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统编版新教材(2024版)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良渚古城示意图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播放视频《黄帝陵祭祖、祭拜炎帝》
视频中为什么说最初的中国在山西陶寺?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有什么特点?
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
新课标要求:
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通过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我国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禅让”的含义和实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炎黄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知道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理解禅让制的含义;了解大禹的优秀品质;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家国情怀)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1万年-5000年):
农业产生: 1.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
文明起源: 1.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的遗址(陶寺都城)
2.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的遗址(良渚古城)
3.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遗址(牛河梁)
4.部落联盟:炎黄部落 尧舜禹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类文明: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唯物史观
时间:
原因:
大约5000年前
1.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
3.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表现: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
新石器时代中期(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唯物史观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产生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上层:统治者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早期国家形成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前,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播放《牛河梁遗址》
2.考古发现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任务二:你能从以下考古发现,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结论: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播放《良渚古城》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任务一:观察良渚古城示意图,结合教材P16内容,谈谈关于良渚古城你有何发现?
时间: 地点:
考古发现: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1.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任务二: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良渚遗址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
玉钺(象征军事权力)
1.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身面纹(神徽)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反映了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崇拜对象。
2.有上百件玉器随葬品的贵族墓葬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形成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
任务三:观看视频,我们了解到陶寺遗址的哪些历史信息?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间:
地点:
考古发现:
1.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2.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3.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任务四: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陶寺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铜环
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陶壶
兽面型玉饰
石磬
观象台
1.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2.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很多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3.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4.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5.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总结归纳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任务五:从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遗址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概况 距今5300—4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东北15千米
考古发现
1.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2.出土精美玉器;
3.出现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1.城址中部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2.出土玉钺、龙盘等礼器,小件青铜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3.出现大型墓葬、观象台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000-4000长江下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已经
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出现高等级建筑和大型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反山墓葬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玉琮王及其上的神人兽面纹
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
玉钺
炭化稻谷
王权、军权的象征
农业及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规模大。
良渚古城——浙江余杭——距今5300-4300年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陶寺都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
陶寺古城
城市功能完备、规划明显,有宫殿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业区等。
王权发达,
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
等级身份的象征;
礼制制度初步形成。
王权象征
彩绘蟠龙纹陶盘
乐器土鼓、鼍鼓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任务六:观察地图,结合所学,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陶寺古城
牛河梁遗址
良渚古城
1.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3.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三、远古的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任务一: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8内容,梳理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2.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量大部落结成联盟。
3.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蚩尤战败,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4.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阪泉
涿鹿
华夏族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历史上传说中的部落分布(距今五六千年)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何为部落?
何为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的暂时或者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
2.介绍黄帝陵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任务二: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黄帝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天下第一陵——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涿鹿之战打了蚩尤,之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延安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陵是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圣地。
3.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任务三:阅读以下材料, 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一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4.尧舜禹的禅让制
历史上传说中的部落分布(距今四五千年)
首领传位于贤德之人。
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政局
禹治水有功,得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
5.学史崇德——大禹治水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任务五: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他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能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故事:禹的父亲鲧(Gun)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6.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任务六:说说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考古发现证实的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还是神话传说,都是我们认识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过去发生的事情
考古证明、文字记载
证实
口耳相传
夸张记述
远古传说
真实历史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约5000年前,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地点:浙江余杭(长江流域)
考古发现:宫殿、水利系统、稻谷、玉器
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山西襄汾(黄河流域
考古发现:宫城、玉器、青铜器、符号陶壶、观象台
私有制、阶级分化严重,早期国家出现
远古的传说
炎帝、黄帝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
尧舜禹
禅让制(贤德之人)、大禹治水:奉献精神
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交流融合
课堂小结
1.陶寺遗址位于今山西襄汾县,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还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当时( )
A. 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B. 制陶工业分工严密
C. 墓葬文化已经体现儒家礼制 D. “家天下”观念普及
A
2.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其中的青铜面具(如下图)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古蜀国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这说明( )
A. 中华民族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四川地区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
C.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D. 中华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
A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D)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D
4.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B
5.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A
6.“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A
7.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