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解决问题1》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剩余数量”等实际问题,掌握连减、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借助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总数 - 部分数 = 另一部分数”的数学思想。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连减、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二)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播放春节贴窗花的短视频片段,引出剪纸小组剪窗花的情境:“同学们,春节贴窗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看,剪纸小组的同学正在忙着剪窗花呢,这里面藏着数学问题,咱们一起去看看!”
2. 呈现教材中剪纸小组剪窗花的主题图及问题:“剪纸小组要剪96张窗花,第一天剪了14张,第二天剪了15张,还剩多少张没剪?”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阅读理解,分析问题
- 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总数是96张,第一天剪14张,第二天剪15张,求剩余数量。
- 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教师示范画线段图,总长表示96张,两段分别表示14张和15张,剩余部分为所求,提问:“从线段图上看,怎么求剩下的数量?” 引导学生得出“总数 - 第一天剪的 - 第二天剪的 = 剩下的”“总数 - (第一天剪的 + 第二天剪的) = 剩下的” 。
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分步列式或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 小组交流:“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互相检查计算对不对。” 小组内分享解题思路,讨论不同方法。
- 展示汇报:
- 方法一(分步):先算第一天剪完剩的,96 - 14 = 82(张);再算第二天剪完剩的,82 - 15 = 67(张) 。
- 方法二(综合算式连减):96 - 14 - 15 = 67(张) ,讲解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方法三(综合算式带括号):先算两天一共剪的14 + 15 = 29(张),再算剩余96 - 29 = 67(张),综合算式为96 - (14 + 15) = 67(张) ,强调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的。
3. 回顾反思,检验答案
- 引导学生检验:“怎么知道咱们算得对不对呀?” 用“已剪数量 + 剩余数量 = 总数”验证,14 + 15 + 67 = 96(张),与总数一致,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12分钟)
1. 基础练习:呈现教材随堂练习“书店进童话书”问题(书店一共进了80本童话书,上一周卖了25本,这一周卖了38本,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独立用综合算式解答,80 - (25 + 38) = 17(本) ,巩固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2. 变式练习:学校篮球比赛情境题(学校举行篮球比赛,上半场蓝队得了24分,下半场两个队得分一样多,蓝队全场42分,红队全场38分,求上半场红队得分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38 - (42 - 24) = 20(分) 解答,提升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蜀宝”玩偶问题(某商店进了85个吉祥物‘蜀宝’玩偶,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9个,还剩多少个没卖?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用85 - 26 - 19 = 40(个)和85 - (26 + 19) = 40(个) 解答,体会解题策略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 提问引导回顾:“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收获不少吧,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 总结梳理:“我们学会了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用连减或者先算部分和再用总数减的方法;还知道了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很重要。遇到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忙分析,要记得检验答案对不对哟!”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借助生活情境和线段图,多数学生能掌握解题方法,但部分学生分析复杂数量关系时仍有困难。后续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多画、多分析线段图,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关注不同水平学生,及时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