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在德国鲁尔工业区施泰因工商企业园内,耸立着一座62米高的“井架办公楼”。这座风格奇特的建筑,是由当年采煤的井架改建而成的。井架顶部的机房,如今已经改建成鲁尔集团煤矿地产公司的办公室。这座“井架办公楼”记录着鲁尔工业区产生转型的历程,也是德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演进的缩影。
山西省煤炭厅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山西煤炭行业的非煤产业投资完成550亿元。山西省煤炭厅厅长吴永平说,山西将加快转型,打造“中国鲁尔区”。
尝试探究:为什么山西可以打造为“中国鲁尔区”?
提示: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产业结构与当年的鲁尔区相类似。尝试探究:胡主席访问德国专程去鲁尔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学习鲁尔区重工业经济转型的经验。
了解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了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问题。
掌握
区域的整治策略。
应用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一、资源优势:_____资源极为丰富。
2.地位:德国重要的能源基地、_________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的煤炭、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
4.二、1.煤炭钢铁基地②石油、_____等新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发展。
(2)表现(影响)
①煤炭开采成本上升,需求量减少, _____工业向外转移;
②煤炭开采量下降, _____人数增加,经济衰退。
环境恶化
(1)成因 :能源结构以_____为主,产业结构以_________为主。
2.核能钢铁失业煤炭重化工业(3)危害:_______污染严重,河水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因生存环境恶化而大量死亡。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改造____产业,大力扶持_____产业,促进产业结构_____化。
①对传统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将采煤业集中到赢利多且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拯救老企业
②改善投资环境,鼓励_________迁入。鲁尔区已逐渐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三、1.莱茵河新兴多元新兴产业传统③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_________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亮点”。
治理_____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_____空间。
整治河流
控制大气污染
加强环境管理。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工业旅游环境绿色教材P57“图3-2-2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
提示:本图提供如下信息:
(1)鲁尔区是德国人口和城市非常稠密的地区。
(2)鲁尔区的城市大多是在煤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多为矿业城市。
(3)鲁尔区各城市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钢铁、冶金、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
(4)鲁尔区的工业多是利用了那里丰富的资源基础。
教材P59“图3-2-3鲁尔区的环境污染”
提示:本图形象直观地显示了鲁尔区的大气污染状况,说明了传统工业区所存在的环境恶化问题。
1.2.世界上传统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工业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紧张,水资源紧缺,社会问题严重。
(2)传统工业大部分是污染工业,还有一些是严重污染的工业,污染工业聚集分布,使环境状况极差,不易治理。
(3)传统工业区的工厂规模较大,一时转变经营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比较困难。
(4)传统工业区运输量较大的工厂过于集中,对交通压力过大。教材P59“图3-2-4建在工厂遗址上的园艺展区”
提示:本图说明了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即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立新”未必“破旧”,工厂的遗址述说着鲁尔区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历史,废弃土地发展园艺业,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景观,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尊重历史和追求可持续发展,本图作出了完美诠释。
3. 20世纪50年代,位于莱茵河流域的鲁尔工业区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迅猛发展,众多能源、化工和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企业不仅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还将大量工业废水排入莱茵河。莱茵河作为繁忙的水上交通线,还承受了水上交通带来的污染。同时,德国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将许多农业人口吸收到莱茵河附近的城市中来。众多的城市人口直接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都向莱茵河倾泻。莱茵河简直就成了“欧洲下水道”。——鲁尔区开发的背景与问题 到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已经不堪重负。河流中的鱼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出阵阵臭味。有的河段,水中含氧量几乎为零,即使个别鱼种还能够生存,但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鱼类,由于有害物质超标,早已不能食用。1987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环保会议上,沿岸国家的环境部长一致通过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此,莱茵河的治理掀开了新的一页。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探究:
1.鲁尔区开发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鲁尔区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例证1】?(1)图甲中阴影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__工业区。A、B、C为该工业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A为______,B为______。
(2)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______河,E为______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3)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
A.煤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4)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______,G______,H______,I______。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5)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有关其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
B.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低
C.该区用地紧张
D.该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答案:(1)鲁尔 杜伊斯堡 埃森
(2)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管道等。
(3)B
(4)F:丰富的煤炭资源 G: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H:钢铁工业 I: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5)B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完成(1)~(2)题。
【练习1】?(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读鲁尔区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图,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 )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解析:第(1)题,鲁尔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
第(2)题,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少数工业部门,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衰皆衰”的局面。鲁尔区是传统的重工业区,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很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冲击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传统工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答案:(1)A (2)B
鲁尔区开发的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
鲁尔区的发展与辉煌,离不开这里优越的区位条件。如下表所示:
说明:本区有充沛的水源,它与煤炭结合可发展化学工业。
(2)工业结构
本区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主要部门有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其中煤炭和钢铁是其主导产业,本区是德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方法技巧】 区域开发条件评价的一般方法
对一个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地理区位;②资源状况;③交通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工业基础等。
【特别提醒】 (1)分析某区域工业区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具体分析。
(2)评价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2)环境恶化
①生态与环境恶化与鲁尔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关。
②垃圾污染:矿山开发使煤渣、矿渣堆积成山,占用大量土地。
③大气污染:工厂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
④水污染:化工厂和炼钢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河流。
⑤热污染:火力发电厂产生大量的热污染。
⑥各种污染对鲁尔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方法技巧】
利用内外因分析法探讨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的传统工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兴企业也因环境污染而不愿入驻。内外因如下图所示:
1.2.图示法——记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闻名世界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曾是德国的煤炭与钢铁之都,被评选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首都”。从没落的工业区转型为现代文化都市的努力,使得鲁尔区在申请“欧洲文化首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日前报道,鲁尔区以往给人留下到处是煤灰的印象。昔日烟囱林立的煤都如今向人们展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迄今该地区已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它们为鲁尔区成功摘得“欧洲文化首都”的桂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借鉴意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2.鲁尔区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2010·山东文综卷)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例证2】?表1
(1)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
表2
(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3)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图、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较高(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3)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曾是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三省一再丧失机遇,致使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未能突破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总体格局,患上了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工业生产曾一度步履维艰,效应严重下滑,被称为“东北现象”。综合分析东北工业基地兴衰的原因,并谈一谈东北工业区应如何突破重围,走出怪圈,实现转型。
(1)“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衰”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3)“突围”措施: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借鉴鲁尔区的案例分析法,比较东北三省与鲁尔区在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结合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寻找答题的切入点。
答案:(1)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2)传统工业存在弊端,如消耗能源多、消耗原材料多、生产结构单一等 受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影响,煤炭、钢材等原材料市场萎缩 新兴工业的冲击 体制、机制不适应等 (3)调整经济结构 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实现技术创新,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方法技巧】 因果关系法记忆鲁尔区的治理策略
借鉴意义
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大多遇到了诸如鲁尔区的一系列问题,因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对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均有借鉴作用,但要注意因地制宜。
以中国辽中南重工业区为例,其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如下所示:
【知识拓展】 我国山西能源基地与德国鲁尔区的可持续
发展策略的不同
与鲁尔区相比,我国山西省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不完全相同。具体措施如下:
(1)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铁路、码头、公路);加强加工转换(电力和焦炭);开展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
(2)保护与治理环境:提高利用技术,减少废气物的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加强“三废”的治理。单击此处进入 5分钟小练习教材P60~61活动
提示: 1.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已基本形成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东北地区主要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上的。东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白桦等。
东北地区的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主要油田有黑龙江——大庆油田、辽宁——辽河油田,主要铁矿有辽宁——鞍山、本溪,主要煤矿有黑龙江——鸡西和鹤岗、辽宁——抚顺等。在
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本区形成和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2.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在全国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自然资源的短缺与锐减;(2)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3)匮乏的资金和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4)生态环境日趋恶化;(5)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力较弱;
(6)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生产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有:(1)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情况下,加大老工业基地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3)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协调发展;(4)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5)发展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机制;(6)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吸引新兴工业扎根落户;(7)国家要给予老工业基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