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鱼我所欲也《孟子》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鱼我所欲也听鱼我所欲也读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正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欲——能愿动词,喜爱。???
②?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①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③有所不辟④也。
①甚——超过、胜过,动词。
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之义。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
④辟——通“避”,躲避。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
证
分
析
??(正面)舍生取义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④也!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则——那么。
③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④为——动词,做,干。假
设
分
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最喜生)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
(最恶死)何不为
(不择手段祸害)舍义取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由此可见,人们所向往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
果
分
析舍生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升华
主题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④也。
①呼尔——吆喝。尔,助词。
②与——给。
③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
④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舍——死正面举例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 ?
①万钟——高官厚禄。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④得——通“德”,感激。
⑤与——通“欤”,语气助词。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
①乡——通“向”,先前。
②为——为了,介词 wèi
③为——做,动词 wéi
④已——停止,放弃。
⑤本心——天性。
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
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3、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