后者表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 人民政府制止了不法资本家制造的市场混乱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的提出
2. (2024泰州期末)“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
A. 《论十大关系》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 (2025天津和平期末)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做事一窝蜂”“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4. (2024苏州期末)1962年,经过关停并转,我国企业数减少了38%,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 4 300多万。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为在“共产风”中被拆毁住房的移民解决住房、划拨土地、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问题。这些做法是(  )
A. 对八字方针的具体贯彻
B. 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 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 纠正反右派斗争中的失误
5. (2025徐州期末)下图所示为江苏省粮食年产量曲线图。其中1961—1967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江苏省粮食年产量曲线图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的调整
6. (2024徐州汉兴高级中学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城市布局。这幅图体现了(  )
“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城市布局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国民经济在地域上已经均衡发展
C. 工业建设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
D. 有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7. (2024扬州期末)从1964年开始,西南地区围绕建设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等目标,逐步形成了国防工业、民用机械、冶金、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一建设成就(  )
A. 得益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兼具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意义
C. 开启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D.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8. 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  )
A. 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B. 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C. 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D. 体现了新时代外交的根本利益
9.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这表明我国(  )
A. 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 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
C. 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升了话语权
二、 非选择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由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计116项。我国正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1) 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资产阶级经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分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C项正确。
2.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在借鉴和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团结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相符,故选A项。
3.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实行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种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无法有效激励农民劳动,故选B项;材料中描述了劳动场景的混乱,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排除A项;当时中国农村人口占比很大,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排除C项;人民公社实行的平均分配制度是一种低水平的、没有考虑劳动贡献差异的“公平”,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
4.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我国贯彻了八字方针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整,并且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过度“共产风”的错误,A项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属于“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纠正反右派斗争的相关内容,排除C、D两项。
5.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恢复发展农业。因此,1961—1967年,江苏省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D项,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B项。
6.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帝国主义殖民者划定的工业区域主要在沿海地区,“一五”计划扩展的工业区域主要在中国中部内陆地区,“二五”计划则扩展到中国西南和西北等地,这有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D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产业结构上的表现,与工业布局无关,排除A项;“已经均衡发展”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工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不是服务于军事目的,排除C项。
7.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行了三线建设。西南地区围绕建设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等目标,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既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求,也促进了民用机械、冶金、化工等工业的发展,因此兼具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意义,故选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提出的,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指的是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排除D项。
8.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这些外交成就,使中国与更多国家改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压力,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故选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 B项;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中国自身的国情、历史使命和人民选择决定的,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这些外交成就并未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排除C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9.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内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联合国席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方案;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B项正确;基辛格秘密访华表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排除A项;“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排除D项。
10. (1) 特点: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
(2) 背景: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美国政策的扶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