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特训测试卷(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5分)
(一)网络热词溯源(每小题2分,共8分)
1. 阅读“热词考据”材料,完成(1)—(4)题。
材料:“显眼包”原为贬义,指爱出风头的人;经网友二次创作后,转为褒义,形容自带光芒的可爱存在。
(1)从感彩变化角度,用“/”标注原义与今义。
(2)举例说明网络如何赋予旧词新生命。(2例)
(3)用“显眼包”造句,需体现褒义。
(4)为“热词博物馆”拟一条参观提示语。
(二)对联补写(每空1分,共7分)
2. 补写校园读书节对联。
上联:翰墨飘香,________
下联:________,共筑书山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纪实文学(13分)
《高原上的“玫瑰课堂”》节选:海拔4700米的哨所,战士们用罐头盒种出第一株格桑花。花开的那个清晨,他们对着边境线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3. 用“特写镜头”描述“军礼”细节。(3分)
4. 分析“罐头盒”与“格桑花”的反差意义。(4分)
5. 结合全文,谈“教育”在特殊环境中的形式。(6分)
(二)童话改写(12分)
《新卖火柴的小女孩》:她点燃的是二维码,扫码后跳出外婆的短视频:“囡囡,回家吃饭。”
6. 改写保留了原著哪些核心元素?(4分)
7. “二维码”与“短视频”如何完成情感传递?(4分)
8. 请用“如果……就……”写一句童话续写。(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史论散文(12分)
阅读《过秦论》节选,完成9—12题。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 “攻守之势异”的“异”具体指________(2分)
10. 翻译句子: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4分)
11. 贾谊如何运用对比论证?(3分)
12. 结合当代国际局势,谈“仁义”的现实意义。(3分)
(二)边塞词比较(8分)
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纳兰性德《长相思》,完成13—15题。
13. 两首词如何表现“家国”与“个人”的张力?(3分)
14. 比较“了却君王天下事”与“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抒情方式。(3分)
15. 结合戍边战士故事,谈古典诗词的当代共鸣。(2分)
四、写作(40分)
16. 创意脚本写作
任务:为“汉字艺术展”设计一段沉浸式体验脚本。
要求:①以“走进‘水’字的一生”为主线;②出现至少3种字体演变;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1)贬义/褒义 (2)示例:“绝绝子”原为方言惊叹,今表极致赞美;“破防”原为游戏术语,今指情感触动 (3)示例:小王的彩虹书包真是显眼包,连教导主任都夸好看 (4)示例:今日热词,明日经典。(8分)
2. 上联示例:翰墨飘香,浸润青春心灵
下联示例:书声琅琅,共筑书山之路(每空1分)
二、现代文阅读
3. 特写:冻红的指节紧贴帽檐,格桑花瓣落在肩章上。(3分)
4. 极端环境下生命的倔强,象征文明对荒原的温柔入侵。(4分)
5. 教育可以是种花、敬礼,也可以是共享一盒罐头。(6分)
6. 寒冷、孤独、对温暖的渴望。(4分)
7. 二维码成为时空隧道,短视频替代火柴的微光。(4分)
8. 示例:如果二维码能带她回家,外婆就会在炉火旁等她。(4分)
三、古诗文阅读
9. 攻守之势由秦的攻势转为守势。(2分)
10. 于是废弃先王的仁义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4分)
11. 秦兴与秦亡对比,突出“仁义”作用。(3分)
12. 国际竞争需硬实力,更需文化软实力。(3分)
13. 辛词豪放,纳词婉约。(3分)
14. 前者直抒胸臆,后者曲折含蓄。(3分)
15. 古典诗词为戍边人提供精神慰藉。(2分)
四、写作
16. 评分细则:
一类文(36-40分):字体演变与叙事融合自然,体验感强;
二类文(30-35分):线索清晰,知识准确;
三类文(24-29分):知识错误,体验生硬;
四类文(24分以下):偏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