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5分)
(一)根据语境,完成1—4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chì( )热 (2)wǎn( )若 (3)yūn( )染 (4)jiá( )然而止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斑斓 诀别 震憾 锲而不舍
B. 怅惘 褶皱 伶俐 相辅相成
C. 亘古 迁徙 旁骛 相形见绌
D. 狡黠 亵渎 殷红 锋芒毕露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这个信息________的时代,我们更需要________地阅读经典,________地思考人生,________地表达自我。
A. 爆炸 沉静 深邃 从容
B. 爆发 沉静 深刻 淡定
C. 爆炸 沉静 深刻 从容
D. 爆发 沉稳 深邃 淡定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临危不惧,逆行而上。
B. 这部纪录片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精神。
C. 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独到,常常断章取义,令人耳目一新。
D. 面对质疑,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展现了青年人的担当。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7分)
5.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________,而后人哀之;人哀之,而后可以为政。(《孟子》)
(3)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________,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6)________,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7)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5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某教育研究院院长指出,“从个性化推荐到智能批改,技术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但教育的核心仍是‘人’,机器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陪伴与价值引领。”
材料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6.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不超过30字)(3分)
7. 结合材料二,谈谈“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4分)
8.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观点上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结合两则材料,为八年级学生设计一条“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文学习建议”。(不超过50字)(4分)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10—12题。(10分)
《在地铁车站》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幻影;
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0. 诗人用“幻影”一词有何深意?(3分)
11. 分析“湿漉漉黑色枝条”与“花瓣”之间的意象关系。(4分)
12. 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现代审美特征?(3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3—16题。(1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3.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负箧曳屣 负:背着
B. 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C. 久而乃和 和:暖和
D. 寓逆旅主人 寓:居住
14. 翻译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3分)
15. 作者写自己求学之艰,有何用意?(3分)
16. 结合全文,谈谈宋濂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求学精神。(3分)
(二)古诗鉴赏,完成17—19题。(8分)
阅读王维《山居秋暝》,完成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 “空山”一词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18. 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艺术特色。(3分)
19.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2025年暑假,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行走的语文”研学活动,走进乡村、博物馆、科技馆,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受文化。
要求: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 炽 宛 晕 戛 (每空0.5分)
2. C(2分)
3. A(2分)
4. C(“断章取义”含贬义,使用不当)(2分)
5. (1)会当凌绝顶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年年岁岁花相似 (4)路漫漫其修远兮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落红不是无情物(每空1分)
二、现代文阅读
6. 技术赋能教育,但“人”始终是核心。(3分)
7. 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语言实践,实现“做中学”。(4分)
8. 两则材料都强调技术服务于“人”的发展,材料二为材料一提供了课程标准依据。(4分)
9. 善用AI工具,但保持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4分)
10. “幻影”暗示都市人群的疏离与短暂,突出瞬间印象。(3分)
11. 对比手法:黑色枝条象征冷漠都市,花瓣象征鲜活个体,反差强烈。(4分)
12. 意象跳跃、语言凝练、瞬间感受的捕捉,体现现代诗“意象派”特征。(3分)
三、古诗文阅读
13. C(和:缓解)(3分)
14.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浑然不知。(3分)
15. 以自身经历劝勉马生珍惜优越条件,刻苦求学。(3分)
16. 不畏艰难、勤奋好学、尊师重道、以学为乐。(3分)
17. 渲染清幽氛围,为后文“留”作铺垫。(2分)
18. 视听结合、动静相衬,营造空灵意境。(3分)
19. 厌倦官场、热爱自然,表达归隐之志。(3分)
四、写作
20. 评分标准:
一类文(36-40分):立意深刻,选材新颖,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二类文(30-35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三类文(24-29分):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结构基本完整;
四类文(24分以下):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