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练习:2.4《诗经》两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练习:2.4《诗经》两首(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1 21: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诗经》两首
达标训练·固双基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wú)     渐车帷裳(jiān)
夙兴夜寐(sù)
靡室劳矣(mǐ)
B.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pàn)
岁亦莫止(mù)
淇水汤汤(shānɡ)
C.载饥载渴(zǎi)
体无咎言(jiù)
自我徂尔(cú)
信誓旦旦(dàn)
D.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ɡuǐ)
象弭鱼服(mí)
雨雪霏霏(yù)
解析:A项,“罔”应读“wǎnɡ”;C项,“载”应读“zài”;D项,“弭”应读“mǐ”。
答案:B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躬:自身
B.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使:使者
解析:D项,使:指使、委托。
答案:D
3.下列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狁孔棘
解析:A项,“二三”,数词用作动词;B项,“雨”,名词用作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答案:C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答案:C
5.比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解析:①句的“言”是动词,说;②句的“言”是名词,预兆。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6.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氓》)
(2)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
(《诗经·氓》)
(3)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氓》)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诗经·采薇》)
答案:(1)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2)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3)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4)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解答此题,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两句。
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解析: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烘托”也可答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风 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膠膠④。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选自《诗经·郑风》)
注:①喈喈:鸡叫声。②君子:这里指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③云:句首语气词。胡:为什么。夷:平,指心中平静。④膠膠:鸡鸣声。⑤瘳:病愈,此指愁思满怀的心病消除。⑥晦:昏暗。
(1)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解析:抓住本首诗中重章叠句的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加以概括。
答案:诗歌展现了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清晨,一个苦苦怀人的女子得见夫君归来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2)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从艺术手法及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来体会其作用。
答案:①对“风雨”“鸡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起到了起兴的作用;②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③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运用
9.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从分析最初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可以领会汉字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魅力。依据文意,仿照下面的例子,对所提供的另外两个汉字进行解析。例如:
氓:《说文解字》:“氓,民也。”——逃亡之民,写出了其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
蚩:《说文解字》:“蚩,虫也。”——山下之虫,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
(1)耽:《说文解字》:“耳大垂也。”——
(2)咎:《说文解字》:“灾也。”——
解析:关键要解析出该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蕴,不必拘泥于句式。
答案:(1)耳听为虚,写出了女主人公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能自拔。
(2)处于口之上,写出了占卜时,在巫师巧舌如簧之下,难免上当受骗,带来灾祸。
1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有评论认为,涂鸦杜甫没有恶意,并非侮辱杜甫          。
①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家庭聚会中,迄今还保有诵读诗歌与散文的习俗。
②但进一步说,我们应该担忧的不是“恶搞”,而是“遗忘”。
③而国人的交流除了喝酒吃肉联络感情,似乎就只剩下了麻将桌。
④在浮躁的现代,究竟还有多少人还记得诗歌的美好
⑤而且,恶搞古代诗人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反倒显示了网友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应该“呵护和鼓励”。
.com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担忧对古人的“遗忘”。而第①和③形成了对比,说明中外对待诗歌的差异,第④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强化对国人“遗忘”的担忧。第⑤句强调恶搞不是坏事,第②句从逻辑关系上讲是递进关系,而且两句用“恶搞”相联系。所以⑤②应该居前。
答案:⑤②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