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2024常州溧阳期末)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 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北京举办的部分展览会的简况。国家举办这些展览会旨在( )
名称 举办方 时间 办展概况
亚洲工人妇女生活与斗争展览会 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亚洲妇女代表会议 1949年12月5日至12月25日 9个国家参展,10万人参观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1950年10月2日至11月1日 毛泽东特地为展览会题字“人民的胜利”。参观人数共达26.2万余
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全国妇联、文联、美协等 1951年5月18日至5月22日 全部作品共有1 500余件,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
A. 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活跃人民文化生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 (2024连云港一模)1949年11月,上海市政府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民营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不仅要照发工人工资,还要尽快缴纳税金。与上述规定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 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
B. 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
C. 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
D. 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
4. (2025徐州期末)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发布命令禁止外币、金银币的流通,同时取缔黑市,打击各类投机活动,军管会包围并查封了当时作为银元投机中心的上海证券大楼,并逮捕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 )
A. 稳定金融秩序 B. 加速解放进程
C. 保障自由竞争 D. 统一物资管理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这一规定( )
A. 巩固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推动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反映出地方回民势力十分强大
6. (2024南通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某次国际会议,不仅达成了既定目的,塑造了自己的国际形象,并且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参会国甚至全世界都认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求同存异的高大形象。该会议( )
A.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C.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合作
D. 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7. (2024盐城亭湖高级中学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某次重要的外交会议上,面对与会者对中国横加指责,周恩来总理沉着冷静,摆事实讲道理,针对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问题,阐述中国的政策,化解了极度紧张的气氛。该会议上,中国的外交举措( )
A. 解决了与邻国的边界冲突 B. 强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避免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D. 缓和了与欧美国家的紧张关系
8. 右图所示的内容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号召时的情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由此可知,当时( )
A.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 抗美援朝急需物资保障
C. “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 D. 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
9. 对下表所示的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电 193.4亿度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
A. “一五”计划成效显著,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合理改造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C. 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全面激发生产潜力
D. 完成农业合作化,提供制度保障
10. (2024泰州期末)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 )
A. 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建立
B.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初步构成
D.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11. 右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
A.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12. (2025镇江期末)1958—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在1962年的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周恩来强调:“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党中央强调“综合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造农村生产关系 B. 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C. 促进工业布局优化 D. 推进“一五”计划
13. (2024泉州期末)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把1956—196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概括为“3338”四个数字,即“三面红旗”“三年困难”“三线建设”和“八字方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C.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恢复
14. (2024福州期中)右图所示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 使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B.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C. 为我国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D. 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5.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情况。下列对表格中出生率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49年 36.00 1954年 37.97 1959年 24.78
1950年 37.00 1955年 32.60 1960年 20.86
1951年 37.80 1956年 31.90 1961年 18.02
1952年 37.00 1957年 34.03 1962年 37.01
1953年 37.00 1958年 29.22 1963年 43.37
A. 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
B. 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
C. 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
16. 车鸣峪兵工厂建立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其建设指挥部设在隰县交口公社,工厂隐蔽于群山环抱、沟深谷幽之处,与世隔绝,鲜为人知。兵工厂的建立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B.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
C. 社会主义的改造成就 D. 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17. (2025杭州期末)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中央决心中国自己搞尖端技术,并将我国原子弹研制计划命名为“596工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上述材料可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成功
B. 初步改变了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C.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D. 步入了创新型先进国家的行列
18. (2025镇江丹阳期末)1962年正是河南兰考县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形成种植速生泡桐林的治理方案。这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B. 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C.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D.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19. (2024连云港期末)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 B. 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
C. 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 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20. (2024威海期末)据统计,1970—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革命外交开始转向务实外交 B.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 所处的国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所示: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64年,宣传画)
据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2. (7分)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人民政权建立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 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地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摘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3分)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4分)
第九单元综合评价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不仅是国家的象征,也是连接国家与民众情感的桥梁,通过仪式的操演,使得新政权的合法性、神圣性在民众心中得以确立和强化,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更多是强化国内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而非直接针对国际社会,排除D项。
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次展览会的时间集中在 1949年底到195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再结合材料“亚洲工人妇女生活与斗争展览会”“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我国举办这三次展览会的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
3.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此时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飞涨,为此,国家通过金融手段对投机商人进行打击,A项正确。
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6月,上海刚解放不久,金融市场混乱,外币、金银币流通以及黑市和投机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整顿金融市场,规范货币流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从而稳定金融秩序,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故选A项,排除B项;投机活动、黑市等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非正常的自由竞争,排除C项;统一物资管理涉及对各类物资的调配、分配等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本应没收的清真寺的土地经回民同意后可以保留,这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回民势力,排除D项。
6. C 解析:据材料“求同存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为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
7.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参加了万隆会议,面对与会国家对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指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C项正确。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支持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D项正确;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1959—1961年,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是为了支持“一五”计划,而不是抗美援朝,排除B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
9.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材料中,与1952年相比,1957年的钢、煤等工业指标都有了大幅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显著,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方面的成就,和改造工商业以及农业合作化无关,排除B、D两项;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排除C项。
10. C 解析:据材料“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1954年9月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故选C项。
1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选民证的签发时间为 1953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B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正式确立,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排除D项。
12. B
13. B
1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事件都带有明显的“左”倾冒进色彩,过度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生产力的下降和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选A项,排除D项;这三个事件都带有明显的错误和教训,因此它们不能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排除C项。
15.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1963年,出生率之所以快速地上升,主要是因为国民经济的调整,D项正确;1949—1963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化三改”时期,因此,该时期的人口出生率受国内形势的影响,排除A项;1949—1954年还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排除C项。
16.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兵工厂建造的时间应为三线建设时期,该时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D项正确;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为1953—1956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C三项。
17. C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政府拒绝提供原子弹样本及相关技术后,中国政府决定自主研发尖端技术,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而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更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持艰苦奋斗的决心,故选C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这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排除A项;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B项;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仅凭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并不能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步入创新型先进国家的行列,排除D项。
18. 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62年,兰考县灾情严重,焦裕禄在此艰难情况下,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积极投入治理工作,面对重重困难不退缩,努力为改善兰考的状况而拼搏,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种植速生泡桐林的治理方案,这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的做法,充分反映了科学求实的精神,故选B项。
19.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谈话发生于1972年,毛泽东借这次谈话批评了闭关自守的思想,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形成了利用引进外资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进一步打破西方经济壁垒的指导思想,A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的政策难以实施,排除B项;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对外开放,排除D项。
20.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大量国家与中国建交,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所处的国际环境得以改善,D项正确。
21. 示例: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宣传画赏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发展准备了政治条件;1953年,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图片以一片广袤的天空为背景,四周一片农田,农民三两成群在土地上进行劳作,宣传画重点刻画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目视前方,面带笑容,眼神坚定,图片下方有一行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宣传画展示了农民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反映了农业对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要求。
该宣传画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
22. (1) 重大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 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意义:推动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