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海水的性质与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4.2海水的性质与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15:5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如图),完成1﹣2小题。
1.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2.图中①曲线在纬度20°附近达高值,原因主要是(  )
A.温度高 B.盐度高 C.风力强 D.降水少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3﹣4题。
3.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 B.潮汐 C.沿岸洋流 D.海水密度
4.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6.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 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 D.研究海水淡化
7.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江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B.仅有观赏价值,不能转化为能源
C.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使海水迅速上涨
D.西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测得到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先逐渐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
B.先增后减,后基本保持不变
C.先逐渐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
D.先减后增,后基本保持不变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0.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如图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据此完成11﹣12题。
11.为顺应潮汐规律,该日午后游园出发应选在如图中的(  )
A.甲时刻 B.乙时刻 C.丙时刻 D.丁时刻
12.次年夏季,该家庭按照相同路线前往荔枝湾赏荷。假定涨落潮规律相同,推测与冬季相比,夏季赏荷时游船行进最慢的是(  )
A.①航段 B.②航段 C.③航段 D.⑤航段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与外海水体的交换能力是影响潟湖营养盐分布和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潟湖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图1示意该潟湖观测站点位置,S1站点位于潟湖口门,平均水深为10m,S2站点位于潟湖内渔排(一种水上民居,多为适应水上养殖而修建)密集处,平均水深为4m,S3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平均水深为1.5m。图2为2020年12月大潮期间该潟湖甲、乙、丙三个站点的平均潮位与某营养盐浓度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2中甲乙丙站点分别对应图1中的观测点位置是(  )
A.S1 S2 S3 B.S2 S3 S1 C.S2 S1 S3 D.S3 S1 S2
14.相比甲乙站点,丙站点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的变化相关性较差,推测原因可能是(  )
A.人类活动影响大 B.潮流流速小
C.潮流扰动强 D.营养盐浓度高
15.根据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为缓解该潟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控制污水排放 B.减少渔排数量
C.清除海草床 D.改变口门地形
风暴增水是指受大风影响,实测潮位偏离正常潮位的部分。2006年8月10日17时,台风“桑美”在浙江南部登陆,闽江口岸风暴增水最明显。如图示意2006年8月10日10时福建局部地区气压分布和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8月10日10时至11日01时,闽江口岸的风向(  )
A.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 B.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
C.由偏东风变为偏北风 D.由偏西风变为偏南风
如图为中国东部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
18.据图推测甲海域盐度(  )
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月10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处成功坐底,成为全球坐底最深的潜水器之一。读图,完成下题。
19.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呈“一带九区多点”分布格局。下列选项中,属于“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是(  )
A.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B.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
C.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D.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
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如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20.推测小黄鱼产卵季节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甲→乙→丙,寻找适宜水温
B.甲→乙→丙,顺流节省体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温过高
D.丙→乙→甲,北部海域海水温度水温过高
南麂列岛海域(如图)可生长温度适应能力不同的多种贝类(以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食),是中国贝藻混养示范区。南麂列岛海蚀地貌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乙区相比,甲区发展贝藻养殖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风浪和潮汐影响较小 B.光照条件较好
C.海域面积和深度较大 D.水体污染较少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2.(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红海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该潮以高、多变、凶猛、惊险而堪称一绝。图3为钱塘江口示意图。
(1)图中表示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曲线分别是    和    ,(填序号)其盐度分布规律是    。
(2)红海的盐度    (高、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钱塘江大潮中秋节前后“壮观天下无”的主要原因。
23.(2024 鲤城区校级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
(1)分析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
24.(2024 福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湾南部冷池(图中的虚线框内)是北印度洋重要的海洋现象,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温度低于相邻海区,通常出现在夏半年。研究表明,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势力也随之增强。2018年,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使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降低。
(1)描述图示海区多年平均6~8月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2)从海水运动角度推测孟加拉湾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并解释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增强的现象。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分析2018年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的原因。
新课预习衔接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如图),完成1﹣2小题。
1.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海洋表面平均密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解答】解:海水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②表示海水密度;海水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①表示海水盐度;海水表层的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③表示海水温度。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①③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图中①曲线在纬度20°附近达高值,原因主要是(  )
A.温度高 B.盐度高 C.风力强 D.降水少
【分析】表层海洋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表层海洋的盐度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两边递减;表层海水密度在南北方向的变化是自赤道向高纬海区递增。
【解答】解: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同时气温高,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海水盐度高,D正确。
温度最高在赤道附近,A错误。
盐度高是结果,不是原因,B错误。
该纬度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弱,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性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3﹣4题。
3.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 B.潮汐 C.沿岸洋流 D.海水密度
【分析】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解答】解:在西堤设置闸门和导流堤可以控制潮汐的进出,利用潮汐的涨落来促进湖水的交换和流动,从而改善水质,所以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潮汐,B正确。
沿岸洋流的规模和方向相对较为稳定和固定,而且在厦门港这样的局部区域,沿岸洋流的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
海水密度差异在局部的港内区域不太显著,单纯依靠海水密度的差异来实现湖水的流动和交换效果不明显,且难以通过人工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D错误。
海浪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和不稳定性,难以被直接有效地利用,而且海浪的作用对于改善湖水的水体流动效果相对有限,A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4.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分析】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答】解:公平性原则包括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将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保障了白鹭等生物与人类平等地享有生存空间和资源,体现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公平性原则,C正确。
多样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
持续性原则侧重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确保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共同性原则强调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没有体现出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A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解答】解:潮汐现象与阳历日期无关,AB错误。
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相垂直,天体引潮力相互削减,引潮力小,形成的海水潮位较低,为天文小潮,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一线,天体引潮力大,海水潮位高,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形成天文大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6.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 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 D.研究海水淡化
【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1、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2、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进行发电;潮汐电站水库可用于水产养殖;大型波浪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养殖场等作用。
【解答】解:海水淡化主要研究海水水质、盐度等,潮汐不会影响海水淡化,研究海水淡化不需要利用潮汐特点,D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海水养殖、船舶进出港口,以及赶海(落潮时到海边捡拾贝、藻类等现象)都要利用潮汐特点,研究海水的涨落规律,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7.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江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B.仅有观赏价值,不能转化为能源
C.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使海水迅速上涨
D.西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
【分析】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又包括风浪、涌浪、拍岸浪。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不是江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A错误。
钱塘江大潮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蕴藏的能量巨大,可以利用潮汐现象进行发电,能转化为能源,B错误。
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形状,潮水涌来时越往里路越窄,使海水迅速上涨,涌起的潮位高,C正确。
杭州湾口朝向东方,夏季的东南风加剧潮水上涨形成大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测得到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先逐渐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
B.先增后减,后基本保持不变
C.先逐渐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
D.先减后增,后基本保持不变
【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解答】解:根据所学,由于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而海水导热率低,这就导致海水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而在深水区,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或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分析】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海水盐度、季风、河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月份该区域处于冬季,季风风向为东北季风,降水较少,河流径流也相应减少,这可能导致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A错误。
4月份孟加拉湾可能处于季风转换期,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都不稳定,浮游植物的生长条件也相对不稳定,B错误。
7月份是夏季,季风风向为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降水和河流径流,这会将大量的营养盐带入孟加拉湾,为浮游植物提供丰富的生长条件,导致浮游植物密度较高,C正确。
10月份,此时季风可能已经转向东北季风,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都开始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条件也开始下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分析】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解答】解:12月至次年1月(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辐射较7—8月(夏季)小,蒸发弱,海水盐度低,与事实不符,A错误。
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B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N区域位于孟加拉湾的南部,距离陆地较远,地表径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
该地区12月至次年1月吹东北风,印度洋洋流逆时针运动将南半球更暖、盐度更高的海水带到了N区域,暖流加剧蒸发,导致盐度较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盐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如图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据此完成11﹣12题。
11.为顺应潮汐规律,该日午后游园出发应选在如图中的(  )
A.甲时刻 B.乙时刻 C.丙时刻 D.丁时刻
【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解答】解:据图可知,沙面岛位于荔枝湾下游,沙面岛到荔枝湾水路为“顺时针”路线,图中正值指向下游,即负值指向上游,0﹣6小时为指向上游,午后出发需从下游驶向上游,此时潮流向上游有利于航行,甲时出发,乙时不久指向下游,故选择甲时刻;大约经过6小时到傍晚时,此时从上游驶向下游,潮流向下游有利于航行返回,选择甲时刻有充足的时间顺应潮汐规律,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该日午后游园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2.次年夏季,该家庭按照相同路线前往荔枝湾赏荷。假定涨落潮规律相同,推测与冬季相比,夏季赏荷时游船行进最慢的是(  )
A.①航段 B.②航段 C.③航段 D.⑤航段
【分析】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赏荷时游船行进为逆河流前行,根据所学可知,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流速快,①航段为干流,水流汇集,流量大,流速快,逆流航行最慢,A正确。
②③位于支流,河流流速较慢,船行速度较快,BC错误。
⑤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流速较慢,船行速度较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与外海水体的交换能力是影响潟湖营养盐分布和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潟湖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图1示意该潟湖观测站点位置,S1站点位于潟湖口门,平均水深为10m,S2站点位于潟湖内渔排(一种水上民居,多为适应水上养殖而修建)密集处,平均水深为4m,S3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平均水深为1.5m。图2为2020年12月大潮期间该潟湖甲、乙、丙三个站点的平均潮位与某营养盐浓度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2中甲乙丙站点分别对应图1中的观测点位置是(  )
A.S1 S2 S3 B.S2 S3 S1 C.S2 S1 S3 D.S3 S1 S2
【分析】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
【解答】解:根据文字材料可知,潟湖中营养盐分布和浓度受与外海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图2中16日13:00至16日22:00潮位不断升高,为涨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盐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6日22:00至17日10:00潮位不断下降,为落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盐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呈负相关,主要为涨潮时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大量进入潟湖,稀释其营养盐浓度,而落潮时受外海海水稀释作用小,且低营养盐浓度的表层水更易随落潮排出,故营养盐浓度上升;图1中S1站点位于潟湖口门,与外海水体交换频繁,受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稀释作用强,故营养盐浓度最低,所以S1对应的是甲站点,同理可推断S2对应乙站点,S3对应丙站点,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海水性质以及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14.相比甲乙站点,丙站点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的变化相关性较差,推测原因可能是(  )
A.人类活动影响大 B.潮流流速小
C.潮流扰动强 D.营养盐浓度高
【分析】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站点为S1站点,乙站点为S2站点,丙站点为S3站点,丙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故A错误。
相比甲、乙两站点,丙站点潮流流速小,导致潮位变化较小,潮流量较小,但涨潮时外海海水依旧可以人湖,起到稀释作用,故B错误。
丙站点海水深度浅,海草死亡沉降,在海草床泥沙中沉积较多营养盐,涨潮潮流涌入后,湖水受潮流扰动强,导致底层沉积物营养盐上泛进入表层湖水中,湖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升高,外海海水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效果较弱,因此后期其与潮位变化相关性较差,故C正确。
营养盐浓度高是潮流扰动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海水性质以及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15.根据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为缓解该潟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控制污水排放 B.减少渔排数量
C.清除海草床 D.改变口门地形
【分析】为缓解该潟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从外海海水进入量、水体的流速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潟湖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呈负相关。潟湖口门处流速及流量直接影响外海海水进入量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能力,所以可通过改变口门地形来提高口门流速和流量,进而降低潟湖营养盐浓度,D正确。
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渔排数量可以降低潟湖的营养盐浓度,但没有体现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AB错误。
海草床是潟湖中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不可清除,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2020年12月大潮期间该潟湖甲、乙、丙三个站点的平均潮位与某营养盐浓度变化图为载体,考查缓解该潟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风暴增水是指受大风影响,实测潮位偏离正常潮位的部分。2006年8月10日17时,台风“桑美”在浙江南部登陆,闽江口岸风暴增水最明显。如图示意2006年8月10日10时福建局部地区气压分布和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8月10日10时至11日01时,闽江口岸的风向(  )
A.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 B.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
C.由偏东风变为偏北风 D.由偏西风变为偏南风
【分析】北半球的气旋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大气呈逆时针辐合状态。
【解答】解: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10日10时闽江口岸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右偏形成偏北风,11日01时,闽江口岸位于气旋的东南,故吹偏南风,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2006年8月10日10时福建局部地区气压分布和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图为载体,考查风向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如图为中国东部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
【分析】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等。
【解答】解:甲、乙两海域处于同一纬度,太阳辐射是相同的,A错误。
甲距离陆地较近,且海水较浅,受陆地影响大,海水温度高,乙距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海水温度低,与题意不符,B错误。
比较的是表层海水温度,因此与海水深度关系不大,D错误。
因为暖流北上时遇到陆地阻挡,海水从较高纬度沿甲所在的海岸附近海域南下,形成冷水流,从而降低了甲海域的水温,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8.据图推测甲海域盐度(  )
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大江大河入海口处海水盐度比周围海区盐度低;洋流: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解答】解:图示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河流出现夏汛,甲海域盐度夏季小于冬季,④正确。
冬季降水较少,对海水稀释力度较小,③错误。
由图可知,甲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有长江淡水资源的稀释,海水盐度相对于乙海域较低,②正确,①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的盐度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20年11月10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处成功坐底,成为全球坐底最深的潜水器之一。读图,完成下题。
19.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呈“一带九区多点”分布格局。下列选项中,属于“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是(  )
A.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B.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
C.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D.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
【分析】海洋资源类型多样,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解答】解: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属于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D正确。
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都不是对空间的开发,而侧重于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利用,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如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20.推测小黄鱼产卵季节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甲→乙→丙,寻找适宜水温
B.甲→乙→丙,顺流节省体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温过高
D.丙→乙→甲,北部海域海水温度水温过高
【分析】影响鱼类产卵的因素有水温、水质、营养物质等。
【解答】解:读图可知,小黄鱼在甲、乙、丙海域产卵,其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该海域春季海水温度由南到北逐渐升温,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最可能为丙→乙→甲,D正确,AB错误。
春季,北部海域海水温度逐渐回暖,但南部海域海水温度不会过高,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小黄鱼产卵季节的洄游方向及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南麂列岛海域(如图)可生长温度适应能力不同的多种贝类(以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食),是中国贝藻混养示范区。南麂列岛海蚀地貌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乙区相比,甲区发展贝藻养殖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风浪和潮汐影响较小 B.光照条件较好
C.海域面积和深度较大 D.水体污染较少
【分析】发展贝藻养殖的主要优势条件从当地的风速、风浪、潮汐、光照、海洋空间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甲区位于岛屿的西侧,距离大陆近,乙区位于岛屿的东侧,临近大洋,而且岛屿中部海拔在100米以上,因此甲区受来自大洋的风浪和潮汐影响较小,A对。
两个区域的光照条件、海域面积和深度相关不大,BC错。
南麂列岛人口较少,产业不发达,两个区域水体污染都较少,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南麂列岛海域为载体,考查贝藻养殖的优势条件,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2.(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红海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该潮以高、多变、凶猛、惊险而堪称一绝。图3为钱塘江口示意图。
(1)图中表示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曲线分别是  ① 和  ③ ,(填序号)其盐度分布规律是  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
(2)红海的盐度  高 (高、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钱塘江大潮中秋节前后“壮观天下无”的主要原因。
【分析】(1)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海水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
(3)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可以从地利、天时、水势、风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1)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对应的海水温度越高,所以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为①曲线;赤道地区降水充沛,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低,蒸发少,反复结冰和融冰导致盐度偏低,所以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趋势是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符合③曲线。
(2)据所学知识点可知红海是世界上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位于副热带低纬海域,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少有河流淡水汇入,淡水注入少,与外海相通的水域狭窄,海水盐度稳定,所以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3)地利方面,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外深内浅,为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抬高潮水水位;天时方面,钱塘江大潮恰逢农历的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形成天文大潮;从风势来看:钱塘江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从水势来看,主要是河水顶托强: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河流深度大,顶托作用明显,提高了潮水水位。
故答案为:
(1)①;③;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2)高;红海位于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淡水注入少,与外海相通的水域狭窄,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3)河口呈喇叭口状;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日、月、地位于一条直线上附近,日月引潮力大;此时盛行东南季风,对大潮有推动作用。
【点评】本题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红海局部地区示意图、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海水温度和盐度曲线判断、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掌握潮汐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23.(2024 鲤城区校级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
(1)分析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
【分析】(1)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主要从洋流、太阳辐射等方面分析。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的原因主要从气温、海冰融化、风、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通过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乙处水温高。图中甲地位于极圈以内,乙地纬度明显低于甲地,受纬度的差异的影响,乙处水温高于甲。
(2)由材料“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可知,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减少,海冰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穿极流增强;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更明显,穿极流流量变大。
故答案为:
(1)乙地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水温高;乙地纬度低,水温高(或甲地纬度高,水温低)。
(2)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盖减少(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
【点评】本题以北冰洋穿极流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24.(2024 福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湾南部冷池(图中的虚线框内)是北印度洋重要的海洋现象,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温度低于相邻海区,通常出现在夏半年。研究表明,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势力也随之增强。2018年,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使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降低。
(1)描述图示海区多年平均6~8月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2)从海水运动角度推测孟加拉湾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并解释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增强的现象。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分析2018年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的原因。
【分析】(1)图示海区多年平均6~8月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主要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包括哪里高、哪里低、差异等。
(2)孟加拉湾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季风、洋流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增强的现象主要从气压、水温、气温等方面分析。
(3)2018年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的原因主要从降水、太阳辐射、蒸发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读图可知,该海区水温在28°C左右,整体水温高、差异小;西北、东南水温高于29°C,中部的水温低于28°C,故西北、东南水温高,往中部递减;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南海区有一处冷水区,呈舌状分布。
(2)据材料“研究表明,孟加拉湾南部冷池较强的年份,西南季风势力也随之增强”可知冷池与西南季风关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受西南风的影响,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由西南流向东北,呈顺时针运动,可将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南的较冷的海水输送至孟加拉湾南部,形成冷水池。西南季风出现于夏半年,夏半年陆地相比于海洋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近海面气温增温较陆地慢,气温偏低,气压高,与孟加拉湾北部的气温差异扩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西南季风增强。
(3)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带来的降水增多,多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冷池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风力增强,海面蒸发加大,加快潜热输送释放热量,故2018年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
故答案为:
(1)整体水温高、差异小;西北、东南水温高,往中部递减;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南海区有一处舌状冷水区。
(2)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呈顺时针运动,可将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南的冷海水输送至孟加拉湾南部。
夏半年陆地气温高、气压低。近海面气温偏低,与孟加拉湾北部的气温差异扩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3)降水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冷池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风力增强,促进海面蒸发,加快潜热输送释放热量。
【点评】本大题以孟加拉湾南部冷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温分布、冷池的成因、大气受热过程、海气相互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