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与梳理(共25分)
(一)字词建构(6分)
1. 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汉字,并说明理由。(每空1分,理由2分)
(1)山lǎng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填写: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金色花》)
填写: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段品读(9分)
2. 阅读教材选段,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秋天的怀念》)
(1)“央求”一词能否替换成“请求”?结合语境阐释理由。(3分)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喜出望外”蕴含的情感层次。(3分)
(3)仿照画线句式,写一句体现“细节显情”的描写,不少于15字。(3分)
(三)诗文联读(10分)
3. 默写与运用。
(1)根据“思乡”主题,写出《次北固山下》中与王湾“归雁洛阳边”意象呼应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请从“宇宙意识”角度赏析此句对全诗境界的提升。(4分)
(3)《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句式强调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学习经验简析其现实意义。(4分)
二、阅读与鉴赏(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甲)文学类文本(13分)
阅读《散步》(节选),完成4—7题。
【文本略,引自教材原文,行距1.0】
4. 文章以“散步”为线索展开,请用“//”划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概括每阶段核心内容。(4分)
5.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请从修辞与情感张力两个维度赏析此句。(4分)
6. 结合全文,探究“我”最终决定“走大路”的多重原因。(5分)
(乙)非连续性文本(10分)
阅读“二十四节气”图文组合材料,完成8—10题。
7. 材料一:表格式“谷雨三候”信息;材料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
(1)用一句话概括“谷雨”物候特征。(3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与“谷雨”物候相契合的意象,并简析其作用。(3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古人如何通过诗性思维实现“天人合一”。(4分)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甲)古诗鉴赏(10分)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11—13题。
11. 请从“空间建构”角度赏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构图匠心。(4分)
12. “夕阳西下”一句在全曲中起到了怎样的“情感枢纽”作用?(3分)
13. 如果把“瘦马”改为“骏马”,诗歌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偏移?(3分)
(乙)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14—17题。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太丘舍去:______ (2)友人惭: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分)
16. 本文仅百余字却三次写“信”,请梳理其推进层次,并谈谈对当代青少年诚信观的启示。(5分)
三、表达与交流(共30分)
(一)情境写作(10分)
17. 根据要求完成微写作。
【情境】校图书馆举办“我与经典面对面”微书评展,请从《朝花夕拾》《西游记》任选一篇(部),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书评,须出现“原来”一词,体现阅读发现。
(二)作文(20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后汉书》)
请以“站在思想的苇草上”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与议论结合的文章,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梳理
(一)字词建构
1.(1)朗;“朗润”写出春山由黯淡转为明亮的色泽感,如阳光朗照、万物滋荣。
(2)匿;“匿笑”写出孩童躲藏式的、不让人察觉的笑,与“一声儿不响”呼应,突出顽皮与纯真。
(二)语段品读
2.(1)不可。“央求”含低声下气、恳切至极的意味,比“请求”更见母亲小心翼翼、唯恐被拒绝的心理。
(2)神态描写。母亲因“我”答应外出而“喜出望外”,情感层次由“惊”到“喜”再到“感恩”,表现母爱卑微而炽烈。
(3)示例: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抚平我皱起的衣角,像春风熨帖湖面。
(三)诗文联读
3.(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日月星辰纳入沧海怀抱,拓展了诗歌的宇宙视野,使个人壮志与浩瀚宇宙互文,境界宏阔。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示例:暑期复习时,我先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再针对薄弱点精练,避免了“学而不化”或“空想无根”。
二、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4. 提议散步→产生分歧→解决分歧→深化感悟。
5. 比喻。把“我”在家庭十字路口的抉择比作“民族领袖”的决断,大词小用,形成反差,突出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6. ①母亲年迈顺从,不愿违逆孙儿;②“我”作为家庭支柱,需平衡孝道与慈爱;③大路平坦,象征对家人安全的周全考虑。
7.(1)谷雨时节,浮萍始生,布谷鸟拂羽,戴胜鸟降桑。
(2)“杨花落尽”与“谷雨”第二候“鸣鸠拂其羽”呼应,飘零的杨花暗示春末,烘托友人飘零之感。
(3)古人以物候入诗,将自然节律与人事变迁同构,借景寄情,实现主体与宇宙的和谐共振。
(二)古诗文阅读
11. “小桥”为近景,“流水”为中景,“人家”为远景,三点透视,由低到高,形成纵深,反衬游子漂泊的“无根”。
12. 时间由“昏”入“暮”,光线渐暗,情感由孤寂走向苍凉,“夕阳”成为情感临界点。
13. “骏马”显昂扬,与“断肠”冲突,削弱漂泊凄楚;原句“瘦马”以羸弱之形强化羁旅困顿。
14.(1)舍弃 (2)惭愧 (3)拉 (4)回头看
15.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16. 第一层:友人失约,失信于人;第二层:元方指责友人失礼失信;第三层:友人惭悔,以行动示信。启示:诚信是立身之本,青少年应从小事做起,如按时赴约、言行一致。
三、表达与交流
情境写作
17. 示例: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来鲁迅笔下的桑葚不仅是野趣,更是被“规矩”束缚前的自由象征。我在书页的墨香里,听见童年“油蛉低唱”的复调。
作文
18. 立意提示:可写一次阅读、一次实验、一次远行中“思想”如何让人由脆弱走向坚韧;记叙与议论穿插,突出“少年壮气”与“思想光芒”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