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文中自然之美,体会中国文学描绘自然的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语言运用:会认 “洼、印” 等 6 个生字,会写 “铺、泥” 等 13 个字,会写 “水泥、放晴” 等 15 个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明朗、凌乱” 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课文描写在脑海中构建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的美,包括色彩美、意境美等,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种美的感受,如绘画、写作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金色巴掌” 水泥道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学会运用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结合个人体验,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角和情感的描写自然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秋天的街景图片,其中有一条铺满落叶的道路,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景色的直观感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也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从学生熟悉的秋天景色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张秋生:是著名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充满童趣,常常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展现出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也能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介绍作者,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字词教学
1.出示生字词:洼、印、凌、增、棕、靴、水泥、放晴、明朗、金黄、雨珠、落叶、闪闪发光、尽头、平展、排列、规则、凌乱、增添、湿漉漉 。教师纠正读音,如 “洼(wā)”“凌(líng)”“棕(zōng)”“靴(xuē)” 等。
2.理解词语
明朗:展示晴朗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明朗” 就是光线充足、明亮的意思,文中用来形容雨后放晴的天空。
湿漉漉:展示湿漉漉地面的图片,让学生联系下雨天地面的情况,理解该词意思。
熨帖,教师通过动作演示,把一张纸平整地贴在桌子上,解释说就像落叶紧紧地、平整地贴在水泥道上,这就是 “熨帖” 的感觉。
凌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描述凌乱的房间,再思考文中 “凌乱” 形容落叶排列不规则的样子。
3.指导书写
“铺”:左右结构,“钅” 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 “甫” 要写得舒展,注意笔画的穿插。
“晶”:品字结构,三个 “日” 要写得大小均匀,上 “日” 稍小,下两个 “日” 要紧凑。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同时注重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 在上学路上发现法国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把水泥道装扮得非常美丽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自然段):写一夜秋风秋雨之后,天放晴了,“我” 背着书包上学去。
第二部分(第 3 - 9 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景。
第三部分(第 10 - 11 自然段):写 “我” 发出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的感叹。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五)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水泥道和落叶的句子,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来,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彩色的、闪闪发光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泥道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将落叶比作金色小巴掌,“熨帖”“平展” 写出了落叶与水泥道贴合的状态,“凌乱” 写出了落叶排列的不规则,却别具美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自然之美的独特欣赏。
2.开展 “我是小画家” 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小组合作和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赏析
1.赏析重点段落(第 6 - 9 自然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水泥道的美的?
(1)从颜色方面:“金色” 的落叶、“棕红色” 的小雨靴,描绘出秋天色彩的丰富。
(2)从形状方面:把落叶比作 “金色小巴掌”,把小雨靴比作 “棕红色的小鸟”,形象生动。
(3)从作者的感受方面:“我” 走在水泥道上,觉得自己好像也成了美景的一部分,“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体现出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
(1)观察细致:作者对落叶的形状、排列,水泥道的样子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2)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如临其境。通过深入赏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
1.展示一些其他季节道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是春天、夏天或冬天的道路,会有怎样的景色,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
2.推荐阅读张秋生的其他作品,如《小巴掌童话》,感受他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阅读兴趣。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欣赏了秋天雨后水泥道的美景,体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还学习了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和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九)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风秋雨
水泥道:彩色地毯
落叶:金色小巴掌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感受美景,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方面,部分学生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个别小组合作效率不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另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展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