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5分)
(一)语段改错(每小题2分,共8分)
1. 下列校史馆解说词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建校百年,我校始终秉持‘崇德尚美’,培养了数以万计莘莘学子。校史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课桌与最新AI校徽同框,不仅彰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更是我校历久弥新的精神象征。”
(二)文化常识(每小题1分,共7分)
2. 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
(2)“弄璋”常用于祝贺人家生女孩。( )
(3)“簪笔”指古代史官插笔于冠,以备记录。( )
(4)“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初一。( )
(5)“杏坛”代指教育界,“杏林”代指医学界。( )
(6)“杀青”现指著作完成,原指制作竹简工序。( )
(7)“尺素”指小幅书画,与“鸿雁”无关。( )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新闻特写阅读(13分)
《全球最后一封信》节选:2025年7月,全球最后一枚手写书信邮票在瑞士发行,纸质信退出历史舞台。镜头里,白发邮差将信投入红色邮筒,邮筒随即被盖上“永久封存”的钢印。
3. 用一句话拟写新闻导语。(不超过35字)(3分)
4. 文中“红色邮筒”有何象征意义?(4分)
5. 结合文本,谈谈“手写书信消失”的利与弊。(6分)
(二)微小说探究(12分)
《掌纹里的河流》
父亲用老茧摩挲我的掌纹,说:这是黄河。
多年后,我站在壶口瀑布,才发现
那条河,原来一直在父亲的手心里奔涌。
6. 小说用“黄河”这一意象有何深意?(4分)
7. 赏析“摩挲”一词的情感表达。(4分)
8. 请从叙事视角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论说类文言文(12分)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完成9—12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 “苟且”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2分)
10. 翻译句子: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分)
11. 王安石如何论证“变法”之必要?(3分)
12. 结合现实,谈谈“同俗自媚”的当代表现。(3分)
(二)宋词比较(8分)
阅读苏轼《定风波》与李清照《声声慢》,完成13—15题。
13. 两首词都写“雨”,情感有何不同?(3分)
14. 比较“莫听穿林打叶声”与“梧桐更兼细雨”的意象营造。(3分)
15. 结合词人经历,谈“豪放”与“婉约”之差异。(2分)
四、写作(40分)
16. 思辨写作
材料:2025年,某中学取消“三好学生”评选,改设“闪光少年”,奖励范围涵盖科技、体育、公益、阅读等36个项目。
任务:以“评价改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论点明确;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 ①“秉持”缺宾语,加“校训”;②“数以万计”与“莘莘”重复,删其一;③“不仅……更是”递进失当,改为“既……又”。(8分)
2. √×√×√√×(每小题1分)
二、现代文阅读
3. 世界最后手写邮票发行,纸质信成历史。(3分)
4. 象征传统交流方式与人类情感的“慢温度”。(4分)
5. 利:环保高效;弊:情感稀释,文化记忆消失。(6分)
6. 黄河象征民族精神,也隐喻父爱深沉。(4分)
7. “摩挲”写出父亲掌纹的粗糙与爱的细腻,触觉通感。(4分)
8. 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实现情感升华与时空交错。(4分)
三、古诗文阅读
9. 得过且过,马虎敷衍。(2分)
10. 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当作美德。(4分)
11. 先破后立,以“名实”为逻辑起点,层层批驳。(3分)
12. 网络时代“点赞跟风”“键盘躺平”即“同俗自媚”。(3分)
13. 苏词旷达,李词凄苦。(3分)
14. 苏词写雨声反衬从容,李词写细雨烘托孤寂。(3分)
15. 苏轼贬谪中豪放,李清照国破家亡后婉约。(2分)
四、写作
16. 评分细则:
一类文(36-40分):观点深刻,论据多元,逻辑严谨;
二类文(30-35分):论点清晰,论据充分,结构完整;
三类文(24-29分):论点模糊,论证乏力;
四类文(24分以下):偏离题意,内容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