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旁骛( ) 佝偻( ) 解剖( ) 扯直( )
2、根据拼音填写字词。
(1)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chán( )师
(2)百xíng( )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
(3)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wù( ),便是敬
(4)《庄子》记gōu lóu( )丈人承蜩的故事
(5)从学理方面说,便是xiè dú( )职业之神圣
(6)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guō( )不舍
3.解释下面加点粗词的含义。
(1)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
(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5)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
(6)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
4.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
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设有2400个阅读坐席;建有国内藏书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可存放715万册图书,从精准定位取书到由机器人配送至阅览区只需15分钟。北京城市图书馆促进了北京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样本。
5.下面句子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C.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D.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   ?  ,  ?  ,  ?解读《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精髓,我们要像唐玄奘那样去工作——敬业!
①一片诚心,一往无前,十世修行,千锤百炼
②不到西天,死不回国,不得真经,誓不回还
③抛开利欲,拒绝美色,心无旁骛,灵山在前
④是什么使唐玄奘立下如此豪迈的誓言
⑤是什么注定唐玄奘如此的超俗与非凡
⑥是什么使唐玄奘取得真经美名万古
A.②④③⑤①⑥   B.④②⑤③⑥①
C.①⑤②⑥③④ D.③⑤①⑥②④
7.填空
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
主体部分别论述了 和 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 ”,乐业就是“ ”,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 式。通过几个词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 结构,这几个词语分别是 、 、 。
课文是怎样论述敬业的?试找出表明论述层次的语句,并说出主要的论证方法。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9.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10.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11.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12.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13.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14.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15.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核心企业超400家,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身智能产业集群。以优必选科技研发的“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为例,其融合视觉导航与仿生关节技术,可自主完成家庭服务、物流配送等任务。政策层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专利授权量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量的34%。尽管产业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仍需突破。
材料二
技术研发领域,中国团队在具身智能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灵巧手”仿生机械臂,抓取精度达0.01毫米,填补国内高精度操作空白;华为联合中科院开发的“盘古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跨场景语义理解与决策响应,任务执行准确率提升至92%。值得关注的是,宇树科技推出的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1”,凭借动态平衡算法与轻量化设计,适应复杂地形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报告指出,我国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领域的论文引用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芯片算力瓶颈仍是制约技术迭代的核心挑战。
材料三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加速渗透社会各领域。工业领域,新时达机器人推出的“智能焊接系统”通过视觉识别实现焊缝自动修正,效率提升50%;医疗领域,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完成超万例精准操作,误差小于0.3毫米;教育领域,科大讯飞“阿尔法蛋”机器人覆盖全国500余所学校,助力个性化教学。据《2025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蓝皮书》,具身智能在养老陪护、灾害救援等场景覆盖率年均增长45%。 。然而,传感器成本高昂、数据隐私风险及伦理争议等问题,仍需政策与技术协同解决。
表1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渗透率及主要技术挑战
应用领域 2023年渗透率 2025年预测渗透率 平均增长率 主要技术挑战
工业制造 18% 32% 28% 视觉识别精度不足
医疗健康 12% 25% 45% 传感器成本过高
教育服务 8% 15% 34% 个性化算法适配性弱
养老陪护 5% 12% 55% 伦理争议和隐私风险
灾害救援 3% 9% 60% 复杂地形动态平衡算法待突破
数据来源:《2025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蓝皮书》
1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B.华为联合中科院开发的“盘古多模态大模型”提升了任务执行的准确率。
C.中国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领域的论文引用量已位居全球第二。
D.具身智能在养老陪护、灾害救援等场景的覆盖率正快速增长。
17. 结合材料三表格和文字,在横线处补写结论。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此,技术研发需优先降低传感器成本。
B. 由此可见,渗透率增长与技术挑战呈正相关。
C. 这表明,应用场景扩展需平衡效率与风险。
D. 总之,政策支持是解决伦理争议的唯一途径。
18.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从 ①、②、③ 三方面努力。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4.9亿人次走进7046家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数量较上年均有增长。面向未来,博物馆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要更加紧扣社会发展脉搏,勇担文化使命,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生动载体。
②【甲】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纵深与文明根脉。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所孕育的红山文化,便是这一讲述的鲜活样本。在牛河梁博物馆中,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所揭示的祭祀体系与社会组织,折射出距今五六千年中华大地的精神信仰与秩序萌芽,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轨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些特性在各大博物馆展陈中得以具象呈现。新时代博物馆的使命,正是以高度历史自觉,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印记讲述为“听得懂、记得牢”的中国故事。
③【乙】 。随着博物馆热的逐年递增,“到博物馆去”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发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然而,目前不少博物馆仍囿于“考古式”展示,重器物考据、轻人文表达,导致观众“看不懂、看不下、记不住”。博物馆建设不能“千馆一面”,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应深耕特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用文物背后的“人”与“情”打动观众。国家博物馆近年来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数说犀尊”的智慧展厅到“盛世欢歌”的文物舞台剧,从“专家讲解周”到“古代中国·通识”研学课程,这些创新尝试让静态的展陈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使文物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课程。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让击鼓说唱俑穿越两千年“活起来”,复原于舞台之上。“凤冠”系列文创则以大众化设计触达年轻人群体,引导他们从美的兴趣出发走进博物馆、亲近历史。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空间,更应是情感的空间、价值的空间。让博物馆从静态的展示场所,转变为 ,是让中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④【丙】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止于“自说自话”,更要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博物馆要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的方式与内容,不断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例如,故宫博物院等全国著名博物馆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联合办展、参与国际博物馆论坛、开展文物数字化展示等方式,扩大中华文物在全球的影响力。秦始皇兵马俑、青铜器文明等主题展览先后赴欧美、亚洲多国展出,使海外公众近距离领略中国古代文明。
⑤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和文化创新的引擎。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19.将下列三句依次填在【甲】【乙】【丙】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①拓展教育功能,激活文物背后的“人”与“情”
②站稳历史高度,讲清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③融入全球叙事,展现文明交流的“广”与“深”
A.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②①③
20.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具体数据引出观点:博物馆要让文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生动载体。
B.第②段中用牛河梁博物馆的例子,强调新时代博物馆应把文明印记讲得“听得懂、记得牢”。
C.第③段中国家博物馆的创新做法与一些博物馆“考古式”的展示形成对比。
D.第⑤段把博物馆称为“桥梁”“引擎”,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在全球的影响力。
21.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画波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答案
1、wù gōu pōu chě 2.(1)chán(禅)师 (2)百xíng(行)(3)旁wù(骛)
(4)gōu lóu(佝偻)丈人 (5)xiè dú(亵渎)(6)强guō(聒)不舍 3.(1)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人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2)好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3)言行相顾:言行不互相矛盾。(4)素:素,平素、现在,这里作动词用,处于,安于现状。(5)说法:说教,讲道理。(6)受用:受益 4.北京城市图书馆改善了北京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典范。 5.B 6.A 7.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 乐业 责任心 趣味 总分总 总分 主眼 第一 第二 8.先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论述怎样敬业。文中体现论述层次的语句:“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主要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9.乐业 10.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11.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12.引出话题 13.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4、抓住“乐业”进行想象,根据实况评改 15.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16、A
17、 C
18.答案示例:① 突破核心技术② 加强产业链协同③ 优化政策与伦理规范(降低传感器成本、保障数据安全等)
19、D
20、D
21.答案示例:动态的文化生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