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斯大林时期)
二战后,在斯大林模式下,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②原子弹、氢弹爆炸;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苏联的发展。
(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背景:
⑴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⑶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⑷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2.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美苏重大历史事件
农业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农业集体化) 加大农业投入、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建立华约 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工业 技术上落后的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民生 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思想 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外交 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3.改革成果与问题:
⑴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⑵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⑷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背景:
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国家混乱。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2.主要措施: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
3.改革成果与问题:
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经济体制有所改变;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⑵问题: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4.失败的原因: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
⑴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
⑵政治生活日益僵化; 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主要措施:
⑴经济体制改革: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⑵政治体制改革: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②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③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结果: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建设、改革的背景:
⑴ 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⑵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⑶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模式)
⑴措施: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 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⑵问题: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波兰: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56—60),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农业增产。
4.匈牙利的“新经济体制”:
结果:1968-73年,国民收入递增(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提高(5%-6%),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5.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概况: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结果: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6.民主德国:
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成果:经济稳步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⑴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处在冷战阴影下,受苏联的控制和影响,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既阻碍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伤害了东欧人民的感情。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⑵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2.剧变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3.结果: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总的看来,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西德吞并东德,德国统一)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4.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准备
1.过渡时期
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 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
1.决策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成就
⑴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⑵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⑶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
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
意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4.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探究】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异同点:
共同点: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措施:都在工业和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④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后期改革侧重政治改革;
②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③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知识拓展】
一.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评价: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利于让全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斯大林主义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对当时的平反工作和苏联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解放,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资产阶级乘机对社会主义的反扑、污蔑;也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②许多措施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如玉米种植)。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③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④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⑤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
⑥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⑦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
⑧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四.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东欧各国的扶助。
(3)战后国际形势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影响
(1)短期内为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
(2)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东欧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相同点: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任答2个方面)
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
(2)启示: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任答3点即可。此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可见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之一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二战后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改革内容都涉及工业、农业、政治等方面,只是每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苏联二战后的改革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小问,关于不同点,由材料“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由材料“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的五年计划是工业化的计划,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领域。
(2)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涉及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领域,并且提出的玉米计划严重违背农作物生长环境;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领域,但依然重点是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结合所学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在特定时期内苏联对集体农庄采取以下政策:向农庄下达农产品采购量这一指标,而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牲畜产品率、播种面积与结构等均由农庄自主决定。对于超出计划交售的部分,将给予相应奖励。上述政策的施行( )
A.废除了苏联农业集体化制度 B.有利于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C.表明苏联改革重心发生转移 D.使苏联粮食危机得到了解决
2.下面是1951—1985年苏联官方、美中情局、苏联学者分别统计的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以下对此表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 10.1% 6.5% 7.8% 5.7% 4.3% 3.6%
美中情局 5.6% 4.9% 5.1% 3.0% 2.3% 0.6%
苏联学者 7.2% 4.4% 4.1% 3.2% 1.0% 0.6%
A.美国故意唱衰苏联意图赢得冷战 B.新经济政策实际收效甚微
C.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衰退 D.苏联模式亟待进一步改革
3.20世纪既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悲剧,更有犹如日出的壮丽辉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艰难探索、曲折发展中勃兴。这一认识中的“悲剧”指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 C.国际工人协会的解散 D.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4.1987年,苏联颁布《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订货后,有权自由出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可自主支配利润的40%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同年,波兰推出“国营企业法”,赋予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自行决定用工数量和工资水平。这反映了二战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 )
A.改革基本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探索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模式
C.经济改革呈现出全面西化的趋势 D.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经济制度变革
5.下表为2000——2020年我国汽车总产量及新能源汽车产量统计表。下表反映了我国( )
年份 汽车总产量/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
2000 206.9 0.01
2010 1826.5 15.0
2020 2522.5 140.5
A.汽车产业实现全面自主创新 B.传统汽车生产陷入停滞状态
C.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于全球 D.汽车产业发展呈现二元态势
提高题
6.下表为20世纪后半叶苏联部分年份财政预算占比统计。这说明苏联( )
A.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B.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坚持重工业优先的战略 D.传统经济模式改革调整
7.1940-1980年,苏联农村个人宅旁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不到3%,在受种种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其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占全苏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以上。这表明( )
A.农业集体化的问题严重 B.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发展
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个体经济有其存在合理性
8.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下面是1960~1990年苏联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可用来研究,该时期苏联( )
A.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B.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的程度 D.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
9.196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要求短时间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为此,罗马尼亚长期将国民收入的1/3左右用于积累并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这使得国家工业增长率在1965—1980年间达到11.4%。这反映了罗马尼亚( )
A.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B.经济发展隐藏着危机
C.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D.受到苏联的直接控制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帮助博茨瓦纳种水稻、更新铁路;为坦桑尼亚提供沼气设备和专家指导;援建毛里求斯机场、塞舌尔技工学校、桑岛广播电台等。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
A.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B.参与区域集团应对全球化挑战
C.重视推进多边外交的机制 D.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化发展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内生型”和“外激型”两大类。前者主要在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现代化在这些国家内部先后产生。后者指绝大多数在西方现代化的刺激和影响下被动或主动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但其情形十分复杂。比如日本是第一个在基督教文化圈外试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受到强烈的异质文明冲击而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
——摘编自江畅《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反思与价值审视》
材料二 1956~1982年,苏联的两次经济改革都未找到民主与集中、集权与分权、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计划与市场等因素的最佳结合点。……苏联千方百计避免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导致其无法利用国际分工及国际经验,其产品不参加国际竞争,远离国际标准。勃列日涅夫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信号置之不理,直到70年代初甚至还不准使用“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概念,不仅想方设法从官方文件中勾掉,而且还从报刊书籍中删掉。
——摘编自田猛《苏联两次经济改革失败原因探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党带领人民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扫除了思想障碍。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现代化建设得以推进的基础性动力。进入新时代以后,党中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继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劲动能,显示出优越的比较优势。
——摘编自梁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结构演进历程及规律启示》
材料四 现代社会的问题是广泛而严峻的,现代化并不是理想的天国,把现代化看作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是不现实的。在现存种种问题中,有些可能是由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有些则可能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必然属性。
——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生型”现代化与“外激型”现代化路径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总结中国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
(4)综合上述信息,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据材料可知,政策规定农庄在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自主决定,并且对超出计划交售部分给予奖励,这种做法给予了农庄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够调动农庄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对集体农庄的一些生产经营政策进行调整,但并没有提及废除农业集体化制度,排除A项;题干仅仅围绕农业方面对集体农庄的政策展开,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苏联改革重心从其他领域转移到农业,或者在农业与其他领域之间发生重心转移,排除C项;苏联粮食危机是长期积累的复杂问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诸多方面以及整个经济体制等因素,这些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状况,无法彻底解决粮食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85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1951—1985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反映出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说明苏联模式需改革,D项正确;美国统计未必是故意唱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此时已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体现苏联改革失败,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大大缩小,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挫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悲剧”,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至1918年,它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事件,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悲剧”无关,排除A项;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诸如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新的安全挑战,它不属于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定“悲剧”事件,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它在19世纪60至70年代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1876年解散,它的解散不属于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悲剧范畴,时间和事件性质都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7年(东欧)。根据材料“苏联颁布《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订货后,有权自由出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可自主支配利润的40%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允许企业自由出售超额产品、自主支配部分利润,波兰赋予企业用工和工资决定权,这些措施均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扩大企业经营灵活性,以调动生产积极性。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尝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属于对经济模式的探索,B项正确;苏联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绝对控制,虽然材料中的苏联和波兰的改革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排除A项;“全面西化”意味着完全放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材料中的改革仅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扩大企业自主权,并未涉及所有制变更或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与“全面西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苏联和波兰的经济改革措施,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更无法得出“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经济制度变革”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00—2020年的中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传统汽车的总产量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反映出汽车产业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两个领域都在发展,即呈现出二元态势,D项正确;表格中并未提供关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数据或信息,因此无法从表格中得出汽车产业实现全面自主创新,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汽车总产量在逐年增加,说明传统汽车生产并未陷入停滞,排除B项;表格中仅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数据,并未涉及技术层面的比较,因此无法证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全球,排除C项。故选D项。
提高题
6.【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后半叶(苏联)。根据材料可知,中央预算占比下降,加盟共和国预算(地方预算)占比上升,说明苏联在对传统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调整,给予地方更多的财政自主权,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1953-1964年,图表反映的是1950-1975年的情况,时间跨度超出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且仅从财政预算占比变化不能直接体现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排除A项;苏联在20世纪后半叶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即使有一些改革调整也是在斯大林模式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排除B项;图表中仅仅是财政预算在中央和地方的占比情况,没有涉及到重工业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坚持重工业优先战略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1980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个人宅旁地属于个体经济形式,其以较小种植面积实现较高产值,这说明个体经济在农业生产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发展,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人宅旁地种植的情况,并没有直接提及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主要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所给的1940-1980年时间范围不符,排除B项;题干未提改革措施,且个人宅旁地长期受限制,不能体现“改革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本题注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1990年(苏联)。根据测算,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统计数据,均认为在1960-1990年间的TFP走势呈“倒U型”,转折点出现在1975年左右。1960-1975年,苏联TFP水平尽管总体增速不高,但基本呈上升态势,1975年后则表现出下降趋势,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调整。这表明苏联后期生产效率下降是系统性的,并非特定经济部门或统计数据分歧造成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规划,改革措施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使苏联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后期改革停滞,经济效率下降;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重点在经济领域,却因方向失误等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影响。这些变化反映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改革难以突破的局限性,A项正确;苏联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来的,时间远早于图中所示的1960-1990年,该图主要反映的是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与苏联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的时间和主题无关,排除B项;图中主要呈现的是苏联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没有关于苏联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程度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从该图得出苏联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程度的结论,排除C项;图中仅仅是苏联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美苏争霸中双方的力量对比、战略态势等信息,不能据此研究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的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1985年(罗马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罗马尼亚效仿苏联模式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国家工业增长较快,但繁荣之下隐藏着经济停滞等一系列危机,B项正确;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严重困境,排除C项;东欧各国并未受苏联直接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帮助博茨瓦纳种水稻、更新铁路;为坦桑尼亚提供沼气设备和专家指导;援建毛里求斯机场、塞舌尔技工学校、桑岛广播电台等。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
A.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B.参与区域集团应对全球化挑战
C.重视推进多边外交的机制 D.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化发展
【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支持等务实领域,体现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这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同于传统大国博弈,强调合作共赢)的具体实践,A项正确;非洲国家并非“区域集团”,中国对非援助属于双边合作或多边国际发展合作,而不是参与区域集团应对全球化,排除B项;“多边外交的机制”强调通过国际组织或多边框架开展外交活动,题干未提及具体多边机制,更多是双边援助项目,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国际政治力量,中国并非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对非援助旨在促进中非合作,与“深化不结盟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0.【答案】(1)差异:动力:内生型是内部经济结构、阶级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外激型是外部危机的倒逼。
主导力量:内生型是资产阶级自下而上的革命:外激型是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改革。
时间周期:内生型是渐进式;外激型是迅速追赶。
文化适应:内生型是新价值观(启蒙思想)自然生长;外激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在碰撞中演进。
(2)原因: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自我封闭,没能利用国际有利因素推动自身发展;忽视先进科学术的发展与运用;领导人个人思想保守僵化。
(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材料四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与现代化过程的失误或现代化本身有关,现代化并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七问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过程,不管是内生型,还是外激型,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犯增加、体制僵化等问题,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现代社会良性发展。
【难度】0.4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 斯大林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荣革命”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动力、主导力量、时间周期、文化适应等角度思考。动力方面,据材料一“现代化在这些国家内部先后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生型是内部经济结构、阶级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据材料一“大多数在西方现代化的刺激和影响下被动或主动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激型是外部危机的倒逼;主导力量方面,据材料一“前者主要在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内生型是资产阶级自下而上的革命:据材料一“日本是第一个在基督教文化圈外试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受到强烈的异质文明冲击而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并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外激型是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改革;时间周期方面,结合英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得出内生型是渐进式;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措施可得出外激型是迅速追赶;文化适应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内生型是新价值观(启蒙思想)自然生长;据材料一“在西方现代化的刺激和影响下”可得出外激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在碰撞中演进。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956——1982年的苏联。据材料二“两次经济改革都未找到民主与集中、集权与分权、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计划与市场等因素的最佳结合点”,并结合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史实可得出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据材料二“苏联千方百计避免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导致其无法利用国际分工及国际经验,其产品不参加国际竞争,远离国际标准”可得出自我封闭,没能利用国际有利因素推动自身发展;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信号置之不理,直到70年代初甚至还不准使用‘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概念,不仅想方设法从官方文件中勾掉,而且还从报刊书籍中删掉”可得出忽视先进科学术的发展与运用;领导人个人思想保守僵化。
(3)本题是认识题。据材料三“党带领人民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扫除了思想障碍”可得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据材料三“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现代化建设得以推进的基础性动力”可得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据材料三“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据材料三“党中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可得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本题是认识题。首先总结材料四的观点,据“现代化并不是理想的天国,把现代化看作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是不现实的”“在现存种种问题中,有些可能是由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有些则可能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必然属性”可得出材料四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与现代化过程的失误或现代化本身有关,现代化并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一切问题。然后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现代化,积极方面,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过程,局限性方面,不管是内生型,还是外激型,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犯增加、体制僵化等问题。最后从国情和人民的角度进行升华得出,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现代社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