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11: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1课时: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活动案”。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问,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第2课时:交流学习,把握文意,重在落实。
第3课时:生动学习,重在赏析。
第1课时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活动案”。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问,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借助工具书,积累文中常用实词;找出文中成语、名言警语,探索它们在当代语用中的意义。
3.通过了解文体特点,体会本文的音韵之美。
【情境导入】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着力打造中国最高尚人物的视觉平台。分专题,每期推出一个影响和改变时代进程的人物,核心是让人们铭记历史岁月,传递榜样力量。假如你是栏目组的一名编辑,负责“古仁人的情怀”专题的组稿,隆重推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忧乐观。
请撰写一段推介语,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杰出贡献、思想品质、志趣情怀等。
【评价任务1】 运用重音、停连等朗读要领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推介点:初识范仲淹作品)
朗读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读音 准确 准确 有错音
节奏 能够准确断句,朗读流畅 基本达成断句准确的目标,少量卡顿。 不准确 不顺畅
情感基调 能把握感情起伏,能注意写景、叙事与议论的不同节奏 基本能读出写景、叙事与议论的不同节奏和情感变化 不能读出节奏和情感变化
技巧方法 重音、韵脚、停连运用准确,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运用恰当。 运用基本恰当 不准确
【教学活动 1】
运用重音、停连等朗读要领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
2. 教师呈现任务评价,要求学生先自己练习,再两人小组互读,最后全班进
行朗读展示交流。
重点字词正音
谪zhé 守 属予zhǔ yú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霏霏fēi 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 忧谗chán畏讥
岸芷zhǐ汀tīng兰 偕xié 忘
【评价任务2】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意;通过勾画关键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推介点:初识范仲淹作品)
结构划分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段落划分 结构划分准确(具体到分层) 三个部分划分准确 划分不准确
划分依据 有理有据 基本能说出划分的理由 划分理由不明确
段意概括 段意概括准确,语言精炼,表意清楚, 概括准确,表意基本清楚 不能清楚明确地说明段意
【教学活动 2】
(一)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2.教师解决第一课时学生提交的有关于词解文意的疑问。要求学生做好批注
3.教师提示重点句子,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
比如: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段意。
1、教师呈现任务评价,要求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引导学生勾画关键字、关键词。
3、四人小组研讨交流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课件展示1:
第一部分(1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起。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开启下文。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评价任务3 】积累文中常用实词,找出文中成语、名言警语,探索它们在当代语用中的意义。
词语积累与探索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词语的勾画 词语勾画准确(能判断出是常用实词、成语、名言警语) 词语勾画准确 (能判断出是常用实词、成语、名言警语) 勾画不准确(不能准确判断是常用实词、成语、名言警语)
词语的解释 解释准确 基本解释准确 解释不明
意义的表述 能准确说出在当代语用中的意义,语言精炼,表意清楚, 大致能讲出词语在现代语用中的意义,表意基本清楚 不能说出在当代语用中的意义
【教学活动3】
1、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在所学文言文里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成语、名言警语,并将释义做好批注,思考他们的不同的用法和在当代用语中的意义。
2、学生展示所勾画的实词,解释并分析其不同的用法或古今异义。
3、教师展示本课重点实词,再次强调,夯实记忆。
课件展示2: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同“俱”,全,都
古今异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薄暮冥冥:古义:靠近;今义:密度小的形态。
南极潇湘:古义:到达;今义:极点。
沙鸥翔集:古义: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4.学生展示所勾画的成语和名言警语,并说出他们在当代用语中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或更正,课件汇总展示。
课件展示3: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
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
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
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
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
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课件展示4: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评价任务4 】借助知识卡片,了解文体的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本文的独特之处和音韵之美。(推介点:品范仲淹创作风格)
品析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不同点的归纳 能准确归纳出本文与其他两文在文体上得不同之处 大致归纳出本文与其他两文在文体上得不同之处 不能归纳出本文与其他两文在文体上得不同之处
句式特点的归纳 能判断出散句和偶句的运用,及四字句对文章所起的作用 基本能归纳出散句和偶句的运用,能简单说出四字句的作用 解释不明
语言表述 语言精炼,表意清楚, 表意明确,语言不够精炼 表意不明
【教学活动4】
1、速读课文,思考:同为“记”这一类的文体,本文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不同点在哪里?
——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继续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的色彩。
知识卡片1:
(1)赋是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2)骈文又称骈俪文,或四六文。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之称,正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以语句平行,语词对偶而成文。至于称它为“四六文”,这是因为骈体文的句式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作品句式平行,词语相对,即所谓排偶或对仗。
2、再读课文,把握句式特点,感受文体之妙,音韵之美。
——本文句式特点: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文中多用四字句,具有音乐协调、语气呼应、语义互补、整齐流畅的特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整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熟记。
整理课堂中找出的成语和名言警语,要有释义,要熟记。
熟背第1、2段,默写,并红笔改错。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研读2—5段,赏析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2. 通过联读,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评价任务1 】品读写景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赏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迁客骚人”的悲与喜。(推介点,范仲淹思想情感)
品析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结合字或词 能结合具体景物特征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表达 基本能结合具体景物特征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表达 不能结合具体景物特征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表达
渲染气氛的表述 能准确具体分析出具体景物所渲染的氛围 基本能分析出具体景物所渲染的氛围 不能准确分析具体景物所渲染的氛围
语言表达 语言条理流畅,表意清楚 语言条理流畅,表意基本清楚 语言不条理流畅,表意不清楚
【教学活动1】
1、细读第3、4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关键字关键词,能够进行品析,并做好批注。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尝试背诵3、4段。
知识卡片2: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创作背景: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评价任务2 】研读2—5段,赏析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推介点:感悟范仲淹创作用意)
品析评价量规表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判断写景、抒情、议论 能准确分辨和画出写景、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基本能准确分辨和画出写景、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不能准确分辨和画出写景、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写景、抒情、议论关系的判断 能准确的就某一段或全文分析出写景议论和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基本就某一段或全文分析出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关系和作用 不能就某一段或全文分析出写景议论和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语言表达 语言条理流畅,表意清楚 语言条理流畅,表意基本清楚 语言不条理流畅,表意不清楚
【教学活动2】
研读2—5段,标出写景、议论、抒情的部分,就全文或任选一段说说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 “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强烈的抒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评价任务3】通过组文联读,作批注,寻找组文中的共点,深入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推介点:深入理解范仲淹的“忧乐观”)
联读评价量规表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超出标准 能够独立阅读三篇组文,疏通文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能够运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能够通过联读,比较分析出共同点,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符合标准 能够合作阅读三篇组文,疏通文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能够运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能够通过联读,比较分析出共点,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基本符合标准 能够合作阅读三篇组文,疏通文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基本能够运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基本能够通过联读,比较分析出共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不符合标准 不能够合作阅读三篇组文,疏通文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不能够运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不能够通过联读,比较分析出共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教学活动3】
组文联读,作批注,寻找组文中的共点,深入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fèng)②敛棺椁③皆所未具。公怃(wǔ)④然,即彻⑤宴席,厚赒(zhōu)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①缞绖:丧服。②赗: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③椁: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④怃:失意。⑤彻:通“撤”。⑥赒:通“周”,救济。
——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 范仲淹传》节选
学生自读、批注。 小组交流。 课堂展示。
知识卡片3: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艰辛,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了“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而“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他少年时代常常自诵励志的话,只是在《岳阳楼记》中再一次呼出、才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已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教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因,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
【评价任务4】人物推介:范仲淹(完成推介语)
推介语评价量规表
评分标准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生平事迹 能条理清晰、有重点的概括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 基本能概括出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 不能概括出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
精神情怀 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出2-3条(能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不能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语言 语言简洁、生动,能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语言简洁,基本能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语言不条理,不能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4】
1. 根据推荐文的撰写要素,写出推介语,100字以内。
2. 教师呈现评价任务和量规表,要求学生独立撰写。
3. 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熟背课文第3、4、5段。
拓展阅读《过亭录》和《宋名臣言行录》中关于范仲淹的部分,做批注。
结合课内和课外的拓展阅读,在原有推介语的基础上,形成300字的《范仲淹小传》。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