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感受文中自然之美,体会中国文学描绘自然的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语言运用
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课文描写在脑海中构建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的美,包括色彩美、意境美等,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种美的感受,如绘画、写作等。
审美创造
(一)导入
你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过景色的变化吗?
(二)作者简介
张秋生:著名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充满童趣,常常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展现出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也能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字词教学
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字词教学
左窄右宽
左右等宽
左宽右窄
半包围
“品字形”结构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整体感知
【明确】课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法国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把水泥道装扮得非常美丽的故事。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一夜秋风秋雨之后,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景。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我”发出“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的感叹。
(五)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第1 ~ 4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我”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天空 地面 水洼
都是什么样子的?
探究一 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五)合作探究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你是怎么理解“明朗”一词的?
(1)找近义词“晴朗”。
(2)联系上文的“天开始放晴了” 。
(3)联系生活实际中所看到的晴朗天空的样子。
找近义词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五)合作探究
边想象画面边朗读第1 ~ 4自然段。
读得舒缓一些
读得语气强烈一些
(五)合作探究
自由读第5 ~ 8自然段,找一找这一部分难理解的词语,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熨帖
凌乱
(1)查字典。
(1)联系上文的“排列得并不规则”
(2)联系下文的“平展地粘在水泥
道上”
(2)反义词:“整齐”“规则”
(3)课文插图
(五)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第9 ~ 11自然段,然后思考:平常普通的水泥道,“我”为什么会觉得“真美啊”?
因为“我”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普通事物的美。
(五)合作探究
圈画出“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景物。
探究二 比较阅读,完成小练笔
(五)合作探究
“阅读链接”中的内容与课文中第5~7自然段,同样是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这两部分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自报家门》的片段是对多种景物进行简略的描写;课文中第5~7自然段是围绕着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进行细致的描写。
1.赏析重点段落
(六)课文赏析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水泥道的美的?
【明确】
从颜色方面:“金色”的落叶、“棕红色”的小雨靴,描绘出秋天色彩的丰富。
从形状方面:把落叶比作“金色小巴掌”,把小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形象生动。
从作者的感受方面:“我”走在水泥道上,觉得自己好像也成了美景的一部分,“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体现出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体会写作手法
(六)课文赏析
明确:
观察细致:作者对落叶的形状、排列,水泥道的样子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如临其境。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总结了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比如找近义词或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借助插图等。学会了运用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描写方法仿写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