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萧萧”“挑”“促织”“篱落” 等,积累丰富的古代诗词词汇,提升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想象画面以及探讨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诗句表面深入挖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体会古代文人借景抒情、思乡念亲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想象、绘画、语言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产生的缘由,感受诗中的秋意和复杂的情感交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秋天落叶纷飞、寒风吹拂的视频,同时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引导: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秋天?你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哪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言,描述秋天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在古代,有许多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对秋天有着独特的感受,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看看他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其诗多写田园风光,尤擅长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资料补充:叶绍翁一生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在外,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他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就像这首《夜书所见》,也是他在客游途中,看到秋天的夜景,触景生情而写下的。
(三)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许多人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叶绍翁也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期客居他乡,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叶绍翁独自一人在外散步。秋风瑟瑟,落叶纷飞,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这时,他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还有孩子们捉蟋蟀的身影,这一幕勾起了他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四)朗读节奏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教师范读时,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节奏,多读几遍,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好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2.指名朗读: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他们的朗读是否准确、有感情,节奏是否恰当。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字词读写与注释
1.生字学习
出示生字:促、深、挑
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重点强调 “促” 是平舌音,“深” 是翘舌音,“挑” 是多音字,在诗中读 “tiǎ”。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如 “促” 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亻”,右边是 “足”;“深” 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氵”,右边是 “罙”;“挑” 同样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扌”,右边是 “兆”。
2.书写指导: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如 “促” 字,“亻” 的撇要写得舒展,“足” 字的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深” 字,“氵” 的三点要分布均匀,“罙” 字的横画要注意长短和间距;“挑” 字,“扌” 的横要短,竖钩要直,右边 “兆” 字的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和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写 3 - 5 遍,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和规范。
3.重点字词注释
萧萧:形容风声。(举例:我们在秋天的树林里,常常能听到萧萧的风声,仿佛是风在和树叶说话。)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展示梧桐树叶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引导学生联想秋风刮过,身上感觉寒冷的情景)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结合写作背景,解释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所以称自己为 “客”,此时心中涌起的就是思乡的情绪)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可以用一根小木棍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 “挑” 的动作)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展示蟋蟀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蟋蟀)
篱落:篱笆。(展示篱笆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篱笆的样子)
(六)诗句详解
1.第一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秋风呼呼地吹着,梧桐树的叶子纷纷飘落,发出萧萧的声响,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这里诗人通过描写秋风、梧叶和寒声,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凄凉、冷清)
2.第二句 “江上秋风动客情”
意思:江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诗人作为旅客的思乡之情。
深入理解:诗人客居他乡,看到江上的秋风,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秋风会 “动客情”?(因为秋风带来了秋天的气息,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而诗人又远离家乡,所以秋风触动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第三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
意思:诗人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深入理解:诗人并没有亲眼看到儿童捉蟋蟀,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下一句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可以推断出,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可能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一句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充满童趣)
4.第四句 “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思: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
深入理解:在这凄凉、冷清的秋夜,远处篱笆下的那盏明灯显得格外醒目。这盏灯给诗人带来了什么?(一丝温暖和慰藉,同时也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七)全文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旅客的思乡之情。我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因为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
(八)诗句赏析
1.前两句赏析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萧萧的秋风、飘落的梧叶和江上的寒风,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动静结合:“萧萧梧叶送寒声” 是动态描写,秋风中梧叶的声响清晰可闻;“江上秋风” 是静态描写,描绘出秋风在江面上吹拂的画面。动静结合,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层次感。
2.后两句赏析
以乐衬哀: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孩子们捉蟋蟀的欢乐场景,与自己孤独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寂寞。
想象丰富:诗人并没有直接看到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而是通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一细节,展开想象,推测出孩子们在捉蟋蟀。这种想象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九)拓展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陆游通过描写黄河、华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沦陷区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将《夜书所见》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对比,思考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写于南宋时期,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不同点:《夜书所见》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十)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叶绍翁在秋夜中思念家乡的孤寂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热爱自己的家乡。
(十一)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