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2)表现
①印度: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②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也掀起民族独立风暴。
(2)表现
①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②阿尔及利亚: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2)表现
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②巴拿马:巴拿马人民也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2.非洲经济的曲折发展
(1)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3.拉丁美洲民族工业的发展
(1)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2)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3)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
(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2)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3)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1)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深入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1.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
(2)亚非拉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在斗争中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独立解放愿望高
涨。
2.特点:
(1)时间长:延续半个世纪。
(2)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
(3)成果大:彻底打碎了延续近五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建立了近百个新独立的国家。
(4)建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类社会制度,其中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1)亚非拉取得了国家独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2)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
(3)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提高了国际地位。
(5)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拓展】
1.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能够成功的原因
(1)两次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使帝国主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2)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起到鼓舞作用。
(3)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的觉醒。
2.亚非拉的民族独立给我们的启示
(1)独立是发展的前提。
(2)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并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3.亚非拉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1)历史根源:长期的殖民侵略和经济掠夺。
(2)措施: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等。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新加坡颁布《新兴工业法令》,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后相继颁布《经济扩展鼓励法令》《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令》等,确立以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方针。
新加坡经济发展概况
1960—1975年 国民经济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
1960—1978年 国内工业产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万元增至9575.9百万元
1976年 国内产品出口美国1623.3百万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万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万元,占4.6%
——摘编自何启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速度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本纷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改变以往单纯依赖美、英资本的局面。1968年,外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为18.5亿美元,1973年达到45.7亿美元。把扩大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拉美一体化协会成员国出口剧增。1967年,巴西在北部设立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电子工业、手表工业、光学仪器工业等,带动北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把“拥有高质量的人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资教育事业,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1968-1973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以上,创造了“巴西奇迹”。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西奇迹”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巴西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1)特点:立法保护;以出口工业为主体;速度快;工业生产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大力吸引外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自由贸易区,加速落后地区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
(3)启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正确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重视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详解】(1)根据材料“1959年,新加坡颁布《新兴工业法令》,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后相继颁布《经济扩展鼓励法令》《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令》等,确立以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方针”可知,立法保护;根据材料“国内工业产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万元增至9575.9百万元”可知,以出口工业为主体;速度快;根据材料“国内产品出口美国1623.3百万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万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万元,占4.6%”可知,工业生产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本纷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改变以往单纯依赖美、英资本的局面”可知,大力吸引外资;根据材料“把扩大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拉美一体化协会成员国出口剧增”可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根据材料“1967年,巴西在北部设立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电子工业、手表工业、光学仪器工业等,带动北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可知,建立自由贸易区,加速落后地区开发;根据材料“政府把‘拥有高质量的人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资教育事业,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可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
(3)根据材料“1959年,新加坡颁布《新兴工业法令》,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后相继颁布《经济扩展鼓励法令》《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令》等,确立以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方针”“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本纷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改变以往单纯依赖美、英资本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正确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重视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等方面分析。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英国末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于1947年3月到达印度后,形容自己犹如坐上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这体现出( )
A.二战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英国自愿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C.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D.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危机
2.1957年,黄金海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首任总理恩克鲁玛摒弃殖民时期旧称,将国名定为“加纳”,这一名称源于曾盛极——时的古代西非加纳帝国。有研究指出:“选择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名称,暗含对殖民文化解构与本土文化重构的双重考量。”由此可见,恩克鲁玛命名“加纳”意在( )
A.弱化西方殖民统治的历史印记 B.重建古代帝国的统治秩序
C.强化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纽带 D.构建现代国家的文化根基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学家提出的“依附理论”的核心在于“中心—外围”框架。这一框架认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等级化的结构,发达国家(中心)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等机制,系统性地剥削发展中国家(外围),从而维持后者的依附状态。这一理论的提出( )
A.旨在切断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B.基于反思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C.提高了拉美国家的国际地位 D.表明第三世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二战后,巴西政府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强势介入采矿、钢铁、化工等部门,并采取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政府基本完成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钢铁、化工、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发展迅速。这说明巴西( )
A.政府主导工业化进程 B.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5.下图为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政府债务的变化图。这可用于( )
(注:政府债务是指由政府借入或政府担保的债务。按国际通用标准,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一般不能超过60%的警戒线,但没有一个固定的“警戒线”适用于所有国家)
A.证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小于发达国家
B.证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信用高于发达国家
C.说明南北差距的缩小与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
D.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
提高题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西方大国对殖民地的独立持有不同的态度。不同于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希望维持殖民帝国的构想,美国对欧洲统治下的殖民帝国深恶痛绝,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封建残余势力。美国的上述态度主要基于(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门罗主义的传统政策 D.自身工业化的优势
7.20世纪60-80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修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建筑,如索马里国家刚院、苏丹喀土程友谊厅,扎伊尔人民官、喀支隆会议大厦以及刚果(布)会议大厦等。这些大型建筑的修建( )
A.体现了非洲均衡发展 B.消除了殖民主义影响
C.促进了民族国家建构 D.化解了社会内部矛盾
8.20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政府推动与墨西哥民族主义革命紧密相连的“壁画运动”,要求迭戈·里维拉等艺术家在公共建筑上绘制融合阿兹特克传统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壁画。此举意在( )
A.复兴古代文明 B.美化公共建筑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宣传社会主义道路
9.1951年,巴西爆发大规模舆论运动——“石油运动”,主张捍卫国有资源。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他们齐声高呼,“石油是我们的”。1954年,巴西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推动石油工业成为该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据此可推知发展中国家( )
A.呼吁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B.要求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D.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性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1870年和1910年部分拉美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及其占比情况。
区域 国别 主要贸易伙伴 在贸易总值中的占比(%)
1870年 1910年
北部拉美 墨西哥 美国 45.2 72.4
古巴 美国西班牙 —— 65.8
南部拉美 阿根廷 英国德国 38.5 63.5
乌拉圭 英国阿根廷 33.6 61.3
智利 英国德国 32.4 66.2
西部拉美 秘鲁 英国美国 —— 62.7
——摘编自【美】斯坦利《拉丁美洲的殖民遗产》
材料二 赵长华认为:“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过程,其起点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算起。”罗荣渠认为:“直到19世纪70至80年代,少数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林被甸认为:“独立革命是拉美现代化的起点,‘拉美地区走向现代世界的变革,最早是在追求‘欧化’的目标下,与独立革命同时起步的’。”他在后来又予以修正,认为拉美工业化启动时间“定于19世纪70~80年代,可能是比较符合拉美历史实际的考虑”。
——摘编自韩琦《一致性和多样性——拉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的两种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部分国家贸易伙伴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拉美现代化的起点”不同观点中任选一个予以阐述。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英国和印度)。根据材料可知,蒙巴顿将自己所处的状况比喻为坐上了着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不采取措施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当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民族解放运动等力量让英国统治摇摇欲坠,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英国末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对印度局势的担忧,未提及二战促进印度民族意识觉醒相关内容,排除A项;英国是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等多种压力,并非自愿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仅从蒙巴顿对印度局势的描述不能直接得出这一结论,表述过于宽泛和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的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加纳帝国是西非历史上的重要文明,以其名称命名新国家,实质是将现代国家与本土历史传统绑定,通过文化符号的延续性构建国家认同的根基,D项正确;摒弃殖民旧称(“黄金海岸”)确实体现了对殖民痕迹的否定,但题干更强调“重构本土文化”——即通过古代名称建立新国家的文化认同,而非单纯“弱化印记”,排除A项;现代加纳是独立的民族国家,而非恢复古代帝国的政体制。命名行为的核心是文化象征意义,而非政治秩序重建,排除B项;古代加纳帝国的历史影响主要限于西非,其文化纽带与阿拉伯世界无直接关联,题干也未提及阿拉伯元素,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可知,“依附理论”指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等级化结构,发达国家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等机制剥削发展中国家。这显然是对当时国际经济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及背后的制度性根源,B项正确;“依附理论”主要是在阐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不是旨在切断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拉丁美洲经济学家提出该理论是为了揭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非采取极端的断绝联系的做法,排除A项;“依附理论”只是对国际经济体系的一种理论分析,并没有直接提高拉美国家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依附理论”并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即发达国家主导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的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巴西。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明确提到巴西政府“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强势介入采矿、钢铁、化工等部门”,并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了汽车、造船、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及钢铁、化工等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行为的核心是政府主动主导和推动工业化进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A项正确;“保护国内市场”仅是巴西政府采取的政策之一,题干更强调政府通过制定计划、介入关键工业部门等全面推动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汽车、造船、重型电机、钢铁、化工等均属于资本密集型或重工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排除C项;苏联模式以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公有制为核心,而题干仅体现巴西政府的计划干预和工业发展,未提及“照搬”,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债务占GDP比重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公共开支大、国家信用评级高融资成本低等,而发展中国家债务占GDP比重低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公共开支小、国家信用评级低融资成本高等,D项正确;国家经济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不代表经济风险就高于国家债务占GDP比重低的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能等同于政府信用,且通常发达国家的政府信用高于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的高低与南北差距的缩小、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提高题
6.【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世界第一,相对于其他殖民帝国,美国更具有竞争优势。经历经济大危机,各殖民帝国采取封闭保护的贸易政策,加剧美国优势工业品对外输出的难度,美国希望打破殖民帝国体系,打破世界的“孤立”状况,来推动自身工业品的输出,D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与美国要打破殖民帝国体系关系不大,美国还是基于自身国内因素的考虑,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阵营分化,排除B项;门罗主义主要用于拉丁美洲,且这一地区早已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60-80年代非洲国家的大型建筑,本质上是新兴民族国家在政治独立后,通过物质空间建构国家认同的手段。这些建筑以“去殖民化”为精神内核,通过象征主权、凝聚民族意识,推动了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的身份转变,是战后非洲去殖民化进程在文化与政治层面的体现,C项正确;非洲各国独立后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失衡问题,大型建筑多集中于首都或主要城市(如苏丹喀土穆友谊厅),无法体现“均衡发展”,排除A项;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如经济依附、文化渗透)具有长期性,20世纪80年代非洲仍面临宗主国经济控制、文化认同冲突等问题,排除B项;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族群、宗教、资源分配等矛盾,建筑本身无法直接解决结构性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根据题干是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根据材料“法戈·里维拉等艺术家在公共建筑上绘制融合阿兹特克传统与社会主义思想”可知,壁画运动融合了阿兹特克传统与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C项正确;复兴古代文明不是壁画运动的目的,排除A项;美化公共建筑不是壁画运动的目的,排除B项;虽然壁画中有社会主义思想元素,但从题干整体来看,重点强调的是与民族主义革命相连,宣传社会主义道路并非此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通过文化融合来促进民族文化方面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巴西。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技术垄断等方式控制其自然资源的问题。巴西“石油运动”主张“石油是我们的”,并通过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实现资源国有化,本质是反对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捍卫国家经济主权,D项正确;题干聚焦于巴西“捍卫国有资源”的具体行动,未提及对国际经济秩序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属于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体现“国有化”而非“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通常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关(如生产资料全民所有),而巴西是资本主义国家,此举本质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而非推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指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而题干强调的是“捍卫石油资源国有化”,即国家对自然资源控制权的争夺,而非产业结构本身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创新题
10.【答案】(1)因素:政治上: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推进;美国门罗主义的推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竞争加剧。经济上:拉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贸易政策的调整。社会文化上:拉美民族主义兴起;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一:观点:二战后作为拉美现代化的起点。
阐述:政治上,二战后,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开始逐步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推进民主化进程,这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上,二战后,拉美国家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探索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这标志着拉美经济开始迈向现代化。外部因素上,二战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拉美国家开始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推动了拉美的现代化进程。
示例二:观点:19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拉美现代化的起点。
阐述:经济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开始从殖民地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向工业化方向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在当时并不彻底,但标志着拉美国家开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政治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纷纷独立,并建立了以法国和美国宪法为蓝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尽管这些制度在本质上仍未摆脱殖民主义传统的桎梏,但为后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思想启蒙与民族觉醒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地区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观点,为拉美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
【难度】0.4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因素:根据图表中,拉美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在1870年和1910年的占比变化,结合所学可从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已经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竞争状态分析其政治原因可知,政治上: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推进;美国门罗主义的推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竞争加剧。根据材料“1870年和1910年”结合所学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和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分析可知,经济上:拉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贸易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1870年和1910年”结合所学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胡对外交流分析可知,社会文化上:拉美民族主义兴起;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过程,其起点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算起”,可归纳其观点是二战后作为拉美现代化的起点。阐述: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开始逐步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推进民主化进程;经济上,拉美国家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外部因素上,拉美国家开始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角度具体展开阐述即可。
根据材料“直到19世纪70至80年代,少数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可归纳其观点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拉美现代化的起点。阐述:结合所学可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济上,拉美国家开始从殖民地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转变;在政治上,拉美国家纷纷独立,并建立了以法国和美国宪法为蓝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思想上,拉美地区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革命家,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具体展开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