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酵母菌在密闭容器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速率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6h内,随着容器中O2不断减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B.6~8h内,酵母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小于CO2的产生量
C.8~10h内,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中
D.6~10h内,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检测到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
2.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
B.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隔绝O2
C.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D.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橙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
3.如图所示,装置1和装置2用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1中H2O2溶液和猪肝研磨液混合,可以为酵母菌提供氧气
B.装置1中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说明酵母菌未发生无氧呼吸
C.装置2应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将软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中
D.装置1和装置2之间形成相互对照,因变量是CO2的产生速率
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
B.“露田,晒田”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促进细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
C.“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用乳酸菌制酸奶时,先通气后密封,密闭后瓶盖鼓起是乳酸菌产生气体所致
5.将一批刚采摘的大小及生理状况均相近的新鲜蓝莓均分为两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直接贮藏在1℃的冷库内.从采后算起每10天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叙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是( )
A.曲线中比值大于1时,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高浓度的CO2处理适宜时间,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6.一些食物储存的方式与细胞呼吸原理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晒干的种子含水量低,在贮存时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B.无氧条件下蔬菜的有机物消耗最少
C.酸奶出现“涨袋”是因为乳酸发酵产生了气体
D.真空包装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7.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了有氧和无氧两个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
B.可通过C、E瓶溶液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可以将A瓶换成装有适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来制取氧气
D.若改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尽的葡萄糖对颜色变化的干扰
8.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图表示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代谢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表示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会产生物质A
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生①③过程,可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C.在低温、低氧、干燥条件下保存水果蔬菜,从而减弱过程①②,延长保存时间
D.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细胞发生①④过程,可导致肌肉酸胀乏力
9.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丙酮酸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丙 C.甲 D.丙
10.如图示细胞呼吸中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的场所为线粒体外膜,是细胞呼吸中产能最多的阶段
B.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气
C.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膜运输至线粒体基质
D.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
11.将酵母菌置于浓度适宜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培养,在不同O2浓度下测得的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2浓度为a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O2浓度为b时,细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少
C.O2浓度为c时,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
D.O2浓度增加会抑制无氧呼吸,从而使酒精含量不断下降
12.糖酵解时产生大量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条件下,电子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O2氧化。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中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NADH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
C.有氧呼吸过程在线粒体的内膜产生H2O
D.ATP合酶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如图1表示樱桃的细胞呼吸过程,A~F 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是一种利用樱桃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装置。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 1 中 A 和 C 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图中有氧呼吸的完整过程包括
(填序号),过程④在 上进行。图中除过程 (填序号)外,都可以为 ATP 的合成提供能量。
(2)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 30 min 后,测得液滴向左移动了一定距离,则该移动通常由 (填生理过程)引起。
(3)为了 ,必须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校正装置的容器和试管中应分别放入 、 。
(4)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与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改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验证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照图中装置进行操作,30 min 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 a。
第二步:另设一套装置,向容器内加入 ,其他条件 。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 b。第三步:比较 a、b 数值的大小。
②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
14.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复合物(Ⅰ、Ⅱ、Ⅲ、Ⅳ)组成的将电子(e﹣)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所示。
(1)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在此过程中沿“轨道”传递的e﹣来自 (填物质)。
(2)据图可知,复合物 在传递e﹣的同时还能转运H+,使膜两侧存在浓度差。H+继而借助F0和F1 (填“顺”或“逆”)浓度梯度回流驱动 合成。
(3)参与上述过程的还有Cytc,它是一种部分嵌入在膜结构上的蛋白质。某同学认为Cytc外露部分所处的位置是细胞质基质。该同学观点 (填“正确”或“错误”),你的理由是 。
(4)研究表明,电子设备中的蓝光会对线粒体造成损伤,影响有氧呼吸过程。科研人员用LED灯模拟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照射果蝇,检测其ATP和呼吸链复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
检测指标 ATP含量 呼吸链复合物Ⅰ 呼吸链复合物Ⅱ 呼吸链复合物Ⅲ 呼吸链复合物Ⅳ
相对含量变化 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请结合题目信息,分析蓝光导致果蝇有氧呼吸产生ATP减少的机制是 。
15.种子萌发时的呼吸速率是衡量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对小麦播种后到长出真叶(第10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期间的部分数据统计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d 0 2 4 6 8
种子干重/g 10.0 11.2 9.8 8.4 1.1
O2吸收量/mmol 3.2 18.6 54.0 96.5 126.0
CO2释放量/mmol 4.1 172.7 154.0 112.8 126.0
(1)小麦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水,水分子进入细胞后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小麦种子萌发长出根系后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该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2)入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内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物质C是 ,物质E可用 溶液检测。与种子萌发第6天相比,第8天进行的生理过程不包括 (填序号),此过程 (填“有”或“无”)ATP产生。
(3)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种子干重主要是指种子中 的含量,分析小麦种子播种后第2天,种子干重略有增加的原因是 。
新课预习衔接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酵母菌在密闭容器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速率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6h内,随着容器中O2不断减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B.6~8h内,酵母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小于CO2的产生量
C.8~10h内,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中
D.6~10h内,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检测到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A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称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以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由图可知,0~6h内,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因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密闭容器内氧气剩余量不断减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渐降低,A正确;
B、6~8h内,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同,同时进行不消耗氧气,产生酒精与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因此在此期间,容器中的氧气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产生量,B错误;
C、8~10h内,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转移至酒精中,少部分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不能用于检测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酵母菌在密闭容器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速率变化图为情景,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属于对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熟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两者的异同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前提。
2.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
B.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隔绝O2
C.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D.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橙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D
【分析】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解答】解: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A正确;
B、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关闭阀门a,也可以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隔绝O2,B正确;
C、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C正确;
D、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灰绿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装置1和装置2用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1中H2O2溶液和猪肝研磨液混合,可以为酵母菌提供氧气
B.装置1中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说明酵母菌未发生无氧呼吸
C.装置2应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将软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中
D.装置1和装置2之间形成相互对照,因变量是CO2的产生速率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B
【分析】分析装置1: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将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从而为酵母菌营造有氧呼吸的条件,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有无;分析装置2:营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解答】解:A、H2O2溶液分解可产生氧气,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故装置1中H2O2溶液和猪肝研磨液混合,可以为酵母菌提供氧气,A正确;
B、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有无,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产生二氧化碳,装置1中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不能说明酵母菌末发生无氧呼吸,B错误;
C、分析装置2:营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由于装置内存在一部分空间,含有氧气,故装置2应静置一段时间后(耗尽装置中的氧气,确保检测产物来自无氧呼吸),再将软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中,避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对无氧呼吸的产物的检测造成干扰,C正确;
D、装置1和装置2之间形成相互对照,属于对比实验,因变量是CO2的产生速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
B.“露田,晒田”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促进细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
C.“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用乳酸菌制酸奶时,先通气后密封,密闭后瓶盖鼓起是乳酸菌产生气体所致
【考点】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D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2、乳酸菌是厌氧型菌。
3、有氧呼吸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
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
【解答】解:A、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因此,人体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A正确;
B、“露田,晒田”,可增加土壤中的通气量,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促进细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B正确;
C、“正其行,通其风”,主要目的是确保通风透光,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C正确;
D、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先通气乳酸菌会死亡,不利于乳酸菌发酵,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适中。
5.将一批刚采摘的大小及生理状况均相近的新鲜蓝莓均分为两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直接贮藏在1℃的冷库内.从采后算起每10天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叙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是( )
A.曲线中比值大于1时,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高浓度的CO2处理适宜时间,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考点】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C
【分析】首先阅读题干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CO2浓度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然后解读题图曲线,两组实验走势的不同与成因,最后根据选项描述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解答】解:A、蓝莓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比值大于1时,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所以,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有氧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比值等于1,如果比值大于1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第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值都大于1,对照组的比值更大,无氧呼吸作用更强,产生的乙醇量更多。所以,第20天CO2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低于对照组,B正确;
C、设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为6x,释放的二氧化碳为6x,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y,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由题图可以看出,第40天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为2,则有关系式(6X+2y)÷6x=2,解得x/y=,即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所以,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C错误;
D、由题图曲线可以看出,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低,即无氧呼吸较弱。所以,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D正确。
故选:C。
【点评】正确地对曲线进行解读,正确运用化学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6.一些食物储存的方式与细胞呼吸原理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晒干的种子含水量低,在贮存时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B.无氧条件下蔬菜的有机物消耗最少
C.酸奶出现“涨袋”是因为乳酸发酵产生了气体
D.真空包装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考点】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D
【分析】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解:A、晒干的种子含水量低,代谢弱,在贮存时仍然能进行细胞呼吸,A错误;
B、无氧条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也会大量消耗有机物,B错误;
C、乳酸发酵的产物是乳酸,不能产生气体,C错误;
D、真空包装没有氧气,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延长保质时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了有氧和无氧两个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
B.可通过C、E瓶溶液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可以将A瓶换成装有适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来制取氧气
D.若改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尽的葡萄糖对颜色变化的干扰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左侧装置是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其中A瓶中的质量分数为10%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是酵母菌的培养液,C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右侧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方式,D瓶是酵母菌的培养液,E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A、本实验为对比实验,有氧组和无氧组均为实验组,A正确;
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可通过C、E瓶溶液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
C、FeCl3溶液能催化H2O2分解形成氧气,因此可以将A瓶换成装有适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来制取氧气,C正确;
D、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发生颜色反应,因此改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尽的葡萄糖对颜色变化的干扰,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图表示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代谢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表示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会产生物质A
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生①③过程,可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C.在低温、低氧、干燥条件下保存水果蔬菜,从而减弱过程①②,延长保存时间
D.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细胞发生①④过程,可导致肌肉酸胀乏力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①糖酵解;②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③④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物质A是丙酮酸和NADH。
【解答】解:A、过程①为糖酵解,产物A包括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会产生,A正确;
B、①糖酵解;②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③④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发生过程①③,酒精可通过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B正确;
C、水果蔬菜的保存不能是干燥条件,干燥条件蔬菜水果无法保鲜,C错误;
D、人剧烈运动,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发生过程①④,乳酸积累可导致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丙酮酸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丙 C.甲 D.丙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B
【分析】1、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3、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4、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乙试管中是线粒体和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最终能产生CO2和H2O;
丙试管中含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最终能产生CO2和H2O。
故选:B。
【点评】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0.如图示细胞呼吸中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的场所为线粒体外膜,是细胞呼吸中产能最多的阶段
B.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气
C.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膜运输至线粒体基质
D.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过程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解答】解:A、图示过程为细胞呼吸中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气,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B错误;
C、据图可知,H+经过线粒体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的方式为顺浓度的协助扩散,该过程不耗能,C错误;
D、据图分析,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将酵母菌置于浓度适宜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培养,在不同O2浓度下测得的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2浓度为a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O2浓度为b时,细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少
C.O2浓度为c时,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
D.O2浓度增加会抑制无氧呼吸,从而使酒精含量不断下降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C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其中有氧呼吸指细胞在O2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酒精量相同,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O2浓度为b时,CO2产生量为12.5,酒精产生量为6.5,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CO2产生量为12.5,有氧呼吸CO2产生量为6,故细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少,B正确;
C、O2浓度超过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C错误;
D、O2浓度增加会使有氧呼吸增强,同时会抑制无氧呼吸,从而使酒精含量不断下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2.糖酵解时产生大量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条件下,电子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O2氧化。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中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NADH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
C.有氧呼吸过程在线粒体的内膜产生H2O
D.ATP合酶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B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解答】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图中的NADH([H])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A正确;
B、图示过程NADH被O2氧化,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
C、有氧呼吸过程在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C正确;
D、ATP合酶既可催化ATP的生成,又可协助H+运输,体现了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和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如图1表示樱桃的细胞呼吸过程,A~F 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是一种利用樱桃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装置。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 1 中 A 和 C 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H2O 、 NADH 。图中有氧呼吸的完整过程包括 ①③④
(填序号),过程④在 线粒体内膜 上进行。图中除过程 ② (填序号)外,都可以为 ATP 的合成提供能量。
(2)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 30 min 后,测得液滴向左移动了一定距离,则该移动通常由 樱桃的有氧呼吸 (填生理过程)引起。
(3)为了 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必须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校正装置的容器和试管中应分别放入 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的樱桃 、 与实验组等量(5mL)的20%NaOH 。
(4)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与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改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验证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照图中装置进行操作,30 min 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 a。
第二步:另设一套装置,向容器内加入 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 ,其他条件 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且适宜 。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 b。第三步:比较 a、b 数值的大小。
②实验结果: a<b 。
实验结论: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1)H2O;NADH([H]、还原型辅酶Ⅰ);①③④;线粒体内膜; ②
(2)樱桃的有氧呼吸
(3)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的樱桃;与实验组等量(5ml)的20%NaOH
(4)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且适宜;a<b
【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发生反应,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过程: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解答】解:(1)图中①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E是酒精、B是二氧化碳,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是水,C是NADH([H]、还原型辅酶Ⅰ),④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是氧气。故图中A和C代表的物质分别是H2O、NADH ([H]、还原型辅酶Ⅰ)。图中有氧呼吸的完整过程包括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中过程④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图1中除了②过程外,都可以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2)在适宜温度下,装置内的鲜樱桃可进行有氧呼吸,该过程会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但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压强变小,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进行无氧呼吸是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瓶内压强不变,所以液滴左移由有氧呼吸引起。
(3)外界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有色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测得的有色液滴移动数值更准确,必须设计校正装置,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如加热后冷却)的樱桃和与实验组等量(5mL)的20%NaOH。
(4)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该实验的变量是:樱桃是否机械损伤。因此①第二步骤为:向容器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其他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且适宜。第三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即比较a、b 数值的大小。②通过实验结论倒推,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故实验结果是a<b。
故答案为:
(1)H2O;NADH([H]、还原型辅酶Ⅰ);①③④;线粒体内膜 ②
(2)樱桃的有氧呼吸
(3)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的樱桃 与实验组等量(5mL)的20%NaOH
(4)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 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且适宜 a<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复合物(Ⅰ、Ⅱ、Ⅲ、Ⅳ)组成的将电子(e﹣)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所示。
(1)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 三 阶段,在此过程中沿“轨道”传递的e﹣来自 NADH和琥珀酸 (填物质)。
(2)据图可知,复合物 Ⅰ、Ⅲ、Ⅳ 在传递e﹣的同时还能转运H+,使膜两侧存在浓度差。H+继而借助F0和F1 顺 (填“顺”或“逆”)浓度梯度回流驱动 ATP 合成。
(3)参与上述过程的还有Cytc,它是一种部分嵌入在膜结构上的蛋白质。某同学认为Cytc外露部分所处的位置是细胞质基质。该同学观点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你的理由是 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基质位于内膜内侧,因此Cytc外露部分应处于内膜外侧,即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 。
(4)研究表明,电子设备中的蓝光会对线粒体造成损伤,影响有氧呼吸过程。科研人员用LED灯模拟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照射果蝇,检测其ATP和呼吸链复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
检测指标 ATP含量 呼吸链复合物Ⅰ 呼吸链复合物Ⅱ 呼吸链复合物Ⅲ 呼吸链复合物Ⅳ
相对含量变化 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请结合题目信息,分析蓝光导致果蝇有氧呼吸产生ATP减少的机制是 蓝光使线粒体内膜上复合物I、II含量减少,影响电子传递和膜两侧H+浓度差的建立,H+回流减少,ATP合成量减少 。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1)三 NADH和琥珀酸
(2)Ⅰ、Ⅲ、Ⅳ顺 ATP
(3)错误 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基质位于内膜内侧,因此Cytc外露部分应处于内膜外侧,即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
(4)蓝光使线粒体内膜上复合物I、II含量减少,影响电子传递和膜两侧H+浓度差的建立,H+回流减少,ATP合成量减少
【分析】1、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主动运输有利于维持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
2、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第一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第二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第三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解:(1)图示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据图可知,在此过程中沿“轨道”传递的e﹣来自NADH(还原型辅酶I)和琥珀酸。
(2)分析题图可知:能将H+从线粒体基质转运至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蛋白质有:Ⅰ、Ⅲ、Ⅳ,这三种蛋白质也能传递e﹣,Ⅰ、Ⅲ、Ⅳ转运H+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以使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H+继而借助F0和F1顺浓度梯度回流驱动ATP的合成,该过程合成ATP的能量来自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引起的电势能。
(3)Cytc是一种部分嵌入在膜结构上的蛋白质,其外露部分所处的位置不是细胞质基质,因为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基质位于内膜内侧,因此Cytc外露部分应处于内膜外侧,即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
(4)蓝光照射果蝇后,发现其ATP和呼吸链复合物Ⅰ、呼吸链复合物Ⅱ均减少,Ⅰ和Ⅱ既参与e﹣的传递,又参与H+的运输,有利于维持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所以蓝光导致果蝇有氧呼吸产生ATP减少的机制可能是:蓝光使线粒体内膜上复合物I、II含量减少,影响电子传递和膜两侧H+浓度差的建立,H+回流减少,ATP合成量减少。
故答案为:
(1)三 NADH和琥珀酸
(2)Ⅰ、Ⅲ、Ⅳ顺 ATP
(3)错误 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基质位于内膜内侧,因此Cytc外露部分应处于内膜外侧,即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
(4)蓝光使线粒体内膜上复合物I、II含量减少,影响电子传递和膜两侧H+浓度差的建立,H+回流减少,ATP合成量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氧呼吸的反应过程和场所。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再能结合题图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解答。
15.种子萌发时的呼吸速率是衡量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对小麦播种后到长出真叶(第10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期间的部分数据统计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d 0 2 4 6 8
种子干重/g 10.0 11.2 9.8 8.4 1.1
O2吸收量/mmol 3.2 18.6 54.0 96.5 126.0
CO2释放量/mmol 4.1 172.7 154.0 112.8 126.0
(1)小麦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水,水分子进入细胞后的作用有 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答出2点即可)。小麦种子萌发长出根系后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该过程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2)入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内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物质C是 NADH ,物质E可用 酸性重铬酸钾 溶液检测。与种子萌发第6天相比,第8天进行的生理过程不包括 ② (填序号),此过程 无 (填“有”或“无”)ATP产生。
(3)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种子干重主要是指种子中 有机物 的含量,分析小麦种子播种后第2天,种子干重略有增加的原因是 种子中淀粉大量水解为还原糖,需要消耗水分 。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答案】(1)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需要
(2)NADH;酸性重铬酸钾;②;无
(3)有机物;种子中淀粉大量水解为还原糖,需要消耗水分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解答】解:(1)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的大量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自由水,水具有以下作用:①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 ②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③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④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种子根系从土壤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
(2)据图分析,葡萄糖可初步分解为丙酮酸和NADH,则图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A表示丙酮酸;丙酮酸和水进一步发生反应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因此,图中C既为葡萄糖初步分解产物,又为丙酮酸与水反应的产物,则C为NADH,B为CO2,④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葡萄糖初步分解的产生的NADH和丙酮酸参加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的NADH最终会在线粒体内膜与O2发生彻底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O,则图中D为O2,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图中A还可经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转化为酒精和CO2,因此图中②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E表示酒精;物质E为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据表可知,种子萌发第6天氧气吸收量小于二氧化碳释放量,说明此时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产物为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种子萌发第8天,氧气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说明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题图中过程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会进行,过程②只有无氧呼吸会进行,因此与种子萌发第6天相比,第8天进行的生理过程不包括②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能力释放,也没有ATP产生。
(3)种子干重是指种子中除了水分以外的其他物质的重量,包括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种子中无机盐的含量很少,因此可以把种子干重近似看成有机物的重量;据图分析,种子萌发第二天淀粉占比开始减数,还原糖占比增加,说明萌发过程中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过程中消耗水,水分子中的元素基团通过水解作用进入还原糖导致种子干重略有增加。
故答案为:
(1)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需要
(2)NADH;酸性重铬酸钾;②;无
(3)有机物;种子中淀粉大量水解为还原糖,需要消耗水分
【点评】本题考查水、无机盐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