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每年11月下旬,美伊利诺伊州国家森林区内的蛇群都会大规模的开始移动,为即将来临的冬眠做准备。在移动的过程中,有的蛇出现在马路上,它们多到得关闭来往森林区的马路,才能避免蛇群被来往的车辆轧伤。伊利诺伊州国家森林区管理处官员表示,每年关闭马路的时间约为一个月,直到初冬的雪覆盖了马路。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蛇群结束冬眠时,这条马路会再次关闭一段时间,以便让蛇群平安返回原栖息、繁殖的地方。
尝试探究:上述材料中“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提示:给蛇让道有必要。了解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掌握
各种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产生背景。
应用
运用人地伙伴论思想,评价人类某些观点、行为的局限性和科学性。地理环境决定论
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核心思想:_________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_________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历史局限: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一、1.2.3.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人类中心论
产生背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_________,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_________ ,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伙伴论
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1.2.3.三、1.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征服自然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_________,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_____________。2.3.和谐统一可持续的发展教材P28“图2-1-2世界天然橡胶分布”
提示:天然橡胶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宗工业原料,并具有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重特性。产地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少数亚洲国家和尼日利亚等少数非洲国家。我国的天然橡胶产地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区;海南、云南的天然橡胶总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和35%。云南西双版纳虽然纬度偏高,但局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加之当地居民积极引种天然橡胶,并对其品种予以改良和精
选,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这一案例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根据图示,我们从天然橡胶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
(1)天然橡胶生长时,对自然环境要求严格,需要充足的光照、较高的气温和丰沛的降水。因此,天然橡胶在地球上分布的最北界在北纬18°左右。东南亚和西非几内亚湾一带是生长的理想地带。这里高温多雨,太阳辐射强烈,又是雨热同期。
(2)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满足了橡胶采割及加工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胶国,马来西亚更有“橡胶王国”之称。另外,斯里兰卡、印度、中国、利比里亚、巴西等,均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家。据统计,东南亚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80%以上。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地理环境决定论”中所说的地理环境仅包括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在人地关系上,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人类活动是自然制约的结果,所以其实质是自然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探究:
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列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时的社会发展正处于科技水平相当低的时期
B.刀耕火种、巢居、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真实写照
C.此时在人地关系中,人类臣服于大自然
D.工业革命以前,该理论盛行一时
【例证1】?答案:D
“听天由命”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些人的思想,据此回答(1)~(3)题。
(1)这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最初形成于 (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3)下列关于该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理论又名自然环境决定论
B.该理论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较弱的年代
【练习1】?C.该理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该理论认为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解析:(1)材料中那句话过分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2)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早期。
(3)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答案:(1)A (2)C (3)C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方法技巧】 图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象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的情景。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中心论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哪种理论,其内容是什么?
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例证2】?答案:D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我国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口号,据此回答(1)~(2)题。
(1)这个口号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下列有关该理论的观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
用的对象
B.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C.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适应
D.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练习2】?解析:(1)这句话的含义是“胆量决定产量”,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中心论思想。(2)人类中心论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1)B (2)C
人类中心论
时代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核心思想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历史局限及其影响
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误区警示】 “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理论是
完全错误的
该观点偏颇。“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中心论”体现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由于认识的片面性,这两个理论分别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和人类的作用,使人地关系的认识走向极端。但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方法技巧】 纲要法总结人类中心论的后果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性增长、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恶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陷入现代生活的困境,产生极大的困惑。困惑所带来的是深刻的反思: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不能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自主性,摆脱环境条件的控制;社会生产规模越扩大,生活需求越膨胀,需求供给的矛盾——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矛盾也就越尖锐;只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才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人地伙伴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人地伙伴论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人地伙伴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 ( )
①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 ②过分强调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③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④人类只有一切顺从自然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证3】?答案:C
我国古代道家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
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2)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始于
( )
A.古希腊时期 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C.18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3)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
A.跨流域调水 B.毁林开荒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
【练习3】?解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2)这种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被公认,是在人类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后,时间约为20世纪60年代。(3)跨流域调水是对资源的合理调配,其他选项都是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答案:(1)D (2)D (3)A
人地伙伴论的背景、思想和意义
时代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意义: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误区警示】 “人地伙伴论”自古就得到大家的公认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尽管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作为一种理论被大家公认,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
【方法技巧】 巧用模式图辨析三种人地关系思想
(1)图中内圆表示人类社会,外环表示地理环境。
(2)水平箭头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3)纵向箭头表示人地关系。一方面人类对地理环境具有改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对人类也有反作用。人类只有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单击此处进入 5分钟小练习教材P29活动
提示: 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班内组织辩论会,辩论正方是“乐观派”,反方是“悲观派”,以此培养我们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辩证性思维。
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都有失偏颇。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反,乐观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两种观点又都具有可取之处,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污染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程度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随着环保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将可能被减轻,甚至消除。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既不可以限制经济增长,也不可以让经济无限制地增长,应该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在地理环境的许可范围内,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1.过度捕捞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伏季休渔反映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伏季休渔措施的实施,则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鱼产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两种不同捕鱼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截然相反,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人类只
教材P29活动
提示:有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符合“人地伙伴论”的做法很多。在乡村,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轮伐轮牧、伏季休渔、防护林的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等;在城市,比如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功能区划分、产业结构与规模、废水废气净化设施、交通系统、绿地林带建设等措施,都可减轻城市化问题,并促使其向生态型城市方向发展。这些实例同时也说明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已开始逐渐接受“人地伙伴论”的思想,正在试图通过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来求得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