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1 22: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阳市二中2015年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开卷)
时量: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某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们推荐下列四部电影①《南昌起义》
②《甲午风云》
③《鸦片战争》
④《长征》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2.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A.《南京条约》
B.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1898年百日维新
D.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4.1907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当地居民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见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读过《民报》。”赵六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你认为他们中谁说了谎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5.“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欧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体现出的核心精神是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乐观主义
6.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指:
A、赔款
B、开发通商口岸
C、关税协定
D、开设工厂
7.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是在(
)
A.《南京条约》签定后
B.《北京条约》签定后
C.《马关条约》签定后
D.《辛丑条约》签定后
8.20世纪初,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中国同盟会
9、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味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A、宁汉合流
B、东北易帜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占领南京
11.有一位外国人手中有四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是(

①《鸦片战争》
②《末代皇帝》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12、下列事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红军强渡大渡河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四渡赤水
D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13、抗战以来我国取得首次大捷是


A娘子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凇沪会战
D平型关大捷
14、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A彭德怀
B贺龙
C林彪
D朱德
15.“三民主义”的提出者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毛泽东
D.邓小平
16、近代,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是


A陈启沅
B张謇
C荣宗敬
D荣德生
17.“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出自(
)
A.《本草纲目》
B.《四洲志》
C.《天演论》
D.《海国图志》
18.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清华大学
B.京师大学堂
C.复旦大学
D.燕京大学
19.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
A.清朝末期 
B.民国初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时期                                      
20.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是(
)
A.李善兰
B.冯如
C.华蘅芳
D.詹天佑
2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中的大将是指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邓世昌
D.袁世凯
22.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列强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23.“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4..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组织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成立保国会
D.德国强占胶州湾
25.下面关丁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完成了“三民主义”的任务
二、
列举题(10分)
26、国民党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2个以上)(4分)
2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每项两人)(6分)
三、简答题(10分)
28.中国近代时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4分)
29.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名称以及历史意义
?(6分)
四、材料分析(30分,每道题目10分)
30、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2分)
(2)红军“远征”原因是什么?(2分)
(3)该事件是什么时候开始?(2分)
(4)红军的出发地点?
(2分)
(5)谈谈你对该事件的看法?(2分)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矛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1)材料二反映日军侵华的哪一事件?(2分)
(2)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哪一城市?(2分)
(3)对这一事件蒋介石持什么政策?(3分)
(4)这次事件的结果怎样?(3分)
32、材料三、西洋任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来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运动(事件)?(2分)
(2)“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2分)
(3)此次历史时间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人以上)(4分)
(4)“废除君主”是在哪一年?(2分)
八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A
D
A
C
D
D
B
D
C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B
D
B
A
D
A
C
A
B
B

列举题(10分)
26、
国民党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2个以上)(4分)
孙中山
宋教仁
戴季陶
汪精卫
蒋介石
黄兴
等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每项两人)(6分)
洋务



张等
戊戌


谭嗣同
杨深秀

辛亥


章炳麟
秋瑾等
简答题(10分)
28.中国近代时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4分)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化工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9.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名称以及历史意义
?(6分)
辽沈
平津
淮海战役
歼灭敌人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四、材料分析(30分,每道题目10分)
30、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2分)
红军长征
(2)红军“远征”原因是什么?(2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该事件是什么时候开始?(2分)
1934年
(4)红军的出发地点?
(2分)
江西瑞金
福建长汀
(5)谈谈你对该历史事件的看法?(2分)
略,和该事件相关联即可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矛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1)材料二反映日军侵华的哪一事件?(2分)
九一八事变
(2)这一事发生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2分)
沈阳
(3)对这一事件蒋介石持什么政策?(3分)
不抵抗政策
(4)这次事件的结果怎样?(3分)
东北很快沦陷,被日本占领
32、材料三、西洋任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来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运动(事件)?(2分)
新文化运动
(2)“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2分)
民主
科学
此次历史时间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人以上)(4分)
蔡元培
鲁迅
胡适
李大钊
(4)“废了君主”是在哪一年?(2分)
1911年
(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