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三胜中心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8《 孟子》两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三胜中心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8《 孟子》两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1 20:25:14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指违背道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助词,的周围,方圆●●内城●外城●围●表顺接代词,它●●表转折fú●文言发语词一定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表转折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表修饰精良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城墙●不是●表判断●护城河●兵器盔甲粮食供给●充足 ●放弃●表承接●离开●这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代这座城池违背道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所以(使)……居住 ●●凭借、依靠●疆界●的●使……稳固●险要●震慑●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的人●放弃●少●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代失道者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支持●归附●用、拿●助词,不译●归附的力量●指众叛亲离者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一定●表肯定语气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接着就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课件10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筑墙的泥水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qu?nfù yuègéxī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在小贩海边1)这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位人物。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才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的人物。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劳累。 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贫困。 违背、受阻挠 动词,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同“增”增加。 kòng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列举这六个人物,是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3、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番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炼。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ì常常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 在外面,
指国外。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4、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