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14: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课标要求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学习目标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地球的形状;运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难点:运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认识地球就有此类困惑。你站在地球上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吗?随着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终于看清了地球的“真面目”。 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地球有多大?地球仪有什么用处? 任务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分解任务1:地球的形状。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课件展示地球影像,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读教材P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结合课件展示内容,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讨论: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地球的形状的是航天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观看航天员刘洋的一段视频,体会一下航天员对“地球是圆的”的感受。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精确的球体吗? 分解任务2:地球的大小。 读教材P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读出表征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结合教材P12活动利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展现学生的计算能力。 讲述: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用肉眼难以观测。 任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认识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观察地球仪,读教材P14“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图,认识两极、经纬线和地轴,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点和线。 活动:制作建议的地球仪。参考教材P14活动内容,准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按照步骤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可以强调一下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圆柱体 B.不规则的球体 C.圆锥体 D.圆球 2.下列对这颗“蓝色弹珠”的描述,有误的是( ) A.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 B.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最南的点称为南极点 D.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