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夜书所见
核心素养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想象画面以及探讨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诗句表面深入挖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萧萧”“挑”“促织”“篱落”等,积累丰富的古代诗词词汇,提升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体会古代文人借景抒情、思乡念亲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想象、绘画、语言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一)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有一位漂泊异乡的诗人叶绍翁,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其诗多写田园风光,尤擅长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三)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许多人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叶绍翁也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期客居他乡,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叶绍翁独自一人在外散步。秋风瑟瑟,落叶纷飞,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这时,他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还有孩子们捉蟋蟀的身影,这一幕勾起了他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四)朗读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shào
tiǎo
xiāo
cù
lí
(五)字词读写与注释
送
挑
sòng
tiǎo
送给
送别
挑战
挑事
(五)字词读写与注释
挑
造句:我向哥哥发起挑(tiǎo)战,要与他进行挑(tiāo)水比赛。
tiāo (挑水)(挑选)(挑三拣四)
tiǎo (挑战)(挑事)(挑拨是非)
(五)字词读写与注释
【重点字词注释】
萧萧:形容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六)诗句详解
【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秋风呼呼地吹着,梧桐树的叶子纷纷飘落,发出萧萧的声响,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这里诗人通过描写秋风、梧叶和寒声,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凄凉、冷清)
(六)诗句详解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意思】江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诗人作为旅客的思乡之情。
【深入理解】诗人客居他乡,看到江上的秋风,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秋风会“动客情” (因为秋风带来了秋天的气息,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而诗人又远离家乡,所以秋风触动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诗句详解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意思】诗人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深入理解】诗人并没有亲眼看到儿童捉蟋蟀,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下一句“夜深篱落一灯明”可以推断出,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可能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一句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充满童趣)
(六)诗句详解
【第四句“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思】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
【深入理解】在这凄凉、冷清的秋夜,远处篱笆下的那盏明灯显得格外醒目。这盏灯给诗人带来了什么?(一丝温暖和慰藉,同时也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七)全文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旅客的思乡之情。我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因为深夜里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
(八)诗句赏析
【前两句赏析】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萧萧的秋风、飘落的梧叶和江上的寒风,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八)诗句赏析
【后两句赏析】
【以乐衬哀】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孩子们捉蟋蟀的欢乐场景,与自己孤独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以乐景写哀悼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寂寞。
(九)拓展阅读
古代思乡人——游子
古代的游子是指在外旅行或在外居住的人。因为古代没有电话、互联网,那时的交通、通信极其困难。如果想要写封信,需托别人顺路送给家人,经过数天、甚至数月家人才能收到。
思乡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古代文人考入仕途后四处为官,远离家乡,便写下很多思念家乡的诗句,来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九)拓展阅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十)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叶绍翁在秋夜中思念家乡的孤寂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热爱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