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4.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15: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如图示意华北某地2012年2月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台田模式”是指当地在低洼处挖土成鱼塘,堆土成基台(台田)的一种常见耕作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  )
A.北京附近地势高,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
B.保定因为无河流补给,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
C.各城市中,衡水地下水埋藏深度是最浅的
D.唐山附近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如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完成2﹣2题。
2.导致2015~2018年咸海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上游径流量减少 B.人为取水量减少
C.湖面蒸发量增大 D.地下水水位下降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4.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如表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降水 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
甲 乙 丙 丁
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
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
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
3 2021年 35 61 74 63 66
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
5 2 022年 13 10 28 37 40
6.该退耕地最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7.第3、4场降水量相当,但第4场产生的径流量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异 B.前期降水状况的差异
C.林冠截留能力的差异 D.植被保水能力的差异
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如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湖泊位于河流源头 B.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C.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 D.无法判断
9.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江淮地区 B.华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松嫩平原
如图示意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河流附近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正负值代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方向。据此完成10﹣11题。
10.据图可知,该河段(  )
A.枯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B.丰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C.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D.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11.丰水年该河段附近地下水位最高值出现在(  )
A.5月 B.7月 C.9月 D.10月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如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淤积加强,河床变浅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侵蚀加强
D.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13.(2023春 福州期末)读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图中河流(  )
A.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
B.以地下水为主要的补给类型
C.MN处河谷发育在背斜构造上
D.①~④地中②最适宜发展聚落
14.(2024秋 泉州期中)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如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3 C.T2 D.T4
潜山站位于安徽潜水,属于皖河水系。研究发现,近50年来,经潜山站测得潜水的水文水系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极大。如图为1960﹣2010年潜山站河床河底多年平均高程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15﹣15题。
15.关于潜水河床变化趋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河床侵蚀、淤积交替,以侵蚀为主
B.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河床侵蚀、淤积交替,以淤积为主
C.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河床基本进入以侵蚀为主的阶段
D.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河床基本进入以侵蚀为主的阶段
草带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等作用对地表坡面实现减流减沙的功效,且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适合在环保实践中广泛推广。紫色土是紫色岩层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组成物质较粗,组织疏松,易于透水。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土壤退化十分严重,当地通过建立草带来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图示意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某坡地不同流量和(四季青)草带宽度条件下产流量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6﹣18题。
16.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草带能对坡面实现减流减沙功效的原因是(  )
A.减小了径流总量 B.增加下渗量
C.加快水循环速度 D.减小蒸发量
17.该坡地产流量(  )
A.随流量的增大和草带宽度的增大而减小
B.流量较小时,随草带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C.流量中等时,随草带宽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
D.流量较大时,不同草带宽度的稳定产流量差异较小
18.推测中高流量情况下,草带宽度从75cm增加到100cm时其减沙效果变弱的主要原因是(  )
A.降雨强度增大 B.水流径流量增加
C.冲刷时间变长 D.草带均匀分散水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9.(2023春 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的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泥沙输移介质。径流深是指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表为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基本信息。
河流 水文站 海拔(米) 多年冻土面积占比(%) 年降水量(mm) 年径流量(10m3) 年径流深(mm) 年输沙量(105t) 河道坡降(%)
黄河源 唐乃亥 2770 37 576 201.5 178 119.9 0.104
长江源 直门达 3546 96 421 132.1 92 98.9 0.164
注:水文站以上河段为该河的河源。
(1)与黄河源相比,说出长江源的水文特征。
(2)青藏高原的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多年冻土面积占比相关性最高。分别说出其相关性,并分析原因。
(3)有人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河流输沙量呈增加趋势。你是否支持?请说出理由。
20.(2024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阿姆河流域(如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学活动,广泛搜集资料,展示“流域内协调发展”学习成果。
任务一:水之源
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北流入咸海(内流湖)。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个国家,其年径流量671亿m3,比中亚第二、三名的锡尔河、伊犁河加起来的水量都多。与锡尔河一起孕育了欧亚丝路上最繁华的绿洲文化。表1为1951﹣2005年阿姆河产流区(甲地上游地区)多年平均产流构成。
任务二:水之患
阿姆河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前苏联时期,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水库,主要应用于航运和灌溉。河流开发对流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任务三:水之未来
阿富汗政府于2022年3月开始,在巴尔赫省修建库什特帕运河,取水口位于巴尔赫省卡尔达尔区阿姆河左岸。阿富汗每年从阿姆河抽取的水量对中亚国家非常敏感。他们至今尚未与阿富汗就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达成一致协议。
产流类型 水量/mm
冰川产流 53
融雪产流 240
降雨产流 67
(1)分析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的自然原因。
(2)阐述前苏联时期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你为阿姆河流域用水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21.(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干流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西坡,向西南流经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 333千米,只有145千米在墨西哥境内;流域面积64.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水含沙量很高,河水浑浊,呈暗褐色。
(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多为季节河,一般断流多发生在季节,分析原因。
(2)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2.(2024 永春县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色溶解有机物,是溶解有机物中具有光学特性的部分,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尤其是吸收紫外线,其来源、迁移与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水中的碳循环。陆地的岩土体中赋存大量有色溶解有机物。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通过降低光强度来抑制光合作用。研究发现,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海域(如图)夏季会出现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该高值区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发挥了重要的碳汇功能。
(1)分析夏季径流、夏季海水运动分别在该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形成中的作用。
(2)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通过降低光强度来抑制光合作用,但总体上仍然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试分析原因。
(3)简述北冰洋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发挥碳汇功能的机制。
新课预习衔接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末)如图示意华北某地2012年2月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台田模式”是指当地在低洼处挖土成鱼塘,堆土成基台(台田)的一种常见耕作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  )
A.北京附近地势高,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
B.保定因为无河流补给,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
C.各城市中,衡水地下水埋藏深度是最浅的
D.唐山附近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
【分析】地下水埋藏深浅与地形地势、水资源的开采、下渗、地下径地下水回灌等有关。
【解答】解:北京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是因为过得开车地下水所致,而不是因为地势高,故A错误。
保定有河流流经,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深不是因为无河流补给,B错误。
根据地下水位等深线可知,离海越远,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深,衡水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不是最浅,C错误。
唐山附近人口多,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而地表水不足,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下水埋藏深浅的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如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完成2﹣2题。
2.导致2015~2018年咸海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上游径流量减少 B.人为取水量减少
C.湖面蒸发量增大 D.地下水水位下降
【分析】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气候变暖,蒸发旺盛,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蒸发,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内缩小;人口增多,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缩小容;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缩小。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咸海水面面积有微小增加趋势,这可能与温度升高造成冰川积雪加速消融和山区降水增多导致上游流出山口的径流量增加、沿途和湖区人为取水量减少等有关,A错误,B正确。
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加剧咸海萎缩,咸海水面面积会减小,D错误。
蒸发量增大易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水面萎缩,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导致2015~2018年咸海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结合材料“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及图可知,河流水被山体崩积物堵塞形成水湫池和甘湫池。由图可知杏园坡断层被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截断,说明杏园坡断层早于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形成,A正确,C错误。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看出河流大体是由南向北流动,因此可推断图示区域南高北低,甘湫池海拔高于水湫池,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湫池是杏园坡断层时期形成的,甘湫池是甘湫池断层时期形成的,说明水湫池早于甘湫池形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形态为南宽北窄,①错误。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地势整体为南高北低,可推断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应为自南向北移动堆积,因此南侧堆积物粒径大,北侧粒径小,②正确。
该处为“V”形谷,且堆积体南宽北窄,因此北部受到地形限制,堆积体狭长向北延伸,粒径逐渐变小,形成下层堆积体,之后滑落的堆积物覆盖在其上,形成上层粒径大,下层粒径小的分层结构,而南部层理较差,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分析】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主要从补给、下渗、蒸发、面积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比较两堰塞湖面积可直接得出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①正确。
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甘湫池位于水湫池上游,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②正确。
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渗漏严重,雨季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旱季降水少,渗漏量大于补给量,出现干涸,③正确。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山区,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蒸发量与补给量大致平衡,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如表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降水 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
甲 乙 丙 丁
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
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
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
3 2021年 35 61 74 63 66
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
5 2 022年 13 10 28 37 40
6.该退耕地最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组研究的是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当地种植油松、沙棘等耐旱的原生植被,说明当地气候相对干旱,水土流失较明显。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候相对干旱,水土流失严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第3、4场降水量相当,但第4场产生的径流量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异 B.前期降水状况的差异
C.林冠截留能力的差异 D.植被保水能力的差异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以及季节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流域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汛期(出现时间以及长短,主要受河流补给方式的影响)、水位(高低)、含沙量(大小,主要受流速、流域植被覆盖率、土质等因素的影响)、结冰期(有无、长短,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流速(快慢,主要受流域地势起伏的影响)、水能(丰欠程度,主要受径流量大小以及河流落差等因素的影响)、特殊现象(凌汛、断流)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正常情况下,2022年(植被种植的第4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林冠截留能力、植被保水能力均强于2021年(植被种植的第3年),ACD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场降水的降水量、降水强度相当,但第3场产生的径流量小于第4场,故有可能是因为第4场降水之前有降水发生,短时间内经历至少两次降水,土壤很快饱和,下渗少,地表径流量较大,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径流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如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湖泊位于河流源头 B.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C.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 D.无法判断
【分析】水往低处流,河流与湖泊总是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读图时要根据水位差判断补给关系。二者水位相同时,湖泊水量达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湖泊与河流相通。从图中河湖的补给关系来看,从3—9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9—12月份,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是河流补给湖泊。综上可推知,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C正确,D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没有发源于湖泊,湖泊没有位于河流的源头,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补给关系无法判断湖泊与河流的地势高低,因此无法判断河流是否最终注入湖泊,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江淮地区 B.华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松嫩平原
【分析】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该区域河、湖水位较高的季节为夏季(6~9月左右),而且在7月左右水位低。结合所学中国气候相关知识可知,江淮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季(6~9月),随着锋面雨带的季节移动,7、8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江淮地区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常出现“伏旱”天气,所以该湖泊最可能位于江淮地区,A正确。
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松嫩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为雨季,河、湖水位较高,与图示信息不符合,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如图示意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河流附近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正负值代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方向。据此完成10﹣11题。
10.据图可知,该河段(  )
A.枯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B.丰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C.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D.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分析】河流和地下水具有互补关系,一般在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解答】解:通过读图可知,无论枯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在枯水期的转化量均为负值,即地下水补给江水,A错误。
在丰水期江水水位上涨,超过地下水位,江水向地下渗漏,补给地下水,B正确。
不论是枯水年还是丰水年都存在江水补给地下水和地下水补给江水的时期,不会只出现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或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的现象,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1.丰水年该河段附近地下水位最高值出现在(  )
A.5月 B.7月 C.9月 D.10月
【分析】地下水与河流水很多时候存在互补关系,一般是河流的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但也有例外,例如黄河地上河段一直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解答】解:分析图示可知,无论是丰水年、枯水年还是平水年,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的量都是8月最大,该时间段的地下水位快速上升,9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量基本持平,地下水位达到最高,而10月降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较快,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地下水位开始下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下水位变化,难度一般,关键是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如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淤积加强,河床变浅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侵蚀加强
D.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凌汛、径流量变化、流速、补给类型等。
【解答】解:根据题干“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可知,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会导致黄河小北干流河倒灌,从而使该河段河水的水位上升、流速减缓和淤积增强,河床变浅,A正确,B错误。
渭河的洪峰使该河段河水的水位上升、流速减缓和淤积增强,并没有加剧侵蚀,C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可知,河道摆幅并没有增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河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2023春 福州期末)读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图中河流(  )
A.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
B.以地下水为主要的补给类型
C.MN处河谷发育在背斜构造上
D.①~④地中②最适宜发展聚落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凸高为低,等高线向高处凸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弯曲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河流发育在山谷处,方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
河流补给是指河流中水的来源,河流水的补给来源有多种形式,包括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这些不同的河流水补给方式,其最终都源于降水。
【解答】解:读图,结合图中的方向标和凸向可知,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
我国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因此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方式,B错误。
结合图中的岩层结构可知,该地岩层为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为背斜,C正确。
②地为凹岸,受到河流侵蚀较强,因此不适合发展聚落,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河流补给等,意在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分析具体地理特征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4.(2024秋 泉州期中)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如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3 C.T2 D.T4
【分析】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解答】解: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代表“地表径流”的是Q1。由图可知,从图最左段至T1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至最大,T1—T2之间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T2时刻地表径流为O,T2时刻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T3时刻是壤中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T4时刻是浅层地下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表径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潜山站位于安徽潜水,属于皖河水系。研究发现,近50年来,经潜山站测得潜水的水文水系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极大。如图为1960﹣2010年潜山站河床河底多年平均高程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15﹣15题。
15.关于潜水河床变化趋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河床侵蚀、淤积交替,以侵蚀为主
B.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河床侵蚀、淤积交替,以淤积为主
C.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河床基本进入以侵蚀为主的阶段
D.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河床基本进入以侵蚀为主的阶段
【分析】河床在自然条件下或受人工建筑物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及其过程。河道的平面态势,包括主流线、水边线及其所构成的平面形态(如汊道、弯道、边滩、江心洲)以及水面现象等有关形态要素的总称。河床的演变由于输沙不平衡引起的变形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朝着使变形停止的方向发展。
【解答】解:从图中河底高程变化趋势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底高程到达多年平均值,为冲淤变化的临界值,在此之前,河床侵蚀、淤积交替,以淤积为主,之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河底高程下降较多,以侵蚀为主,A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底高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呈波动下降趋势,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潜水河床变化趋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草带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等作用对地表坡面实现减流减沙的功效,且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适合在环保实践中广泛推广。紫色土是紫色岩层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组成物质较粗,组织疏松,易于透水。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土壤退化十分严重,当地通过建立草带来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图示意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某坡地不同流量和(四季青)草带宽度条件下产流量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6﹣18题。
16.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草带能对坡面实现减流减沙功效的原因是(  )
A.减小了径流总量 B.增加下渗量
C.加快水循环速度 D.减小蒸发量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带能拦截径流,使径流流速变慢、冲刷力和携沙能力减弱,不能减少径流总量,但可以减缓水循环速度,A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带能够增加雨水下渗量,使地表径流量减小,随着水流冲刷力的下降,坡面泥沙在草带上沉积,地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减少,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带增加了雨水下渗量,土壤湿度增加,蒸发量增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草带能对坡面实现减流减沙功效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7.该坡地产流量(  )
A.随流量的增大和草带宽度的增大而减小
B.流量较小时,随草带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C.流量中等时,随草带宽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
D.流量较大时,不同草带宽度的稳定产流量差异较小
【分析】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流量较小时,随草带宽度增加,产流量减小,B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流量中等时,随草带宽度增加,产流量先减小再增加,75厘米草带宽度的产流量最小,C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流量较大时,不同草带宽度条件下的稳定产流量(5分钟后)差异较小,D正确。
随流量的增大和草带宽度的增大,产流量变化不确定,A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产流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推测中高流量情况下,草带宽度从75cm增加到100cm时其减沙效果变弱的主要原因是(  )
A.降雨强度增大 B.水流径流量增加
C.冲刷时间变长 D.草带均匀分散水流
【分析】植被涵养水源的原理:增加土壤渗透性,减缓雨水下落速度,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暴雨洪峰流量等。
【解答】解:读图可知,中高流量情况下,草带宽度从75cm增加到100cm时,水流的径流量增加,侵蚀力度增强,草带的减沙效果减弱,B正确。
草带宽度从75cm增加到100cm时其减沙效果变弱的主要原因与降雨强度增大、冲刷时间变长关系不大,AC错误。
草带不能均匀分散水流,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草带宽度从75cm增加到100cm时其减沙效果变弱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9.(2023春 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的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泥沙输移介质。径流深是指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表为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基本信息。
河流 水文站 海拔(米) 多年冻土面积占比(%) 年降水量(mm) 年径流量(10m3) 年径流深(mm) 年输沙量(105t) 河道坡降(%)
黄河源 唐乃亥 2770 37 576 201.5 178 119.9 0.104
长江源 直门达 3546 96 421 132.1 92 98.9 0.164
注:水文站以上河段为该河的河源。
(1)与黄河源相比,说出长江源的水文特征。
(2)青藏高原的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多年冻土面积占比相关性最高。分别说出其相关性,并分析原因。
(3)有人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河流输沙量呈增加趋势。你是否支持?请说出理由。
【分析】(1)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有无凌汛、流速及水位。
(2)青藏高原的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多年冻土面积占比相关性最高及原因主要从径流量、固态水等方面分析。
(3)有人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河流输沙量呈增加趋势,支持主要从补给、径流量、输沙能力、土壤等方面分析;不支持主要从植被、下渗、地表径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长江源的径流量较小,冻土面积占比较大说明气温低,得出汛期较短、结冰期较长,坡降较大得出落差大、流速快,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的比值较大可以得出长江含沙量大。
(2)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多年冻土面积占比相关性很高,从表格中可以得出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原因为年降水量越多,河流的年径流量就会越大,年径流深度也越大;读图可知,河流与多年冻土占比面积呈负相关,原因为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越高,水多以固态形式呈现,河流径流量就会越小,年径流深度越小。
(3)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下河流的补给量增加,和冻土面积退化,进而影响不同地理要素的变化。
支持。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河段,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增加,携沙能力增加,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且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广,随着气温升高,部分冻土退化,地表物质变得疏松,易受外力侵蚀,河流的输沙量增加。
不支持。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低,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水分条件变好,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河流的输沙量减少;且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广,随着气温升高,部分冻土退化,河流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携沙能力降低,河流的输沙量减少。
故答案为:
(1)与黄河源相比,长江源径流较小;结冰期较长;汛期较短;落差较大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
(2)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因为年降水量越多,河流年径流量越多,年径流深越大;年径流深与多年冻土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因为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越高,固态水占比越多,河流年径流量越少,年径流深越小。
(3)支持。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河段,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增加,携沙量增加,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且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广,气温升高,冻土退化,地表物质疏松,易受侵蚀,河流的输沙量增加。
不支持。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气温升高,融水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河流的输沙量减少。且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广,气温升高,冻土退化,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河流的输沙量减少。
【点评】本大题以青藏高原河流相关信息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水文特征、影响径流深度的因素和全球变暖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20.(2024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阿姆河流域(如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学活动,广泛搜集资料,展示“流域内协调发展”学习成果。
任务一:水之源
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北流入咸海(内流湖)。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个国家,其年径流量671亿m3,比中亚第二、三名的锡尔河、伊犁河加起来的水量都多。与锡尔河一起孕育了欧亚丝路上最繁华的绿洲文化。表1为1951﹣2005年阿姆河产流区(甲地上游地区)多年平均产流构成。
任务二:水之患
阿姆河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前苏联时期,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水库,主要应用于航运和灌溉。河流开发对流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任务三:水之未来
阿富汗政府于2022年3月开始,在巴尔赫省修建库什特帕运河,取水口位于巴尔赫省卡尔达尔区阿姆河左岸。阿富汗每年从阿姆河抽取的水量对中亚国家非常敏感。他们至今尚未与阿富汗就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达成一致协议。
产流类型 水量/mm
冰川产流 53
融雪产流 240
降雨产流 67
(1)分析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的自然原因。
(2)阐述前苏联时期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你为阿姆河流域用水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分析】(1)河流流量大小与河流的补给水量有关,阿姆河为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其流量大小的自然原因主要考虑冰雪融水多少、沿途的蒸发量和下渗量。
(2)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
(3)阿姆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又位于水资源紧张的干旱地区,流域用水现状的优化策略应该结合实际,主要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要进行多国的合作与协调、水资源开发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
【解答】解:(1)据图可知阿姆河最终注入咸海,故为内流河;根据各类产流类型中的降雨产流水量最小可知,该区域比较干旱。据图可知乙地上游支流为季节性河流,补给水量少;甲地位于乙地的上游,该内流河沿途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水分蒸发和下渗损失多,越往下游水量越小,因此,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
(2)上游灌溉和水利工程导致阿姆河下游水量显著减少,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断流现象,使得到达下游的水量大大减少,由于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咸海接收到的水量大大减少,导致湖面面积急剧缩小。湖面缩小又进一步导致湖水盐度升高,因为蒸发作用会浓缩湖水中的盐分。高盐度的湖水对湖中的生物群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许多淡水生物无法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咸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面积的缩小也影响了区域气候,咸海面积减小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气候变干,风沙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加剧。
(3)由于阿姆河流经多个国家,其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需要跨国界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建立跨国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或平台,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政策对话和利益协调,确保流域内各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阿姆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阿姆河流域的许多灌溉设施已经老化,效率低下,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对这些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灌溉效率。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耐旱、耐盐、高产的作物品种,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在流域内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通过发展低水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减少对农业和工业等传统高耗水行业的依赖。
故答案为:
(1)阿姆河为内流河,甲地位于乙地上游(或越往下游水量越小);沿途气候干旱(或降水少),水分蒸发强;土质疏松,下渗损失多;乙地上游支流为季节性河流,补给水量少。
(2)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咸海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或气候变干,风沙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或土地荒漠化加剧;盐度升高(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咸海鱼类减少)
(3)加强国际沟通合作(或将阿富汗纳入阿姆河管理体系),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推广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或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进老旧灌溉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或降低高耗水工业比例、种植耐旱品种作物等)。
【点评】本题以阿姆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系水文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1.(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干流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西坡,向西南流经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 333千米,只有145千米在墨西哥境内;流域面积64.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水含沙量很高,河水浑浊,呈暗褐色。
(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多为季节河,一般断流多发生在季节,分析原因。
(2)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断流发生的季节及原因应从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2)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1)读图可知,科罗拉多河中下游支流流域接近30°N,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地表径流少,容易断流;中下流支流多流经沙漠地区,下渗作用强,河水容易中途消失,导致断流;夏季时,当地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生产需要大量用水,大量引水灌溉和供水,使得部分支流下流断流。
(2)题意表明,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的主要原因应用水循环原理进行解释。科罗拉多河流域整体气候干旱,越往下游,纬度越低,气温越高,蒸发越旺盛,土壤盐分容易在表层积累,土壤含盐高;当地农业引水灌溉过程中,大量盐类被灌溉用水溶解,灌溉余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从上游至下游河流沿岸农业用地面积大,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盐度逐渐积累,因此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流水量减少,使得盐度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1)夏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下渗作用强;大量引水灌溉。
(2)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含盐高;引水灌溉大量盐类被水溶解,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因此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下游河流水量减少。
【点评】本大题以科罗拉多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河流流量变化、盐度高低等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2.(2024 永春县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色溶解有机物,是溶解有机物中具有光学特性的部分,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尤其是吸收紫外线,其来源、迁移与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水中的碳循环。陆地的岩土体中赋存大量有色溶解有机物。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通过降低光强度来抑制光合作用。研究发现,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海域(如图)夏季会出现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该高值区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发挥了重要的碳汇功能。
(1)分析夏季径流、夏季海水运动分别在该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形成中的作用。
(2)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通过降低光强度来抑制光合作用,但总体上仍然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试分析原因。
(3)简述北冰洋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发挥碳汇功能的机制。
【分析】(1)夏季径流、夏季海水运动分别在该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从气温、入海径流量、海冰融化、沿岸流等方面分析。
(2)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通过降低光强度来抑制光合作用,但总体上仍然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水温、营养物质等方面分析。
(3)北冰洋有色溶解有机物高值区发挥碳汇功能的机制主要从生物吸收、生物排放、光合作用、海冰覆盖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夏季气温升高,受气温升高影响积雪、冻土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携带营养物质增多,河流挟带陆源有色溶解有机物较多,并在入海口附近聚集。夏季海冰大面积融化,漂浮的海冰以及融化的海水强烈侵蚀海岸,大量有色溶解有机物输入海中;海冰减少,海水融化,沿岸流增强,河口附近聚集的有色溶解有机物在沿岸流作用下流动扩散,相关物质集聚,形成一定范围的高值区。
(2)浮游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水温以及营养物质,有色溶解有机物能更好的吸收太阳辐射,尤其是吸收紫外线,从而提高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生存;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3)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将有色溶解有机物固定在生物体内,而有色溶解有机物含有大量的碳,相应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之后有色溶解有机物随排泄物沉降至海底,并未暴露在空气之中,增加碳汇;浮游生物众多,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固碳量大;纬度高,海冰覆盖时间长,厌氧环境维持时间长,微生物分解慢,生成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发挥碳汇功能。
故答案为:
(1)径流:夏季气温升高,积雪、冻土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挟带陆源有色溶解有机物较多,并在入海口附近聚集。海水运动:夏季海冰大面积融化,海水强烈侵蚀海岸,大量有色溶解有机物输入海中;海冰减少,沿岸流增强,河口附近聚集的有色溶解有机物在沿岸流作用下流动扩散,形成一定范围的高值区。
(2)有色溶解有机物吸收太阳辐射,尤其是紫外线,提高水温;高浓度的有色溶解有机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3)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将有色溶解有机物固定在生物体内,且之后有色溶解有机物随排泄物沉降至海底,增加碳汇;浮游生物众多,光合作用固碳量大;纬度高,海冰覆盖时间长,厌氧环境维持时间长,微生物分解慢,发挥碳汇功能。
【点评】本题以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海域位置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水运动形式、海洋生物影响因素、海洋对碳汇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