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0 16: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
1.定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⑴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
⑵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
⑶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消灭了法西斯)
⑷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⑸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
⑹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⑺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⑻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3.冷战特点:
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②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③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④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二)两极格局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领域 美苏冷战 主要步骤 概况 影响
政治 美国遏制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苏联应对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标志着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 美国遏制 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 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应对 成立 经互会 1949年,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地缘政治 美国遏制 第一次 柏林危机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9月)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月)相继成立, 1949年,德国分裂
苏联反击 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军事 美国遏制 成立 “北约” 利用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紧张局势,美国策划成立军事政治集团 ⑴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⑵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苏联反击 成立 “华约”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一)冷战的发展
1.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3.表现:①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4.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因素:
⑴.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⑵.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②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战后日本经济“起飞”,不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④第三世界兴起: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⑤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冷战的新变化: 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
⑵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⑶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重要表现是: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 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二)两极格局瓦解(1989—1991年)
原因:苏联放任“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特别提醒】冷战结束,冷战思维未结束。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深入探究】
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各自处于超级大国(美苏)的控制之下。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在一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但也伴随着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4)矛盾重重: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6)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7)争夺目标
欧洲 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形成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受苏联控制
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 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积极争夺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
经济主导权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斥苏联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科技领先地位 美苏之间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2.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⑴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⑵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级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认识:
⑴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⑵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⑶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知识拓展】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对峙和竞争状态。“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是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3.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搭建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了美苏大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基本原则。美苏战后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逐步形成。
(2)逐步成型: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 年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3)最终确立:针对美国先发制人的一系列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5.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关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6.两极格局(冷战)评价
⑴积极
①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有利于缓和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 客观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⑵消极
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横行。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⑤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形成两大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材料二 在冷战高潮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西欧执行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史称“文化冷战”。执行这项计划的主体是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最辉煌的时候,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35个国家设有雇佣员工几十人的办事处,出版20多种名声颇大的刊物,举办各种艺术展览。美国间谍情报机构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上是维护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
——摘编自(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4~1951年间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及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化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文化冷战”作简要评价。
【答案】(1)变化:从盟友变为对手。
举措: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2)特点:政府提供财力支持;成立专门机构;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形式多样。
评价:文化冷战受冷战高潮影响;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体现;它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美国对西方舆论的控制;增强“和平演变”的力度,加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可推出从盟友变为对手。举措:根据材料一“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成立北约组织;金融货币方面,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冷战高潮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西欧执行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史称‘文化冷战’。”可推出政府提供财力支持;根据材料二“执行这项计划的主体是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最辉煌的时候,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35个国家设有雇佣员工几十人的办事处,出版20多种名声颇大的刊物,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可推出成立专门机构;根据材料二“美国间谍情报机构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上是维护言论自由。”可推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根据材料二“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可推出形式多样。评价:根据材料二“在冷战高潮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西欧执行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可推出文化冷战受冷战高潮影响;并结合“文化冷战”的性质,可知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即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美国对西方舆论的控制;增强“和平演变”的力度,加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1946年,苏联拒绝从伊朗撤军并要求石油特权。英、法两国无力反对,美国却派军舰施压并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最终苏联撤军。这一结果直接表明( )
A.民族独立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联合国有效地解决国际间争端
C.欧洲中心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D.冷战对峙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
2.1949年1月,杜鲁门在演讲中说:“世界各国人民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对着未来,他们既充满希望又满腹忧虑……因此,我们审时度势,利用这一时机向全世界宣布指导我们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则,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们的目标。”这反映了( )
A.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B.国际政治形势恶化
C.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传递的信息是( )
A.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B.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
C.美苏两国冷战对峙全面升级 D.美苏在冷战中保持克制与妥协
4.以下为民主德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宣传画上写着“滚出去,战争挑战者!”“与华盛顿签约带来的是不幸与死亡;与苏联的友谊带来的是和平与面包!”。该宣传画( )
A.说明德国民众渴望国家统一 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的激烈 D.反映了苏联对德政策的转变
5.1991年德国颁布《团结公约》规定,西德纳税人需缴纳收入5.5%的团结税,用于东德基础设施重建和企业改制。至2020年,该税累计征收超1.6万亿欧元,但东德人均GDP仍仅为西部的79%。东德失业率长期高于西部(2010年达12%),且大量企业因技术落后倒闭。德国征收“团结税”反映了( )
A.东西德统一导致了财政负担过重 B.东西德民族认同差异阻碍政治整合
C.两德经济体制差异带来的后遗症 D.两德统一后经济整合引发社会动荡
提高题
6.下图是某历史时期的一幅漫画,图中军官形象的人正在西欧各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插上旗帜。该漫画揭示出( )
A.世界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法西斯在亚欧疯狂扩张
C.二战后世界局势仍不太平 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7.1946年,苏联要求共管黑海海峡地区,土耳其拒绝后,美国迅速提供1亿美元军事援助,并派遣第六舰队进入地中海。美国还推动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北约。这体现出( )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 B.美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C.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两极格局具有不均衡性
8.1954年,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粮食换和平”计划;也被称为“P1480”的《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下表所示为1954~1973年“P1480”对10个主要国家的援助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国家 印度 巴基斯坦 韩国 南越 南斯拉夫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埃及 以色列 土耳其
数额 (百万美元) 4718 1714 1677 1281 1133 888 844 700 635 553
A.世界粮食贸易发展与危机并存 B.三权博弈影响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C.冷战局势下亚洲战略地位凸显 D.美国粮食过剩亟需开拓国际市场
9.据统计,1970年民主德国赴联邦德国的旅行人数为104.8万,到1979年达到136.9万。1970年联邦德国赴民主德国的旅行人数为125.4万,1979年增至361.7万。1975年至1979年,从联邦德国发往民主德国的包裹数量年均约2780万件,从民主德国寄往联邦德国的包裹数量年均约980万件。由此可推知( )
A.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B.德国的重新统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开放柏林墙促进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D.东西德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未完成的事业”
在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美国专门设计了一个“未完成的事业”展厅。该展厅没有展示科技、军事等成就,而是展示美国环境、贫民窟和种族隔离问题。
◎筹备
美国政府在决定参加博览会后,便立即着手准备并指出,“美国应该与西方大国进行协调,以更好地对抗苏联及其卫星国在布鲁塞尔所做的广泛努力”,“欧洲民众意识到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低估了我们的社会制度的品质和连贯性”。该展厅策划者进一步提出“坦率地承认未完成的事业……将给我们的展览增加可信度,并唤起前来参观的人们的同情。”
◎开幕
展厅划分为三个时空维度: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展厅墙面贴满美国报纸拼贴,涵盖废除种族隔离斗争、民权运动等新闻标题,混杂于其他社会议题中;现在展厅设计图表、模型等呈现“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突出美国社会的动态进步。未来展厅大幅照片刻画不同肤色儿童(白人、黑人和亚裔)手拉手围成一圈,共同玩耍的场景,寓意种族融合理想。
◎反应
欧洲民众最能感受到的魅力……只有强大的民主国家才有能力谈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布鲁塞尔《人民报》
构成对南部州的权利和特权的无端侵犯,是对该地区公民的极大侮辱。
——美国南方州民主党参议员
当苏联人在太空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却在国际舞台上自曝家丑,这是战略上的失误。
——南方保守派媒体
◎更换
该展厅开幕不久,就因种族隔离内容遭到南部州国会议员激烈反对而全面修改,最终将主题更换为聚焦美国医疗领域成就的公共卫生主题。
——摘编自谢国荣《“未完成的事业”:美国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对国家形象的逆向性塑造》等
(1)材料中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未完成的事业”展的设计意图?概括说明理由。
(2)结合各方反应,谈谈你对美国政府最终更换“未完成的事业”展厅主题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冷战爆发的背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在伊朗问题的处理上,苏联拒绝从伊朗撤军,英、法干预没有用,代表着传统欧洲强国英、法的衰落,而美国的干预,却让苏联被迫撤军。因此,体现权力中心从欧洲向美苏转移,C项正确;伊朗危机中,苏联不愿意撤军,一直到美国参与,苏联被迫撤军,说明强调的是大国博弈,非民族主义胜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地位,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则,苏联完全可以一票否决反对“伊朗问题案”的处理方式,但是,最终妥协就是基于美国的实力,排除B项;“冷战对峙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美国)。根据材料“向全世界宣布指导我们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则,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们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的美国意图将其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逐步升级(如1948年柏林危机),国际形势确实紧张,但题干核心是美国主动“宣布目标”的战略意图,而非单纯描述形势恶化,排除B项;题干中杜鲁门的演讲未直接提及苏联或双方利益冲突,而是强调美国“向全世界宣布目标”的主动性,没有涉及苏联的态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和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漫画中双方都拥有核武器,且都标注“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这体现了双方在拥有强大威慑力量的情况下,一种相互忌惮的状态,美苏双方在冷战中都意识到使用核武器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保持克制与妥协,D项正确;漫画主要强调的是双方军事力量对峙下的克制态度,并没有突出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A项;虽然美苏争霸会使国际关系紧张,但漫画重点不是强调紧张局势本身,而是双方在紧张局势下的克制行为,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出冷战对峙全面升级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制衡下的稳定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德国分裂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民主德国。宣传画中提到“滚出去,战争挑战者!”,并将与华盛顿签约描述为“带来不幸与死亡”,把与苏联的友谊描述为“带来和平与面包” 。民主德国是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华盛顿代表美国,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核心。宣传画鲜明地将与美国(华盛顿代表美国)的关系负面化,将与苏联的关系正面化,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激烈的对抗,C项正确;宣传画中并没有任何信息体现德国民众渴望国家统一,主要强调的是与美国、苏联不同关系带来的不同结果,排除A项;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并非这幅宣传画,排除B项;宣传画中没有任何线索反映苏联对德政策的转变,只是在强调与苏联友好以及与美国对立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德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德在统一前分别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东德是计划经济体制,西德是市场经济体制,统一后,尽管西德通过征收“团结税”对东德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和企业改制等经济整合措施,但由于之前经济体制差异较大,东德原有的企业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东德人均GDP低于西部,失业率高于西部,这充分反映了两德经济体制差异带来的后遗症,C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用“团结税”来促进东德发展,但东德经济仍存在诸多问题,并非主要说因统一导致财政负担过重。虽然征收团结税体现了一定财政支出,但核心不是突出财政负担,而是东德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涉及到东西德民族认同差异以及对政治整合的阻碍。整个材料围绕的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题干只是呈现了东德经济上失业率高、企业倒闭等情况,并没有表明这些经济状况引发了社会动荡,没有相关表述支撑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提高题
6.【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冷战爆发的背景、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漫画中旗帜标志可知,该军官形象代指美国,军官插旗暗示二战后大国势力扩张与争夺,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虽未直接开战,但通过代理人战争、军事联盟等方式争夺势力范围,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冲突不断,导致世界局势仍不太平,C项正确;列强瓜分世界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与二战后时代背景不符,排除A项;法西斯扩张集中于1930—1945年,二战结束后轴心国已战败,排除B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表现为北约与华约对立、冷战政策等,漫画中插旗行为更突出军事扩张而非格局定型,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美苏)。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对黑海海峡地区提出共管要求,这被美国视为苏联扩张的表现。1947年杜鲁门主义正式提出,遏制苏联扩张,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国的这些行动完全契合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特征,C项正确;虽然黑海海峡和地中海地区涉及美苏在中东和近东的利益,但美苏争霸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排除A项;“和平演变”战略主要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经济诱惑等非武力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演变。而在本题中,美国采取的是直接的军事援助和军事部署等手段,排除B项;“不均衡性”通常指的是美苏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存在差距,或者是两大阵营内部存在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美国针对苏联的扩张所采取的遏制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接受援助最多的前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均位于亚洲,且援助数额远大于其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正值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大规模的粮食援助,加强与这些亚洲国家的联系,以制衡苏联和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这凸显了亚洲在冷战局势下的战略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粮食援助,而非“粮食贸易”,排除A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确实会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三权之间的博弈或它们对外交政策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美国的粮食援助服务于其霸权主义的需要,并非是为了解决粮食过剩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德国分裂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之间人员往来、包裹寄送频繁,反映两国民间交流密切,这种民众间良性互动为德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于1947—1951年,与材料中70年代的数据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柏林墙开放发生于1989年,而材料数据截至197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德向东德寄送包裹数量远超反向,反映西德经济实力更强,东德可能存在物资短缺,经济差距未必缩小,排除D项。故选B项。
创新题
10.【答案】(1)根据美国政府相关指示,可得出美国意图在文化领域与苏联对抗,展示其制度优势,巩固西欧资本主义阵营。
根据策划者言论及展厅三个维度设计,既承认社会问题,又强调进步性,可得出美国意图塑造自由民主的良好国家形象,争取更多国家支持。
根据展厅主题内容及理想场景,可得出美国意图缓解民权运动高涨背景下的国内矛盾。
(2)美国政府最终更换“未完成的事业”展厅主题这一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美国政治的复杂性:南部州议会及相关机构反对展览内容,因为展览涉及种族等敏感问题,触动了南部一些势力的利益和观念。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国内政治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平衡南方势力,选择更换主题,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受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影响的特点;原展览主题在国际舞台上“自曝家丑”,被认为是战略失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需要展示积极的国家形象以与苏联竞争,原展览主题不利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和战略竞争,所以更换为聚焦美国医疗领域成绩的公共卫生主题,以展现美国的积极成就,维护其国际形象。总之,这一行为体现了美国社会及制度的种种矛盾,其民主和对自身社会问题的修正是有限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利益及冷战战略需求。
【难度】0.4
【知识点】“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杜鲁门主义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和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与西方大国进行协调,以更好地对抗苏联及其卫星国在布鲁塞尔所做的广泛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美国政府相关指示,可得出美国意图在文化领域与苏联对抗,展示其制度优势,巩固西欧资本主义阵营。根据材料“过去展厅墙面贴满美国报纸拼贴,涵盖废除种族隔离斗争、民权运动等新闻标题,混杂于其他社会议题中;现在展厅设计图表、模型等呈现“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未来展厅大幅照片刻画不同肤色儿童(白人、黑人和亚裔)手拉手围成一圈,共同玩耍的场景,寓意种族融合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策划者言论及展厅三个维度设计,既承认社会问题,又强调进步性,可得出美国意图塑造自由民主的良好国家形象,争取更多国家支持。根据材料“该展厅开幕不久,就因种族隔离内容遭到南部州国会议员激烈反对而全面修改,最终将主题更换为聚焦美国医疗领域成就的公共卫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展厅主题内容及理想场景,可得出美国意图缓解民权运动高涨背景下的国内矛盾。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最终更换“未完成的事业”展厅主题这一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美国政治的复杂性;根据材料“该展厅开幕不久,就因种族隔离内容遭到南部州国会议员激烈反对而全面修改,最终将主题更换为聚焦美国医疗领域成就的公共卫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部州议会及相关机构反对展览内容,因为展览涉及种族等敏感问题,触动了南部一些势力的利益和观念。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国内政治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平衡南方势力,选择更换主题,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受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影响的特点;根据材料“当苏联人在太空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却在国际舞台上自曝家丑,这是战略上的失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展览主题在国际舞台上“自曝家丑”,被认为是战略失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需要展示积极的国家形象以与苏联竞争,原展览主题不利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和战略竞争,所以更换为聚焦美国医疗领域成绩的公共卫生主题,以展现美国的积极成就,维护其国际形象。总之,这一行为体现了美国社会及制度的种种矛盾,其民主和对自身社会问题的修正是有限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利益及冷战战略需求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